區政辦節約型科技體系建設意見
時間:2022-06-20 09:49:00
導語:區政辦節約型科技體系建設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加快我市資源節約型社會科技支撐體系建設,依靠科技進步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國家、省、市關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部署要求,全面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堅持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節約型社會建設,通過建設以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為主體的研發體系,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以科技中介機構為主體的技術服務體系,集中突破一批節能、節水、節材、節地、節礦和循環生產的共性技術與關鍵技術,建設一批節約型社會科技示范工程,推廣普及一批成熟配套技術,為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二、加強重點領域的技術研發與示范
(一)節能技術。加強流程工業能源綜合利用、重大節能機電產品、建筑節能、綠色再制造、能源節約和替代、能量梯級利用、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以及節能監測等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大力支持高新節能技術的應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強煤炭清潔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廢棄物能源資源化等技術的研究、示范和推廣。加強太陽能、風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的研究與示范。開展有關生物質燃料的研究與開發,降低對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賴程度。加強秸稈、糞便等農業廢棄物和垃圾、工礦業廢氣、廢渣等工業廢棄物能源化利用技術與設備的研究開發。搞好示范帶動,積極推廣節能技術和循環經濟技術。
(二)節水技術。圍繞節水型社會建設、水資源開發利用、廢水資源回收利用、水資源優化配置以及水資源替代技術等開展攻關研究。篩選和推廣農業高效用水、節水、雨水利用、旱地水肥優化利用與調控、污水凈化利用等節水技術和設備,在城市用水中大力推廣節水技術與器具,不斷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加快電力、造紙、鋼鐵、化工、紡織等高耗水行業節水技術改造,開展工業用水循環利用技術研究與應用。加強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技術研究與推廣。研究利用水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對超采區地下水的智能管理。研究水污染防治技術,緩解水質性缺水。加強多種水資源開發利用及優化配置技術研究,特別對劣質水、海水、廢污水等非常規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更好地節約淡水資源。
(三)節材技術。加強原材料消耗大、利用率低的重點行業的產品生態設計技術、提高原材料利用率關鍵技術、提高材料強度和使用壽命關鍵技術、再生材料替代技術、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拆解技術、木材綜合利用及節約替代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引進、推廣一批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和新型墻體材料生產等關鍵技術與裝備。加強再生金屬、廢舊輪胎、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利用和生活垃圾、污泥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的研究、示范與推廣。加強以節肥、節藥、節種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節本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
(四)節地技術。加強耕地保護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挖掘土地生產潛力,搞好土地集約利用、耕地資源替代、農業結構優化調整與產業布局、城鎮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等重大、關鍵技術的攻關研究。組織開發和示范有重大推廣意義的立體農業、設施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等模式和技術。大力研發、篩選和推廣一批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的設施、設備和技術,包括果蔬、園藝花卉林木、畜禽、水產等高效設施栽培、種植、養殖、無土栽培、工廠化生產及自動控制設施、設備及技術。加強農田、林草地高效利用和可持續利用技術的推廣。加強土地開發整理、塌陷地復墾、地質災害防治和生態恢復模式與技術的研究與示范。加強城市及農村節地建設規劃和建筑設計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五)節礦技術。積極引進和研究開發采、選、冶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有效降低采礦貧化率,不斷提高采礦回采率和選礦回收率。加強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技術研發,重點研究開發二次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無尾礦及少尾礦綜合利用技術,提高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積極開展礦山“三廢”綜合開發利用研究,努力做到礦山尾礦、廢水的“資源化”和“無害化”。
(六)循環生產技術。以鋼鐵、造紙、化工、紡織、建材、電力、食品發酵等行業的資源依賴型企業和現代制造企業為重點,合理設計產業鏈,實現企業、行業、園區內外結合相互承接的資源循環利用,形成生態工業鏈網。重點研究、引進化工、電力、造紙、醫藥、食品、機械與裝備制造業等工業循環經濟中的關鍵技術、各行業間循環產業鏈接的關鍵技術、綠色化工技術、綠色再制造技術。
