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農業局年終工作總結

時間:2022-03-18 07:05:00

導語:市農業局年終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農業局年終工作總結

今年以來,市農業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中發〔20*〕1號、豫發〔20*〕1號和鄭發〔20*〕8號文件精神,積極采取措施,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項工作進展順利,全年目標任務大部分已經完成。現將我局全年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全年目標任務完成情況

(一)農業經濟和農民收入高于目標增速

據市統計局農調隊統計,1—9月份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67億元,同比增長5.7%,高于年初4%的增長目標;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6256元,同比增長21.5%,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

(二)“十件事實”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1、農村沼氣建設。截至11月30日,全市新建戶用沼氣池50019座,占為民辦“十件實事”全年目標任務5萬座的100.04%,超額完成了培訓任務,全市累計發展戶用沼氣池達到131546座。

2、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截止11月30日,全市共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1.77萬人,是省下達任務1.4萬人的126.4%;轉移就業1.49萬人,是省下達任務1.26萬人的118.3%,超額完成了培訓任務。

3、測土配方施肥。截止10月31日,全市已完成1.66萬個土壤樣品取樣任務,完成樣品化驗1.1萬余次,預計全年可完成測土配方施肥290萬畝,是目標任務278萬畝的104.3%,超額完成任務。

4、良種補貼。截止11月30日,全市安排的1040萬畝專用玉米和優質專用小麥良種補貼資金1040萬元已全部下撥實施項目的各縣市,良種補貼任務圓滿完成。

(三)跨越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年度目標進展順利

20*年全市有18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已初步達到了路通、電通、水利設施配套、生態環境優美、技術較為先進、經濟效益較好的標準要求。其中,豐樂農莊、河南省農業高新科技園、鴻寶園林、匯鑫高效農業示范園等4個園區已經達到了全省一流水平,圓滿完成了20*年建成18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3個達到全省一流水平的建設任務。市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達到212家,完成目標任務200家的1*%,超額完成任務;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423個,完成目標任務400個的105.8%,超額完成任務;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面積達140萬畝,完成目標任務。

(四)糧食生產喜獲豐收,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

今年全年糧食總產量預計可達170.2萬噸,同比增長3.2%,完成目標任務140萬噸的121.6%,是僅次于1998年177.8萬噸的第二個高產年;今年全市水產養殖投放水面達到12萬畝,同比增長8%,為全年計劃的100%;預計完成水產品總產量11萬噸,同比增長10%,完成全年計劃的100%。

二、重點工作及特點

(一)現代農業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

1、農業產業化經營穩步發展。今年我局按照“誰帶動農戶多就扶持誰”的原則,繼續加大對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轉移農村勞動力多、在我市建有穩定生產基地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促使其做大做強,不斷提高對農戶和基地的帶動能力。20*年我市新發展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2家,同時對第一、三批99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的進行了運行監測,對第五批新申報的49家初選龍頭企業進行了認定考評。今年我市還有24家龍頭企業被命名為省重點龍頭企業。目前,全市已有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959個,已認定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到215家,其中省級40家,國家級4家;全市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總額預計達到201.26億元,其中,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有213家,1億元以上的有41家,帶動農戶總數達138.6萬戶,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2、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扎實推進。今年市財政繼續安排專項資金500萬元,對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進行扶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20*年我局通過調查研究,在全市確定了22個重點示范園區,進行重點扶持,加強對園區的技術指導,重點提高園區的科技水平和經濟效益,促進各園區在資金投入、質量品牌、帶動作用等方面都有新的提高。截至10月底,22個重點示范園區累計完成投資1.38億元,投資超過500萬元的園區有7個,其中,豐樂農莊投資達到3000余萬元、*鴻寶園林投資達到2600萬元,金水區現代農業示范園投資1600萬元。目前,全市22個重點現代農業示范園中,有18個已初步達到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生態環境優美、技術較為先進、經濟效益較好的建設標準。其中豐樂農莊、中荷現代農業示范園、鴻寶園林、匯鑫高效農業示范園4個園區已經達到了全省一流水平。