研究推廣生物降解、過濾生活污水、工業廢水處理技術及設備,脫硫、除塵、固體廢棄物處理技術,環保監測設備、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設備、資源綜合利用與清潔生產以及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資源化及無害化處理等清潔生產技術和成套設備。
研究推廣非木材纖維資源的應用以及高技術附加值產品的開發技術。應用新型耐磨材料、高速軸承和自控技術,開發新型機器。應用低能耗、少污染染整技術和服裝CAD技術,對現有紡織設備進行技術改造。重點推廣新型農用塑料、工程塑料、塑料建材等新型塑料材料的利用和更新換代。改造現有化肥生產裝置,研究、引進、推廣關鍵科技成果,發展生物肥、高濃度復合肥等新型肥料,加強重要有機中間體清潔工藝技術的引進推廣。
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發展新型生態化養殖模式,減少污染,提高對養殖業生產廢棄物中生物質能源的利用率,改變“飼料與環境資源—畜產品—污染—排放”所構成的物質單向流動的線形模式,建立“飼料與環境資源—清潔化生產—畜產品—再生資源”生產模式,實現養殖生產過程中能源與物質的低投入和高效利用,減少在生產過程中廢棄物的產生與排放,實現清潔化、資源化生產。
三、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科技創新與服務體系
(一)加大市縣(市、區)兩級政府對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科技支撐體系的研究開發投入。在市科技發展計劃中,設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專項,支持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節礦和循環生產技術”為核心的技術研發與科技工程示范。引導各企業根據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增加投入,加強對節約型技術的研發;引導金融機構調整信貸投放結構,將資金更多地向資源節約型社會科技支撐體系建設項目傾斜,在全社會逐步形成政府引導、企業為主、社會統籌的多層次、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體系,為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提供強大科技支撐,形成強大的科技支撐體系。各縣市區(開發區)要設立相應的應用技術開發專項或獎勵經費,為當地建設節約型社會提供技術支撐。
(二)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在重點行業選擇一批龍頭企業,建立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將節約型社會技術創新作為其主要任務。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為企業開展資源節約技術創新活動創造良好環境,鼓勵企業加大對資源節約技術的開發投入,支持企業加強同國內外、省內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的聯系和合作,聯合建立技術研發機構,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市里重點抓好以下機構的建設:以柴動力、中微光電子、北汽福田、賽普電氣、華特磁電等為重點的節能產品及裝備研發機構,以?;?、鋼鐵、晨鳴紙業、景芝酒業、奧寶化工等企業為重點的節約生產和循環生產技術研發機構,以天元光電、宏力空調、中云機器等為重點的新能源技術研發機構,以發電廠、熱力公司等為重點的節煤和粉煤灰綜合利用技術研發機構。各縣市區(開發區)也要根據各自實際建立企業技術研發機構,并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三)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整合全市科技資源,借助國內外科研機構、院校的科研力量,在工業、農業、社會發展等領域建立資源節約研發機構和可持續發展中心,使其成為全市資源節約科技研發的重要平臺。建立資源節約型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鼓勵市內外的科研機構、院校和科技人員在我市創辦和領辦資源節約型技術推廣和中介服務機構,鼓勵資源節約型科技力量向有條件的開發區聚集,并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在有條件的開發區建立資源節約技術孵化器,推動園區資源節約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應用。
(四)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科技示范體系。
1.建立資源節約型科技示范企業。在冶金、化工、煤炭、造紙、機械、建材等行業,選擇能源消耗較大的企業,以節能降耗為核心,以企業為主體,進行技術改造與技術集成示范,形成一批先進適用的節約生產技術模式,集成和示范一批在行業內具有推廣價值的節能降耗技術。
2.建立資源節約型科技示范園區。以市屬開發區和國家、省、市級農業科技園區以及大型企業(集團)園區為重點,選擇具有一定技術基礎和產業特點的園區,開展節能、節水、節材、節地、節礦和循環經濟的科技示范工程,總結推廣成熟的資源節約生產模式、循環經濟模式、產業鏈接技術和清潔生產工藝與技術,在園區內從點、線、面三個方面構筑資源節約示范網絡體系,更好地發揮示范與帶動作用,在更大范圍內進行推廣應用。
3.創建節約型社會示范區縣(市、區)、示范鄉鎮。以縣(市、區)域、鎮(鄉)域經濟為基本單位,制定政策措施,進行整體規劃,統籌運作,圍繞節能、減排、節水和垃圾處理,進行技術集成與示范,為建設節約型城鄉提供科技支撐。對現有企業,以減少固體廢棄物排放量、減少廢水排放量、減少廢氣排放量、節約原材料和節能為目標,制定清潔生產方案和節約生產方案,建立清潔與節約生產審計制度,逐步做到清潔生產、節約生產。大力發展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低的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實現技術與產業替代。開展鄉村農業循環技術的應用推廣示范,在有關鄉鎮建立農業節水灌溉示范基地,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展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全面提升縣(市、區)域、鎮域經濟中資源節約與可持續利用綜合技術創新能力,為全市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提供成套技術與示范。
- 上一篇:煤管局安全工作意見
- 下一篇:社保局惠民工程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