3、觀光休閑農業蓬勃發展。為進一步做大做強我市觀光旅游農業,今年我局加大對各觀光農業景區指導力度,重點打造觀光農業園、農家樂和觀光農業精品線路,形成了多個具有地方特色的體驗型鄉村假日休閑基地。據統計,目前我市不同類型觀光休閑農業項目共有270個,觀光休閑農業項目景區年接待游客1*5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1.62億元。

(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不斷提高

1、加強市場自檢體系建設。今年我局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的規定,要求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配送中心(大型超市)建立起自檢體系,并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抽查工作,進一步強化了農產品經銷單位的質量安全責任,使我市“兩級三層”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

2、加強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一是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今年我市新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10萬畝,總數達到140萬畝;新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20個,總數達到128個。二是加強基地農產品質量抽檢督察和通報制度。對我市12個市(縣)區無公害生產基地進行6次例行監測,并把檢測結果及時向各縣市區領導進行了通報,促進了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開展。

3、加強對入市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檢測。進一步加強對市區三大蔬菜批發市場、三大生豬重點屠宰廠、三大水產品批發市場、97家農(集)貿市場、72家超市(連鎖店、專賣店)經營的農產品的質量檢測,20*年全市共檢測蔬菜109萬批次,合格率99.8%;抽檢豬肉2.52萬批次,合格率99.2%;檢測水產品樣品1.28萬批次,合格率為99.5%;檢測水果樣品4.4批次,合格率為99.8%。在今年農業部對全國37個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的三次例行監測中,我市蔬菜、畜產品和水產品合檢測格率均全國名列第一位。

4、認真做好水產品和水果市場準入。今年3月1日水產品市場準入工作正式在全市范圍內實施。在總結完善我市蔬菜、豬肉、水產品市場準入的基礎上,我局起草了*市水果準入工作實施方案,并經第80次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下發了《*市人民辦公廳關于印發*市水果市場準入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鄭政辦文[20*]70號)。經過認真準備,7月1日水果市場準入在市區四大水果批發市場順利試行,10月1日在市區全面實施水果市場準入。至此,在市場銷售的蔬菜、豬肉、水產品、水果四大類食用農產品全部實行市場準入,這在全國是第一家。

5、認真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工作。今年我局認真落實國務院、農業部和省、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工作會議精神,積極行動,成立組織,制定方案,狠抓落實,認真實施“6446”工作方案,對市區農產品批零市場實現了100%監管。目前,市區所有的大型超市,30%的農產品批發、農貿市場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自檢體系。其他各項專項整治目標任務已全部完成。

(三)農民專業合作社進入規范化發展軌道

今年以來,我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為契機,按照“發展、鞏固、提高、規范”的目標,堅持發展與規范并重,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1、大力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為使《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迅速在我市得到宣傳貫徹,我局下發了《關于在全市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宣傳月活動的通知》,并將5月份定為宣傳月,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組織參觀學習、經驗交流、舉辦知識講座等多種形式,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舉辦《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知識培訓1093人次。6月29成功舉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電視知識競賽活動。

2、開展合作社規范化建設。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輔導員隊伍,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輔導和指導,幫助合作社進行規范化建設,組織已建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工商注冊。目前,全市專業合作社注冊總數由去年的55個增加到103個,有國家級試點示范專業合作社2個,市級示范合作社70個。

3、積極發展合作社。在規范管理的基礎上,今年全市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01個,總數達到423個,合作社社員總數達到3.92萬戶,帶動農戶數達到8.25萬戶。8月22日,我局在滎陽市召開了全市民專業合作社工作情況座談會,通過認真討論,修訂完善了“*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標準”。進一步推動了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范化。

(四)農業對外開放取得明顯進展

今年以來,我局把農業對外開放作為全局的工作重點,一抓出口基地,二抓對外招商,三抓科技服務,四抓企業扶持,促進全市農業對外開放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

1、農業出口創匯發展較快。目前我市出口農產品的種類已發展到10大類的20多個品種,蔬菜、大蒜、紅棗、蜂蜜及速凍食品、畜產品、鮮切花卉等各類產品出口齊頭并進,改變了以往蔬菜出口為主的單一結構,產品覆蓋全市主導優勢產業。同時出口產品由粗加工產品為主向精、深、細等高附加值產品轉變。今年全市新增出口創匯企業3家,總數達到31家,預計全年完成6500萬美元,同比增長15%。

二是打開了農業招商的新局面。通過網上招商、協會招商、商函招商、展會招商等多種形式,進一步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組織全市有關農業企業參加了第二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第三屆昆明國際農業博覽會、20*江蘇農業國際合作洽談會等大型經貿活動。并于5月24日,在廣州成功舉辦了“*農業招商項目推介會”。目前已與臺灣、香港、韓國、美國、印度等境外30多個經濟機構和組織建立了聯系,為企業牽線搭橋100余人次,累計簽訂合作意向或協議20多億美元。

(五)農業科研推廣和農民培訓取得新突破

一是農業科研取得新成果。今年以來,我市農業科研和農技推廣單位,認真實施農業科技攻關計劃,申報各類項目11個,全年共獲省市科技獎11項,77篇,選育新品種25個。市蔬菜所“金粉早冠和粉達番茄的選育及應用研究”、“鄭黃三號的選育及應用研究”獲河南省農科系統科技成果一等獎。市農科所“高產優質抗病花生新品種鄭花5號選育與應用”獲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二是新型農民培訓全面開展。我局圍繞發展現代農業,認真開展綠色證書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科技入戶工程,開展農民技術培訓,為建設新農村培育新型農民。今年以來,全市共開展各類、各層次技術培訓達15萬人次。為確保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的順利實施,我局精心組織,強化監督,按照“政府推動、學校主辦、部門監管、農民收益”的原則,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和各類教育培訓單位的積極性,提高了培訓質量,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截止10月31日,我市58家被認定的“陽光工程”培訓基地共完成轉移培訓1.77萬人,是省下達任務1.4萬人的126.4%;轉移就業1.49萬人,是省下達任務1.26萬人的118.3%。

(六)農業新機具新技術推廣不斷加快

200年,市農機局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強化各項服務措施,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提高農機裝備水平,農機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一是農機裝備水平和機械化作業水平明顯提高。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420.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全市農機化水平達到58%,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二是購機補貼政策得到認真落實。今年我市共爭取到省、市、縣區三級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055萬元,引導社會投資資金9000多萬元。購機補貼政策的實施,掀起了新的購機高潮,有力地提高了我市的農機裝備水平,全市今年新增機具1109多臺(套)。三是農機新機具、新技術推廣加快。20*年全市共召開各種類型和規格的新技術、新機具推廣現場演示會23場次,參加群眾15295萬人,推廣新技術、新機具逾萬臺(套)。四是發展壯大農機專業合作社。通過加強輔導,幫助規范等措施,進一步加快了我市農機合作社的發展壯大。目前全市已建立農機專業合作社個,農機合作社在今年的三夏、三秋時節,發揮了重要作用。

(七)有效開展農資打假及農資市場專項治理

根據2月26日全國農資打假專項治理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及省廳農資打假治理實施方案的要求,我局迅速召開農資打假工作會議進行專門部署,對農資打假工作目標、重點、方法及步驟作了具體安排。今年以來,市種子管理站、市農藥監督管理所結合各自的工作和治理重點,在全市范圍內對農藥、種子批發市場和經營單位進行了集中執法檢查。共出動行政執法人員2692人次,印宣傳資料5萬份,整頓農資市場41個(次),檢查農資生產經營企業3274個(次),受理舉報67起,查處違法案件68起,立案42起,涉案人員47人,結案40起,查獲假冒偽劣農資20.47噸(其中查獲甲氨磷等5種高毒農藥0.5噸),貨值金額54.6萬元,挽回經濟損失約1300萬元,有效地打擊了假冒偽劣農資的生產和經銷活動,維護了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

(八)認真落實各項惠農政策,促進農民減負增收

20*年,我局積極配合財政部門,認真落實種糧直接補貼、綜合補貼、小麥良種推廣補貼和農機補貼等惠農政策,合計補貼金額達到15052.871萬元。同時,積極適應免征農業稅后農民負擔監督管理的新形勢,進一步加強了對轉移支付和糧食直補資金的管理使用情況的審計工作。繼續全面推行農民負擔監督卡制度,發放農民負擔監督卡110萬份,聯合市糾風辦對上年度涉農違紀案件進行整改,開展了農民負擔專項審計。20*年我市沒有發生違反規定出臺加重農民負擔的文件和項目,沒有發生因加重農民負擔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或惡性事件,切實維護了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和農村穩定大局。

(九)積極開拓新農村建設工作新局面

一是“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深入推進。今年以來,新農村建設工程指揮部認真總結*年的工作,結合學習借鑒贛州、武漢等外地市新農村建設先進經驗,進一步理清新農村建設思路,在工作方法和工作機制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在示范村建設中引入“動態管理,能進能出”的管理機制;確立了“突出重點,整村推進”的工作思路,繼續深入推進“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又取得了新的進展。一是新農村建設規劃進一步完善。104個示范村都制定了產業發展規劃,有94個村制定了村莊建設規劃,比去年增加47個。二是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五通”“三有”建設項目基本完成,通有線電視的村達到101個,增加了18個,電話入戶率已達到92%以上,比去年提高2個百分點,有99個村實現了寬帶進村,農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三是農民培訓工作得到加強。今年以來104個示范村開展農民培訓6*37人次。四是民主管理有新發展。建立新農村建設村民理事會99個,在開展民主管理、推進新農村建設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五是新農村建設資金投入力度加大。104個示范村新增投資37564.1萬元,其中,農民投入13738萬元,占36.57%,農民主體作用日益突出;駐村工作隊開展幫扶項目132個,新增幫扶資金963.3萬元。六是各鄉鎮重點整治村工作已全面展開。有84個重點整治村的面貌已經有了初步的改變。

二是20個重點示范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開展重點示范村建設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市、縣、鄉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廣大農民群眾的共同參與、努力下,雖然時間很短、任務很重,但是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想辦法、出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強力推進,截止11月15日,已有16個重點示范村通過驗收,其他4個重點示范村年底前可完建設任務。

三、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組織化程度較低。經過幾年的扶持和發展,全市已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959個,其中,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21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23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的發展,有效地提升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水平,挖掘了農業內部增收的潛力,增強了農戶和農業的市場競爭能力。但由于扶持力度不夠,龍頭企業集群發展緩慢,規模相對較小,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帶動農戶的能力還比較弱,利益聯接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農業科技水平較低。發展現代農業,科技進步是動力、是支撐。5月份馬懿常務副書記帶隊到廣州考察,我們了解到,廣州市現有耕地面積195萬畝,20*年廣州市農業總產值達248.8億元,以占全省6%的耕地創造了占全省10%的農業產值。我市現有耕地430萬畝,是廣州市的2.2倍;20*年農業總產值134.4億元,只是廣州市的54%,占全省農業總產值的4.08%。20*年廣州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科技貢獻率、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72%、53%和90%,重點推廣的良種和技術普及率達九成以上,而目前我市的農業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不到50%,不僅與發達國家60%-80%的貢獻率相比差距很大,比國內先進地區也是差距很大。

(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面臨更大挑戰。我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之所以走在全國前列,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在機構設置、職能分工、資金安排、項目建設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也有我市搶抓機遇,起步較早的因素。目前,我們要在高位上保持先進成果,不僅工作難度和壓力較大,面臨的形勢也更加嚴峻。不僅市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的實際工作中還存在著不少薄弱環節,而且隨著重視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城市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擺到重要位置,這些城市不論是資金、技術、設備和人才,還是工作體制和監管理念,都有很大的后發優勢。如何在新形勢下保持我們的先進地位,并且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把我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是我們必須積極應對的挑戰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