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強農村教育推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見
時間:2022-08-15 06:08:00
導語:如何加強農村教育推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縣、市、區教育(文教)局,市級教育直屬單位:
為了充分發揮教育在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據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關于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見》(達市委發[*]12號)和中共*市委《關于進一步加強“三村建設”的意見》(達市委發[*]18號)和全國、全省、全市有關的會議精神,現就全市教育系統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統一思想,充分認識農村教育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使命。全市教育系統要認真學習,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充分認識農村教育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辦好農村教育,直接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是實現教育公平和體現社會公正的重要途徑;是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從根本上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關鍵;是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將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重要途徑;是加強三個文明建設、提高農民思想道德水平、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重大舉措。建設新農村,最終要靠人才作支撐,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教育要先行。要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三個轉變”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高度,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緊緊圍繞“三大目標”和“三大任務”,要把加快發展農村教育納入新農村建設的總體部署,把農村教育放在農村工作優先發展和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立足建設新農村,樹立新的教育理念,明確新的任務要求,理順新的發展思路,制訂新的發展措施,切實解決影響制約農村教育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全面提升農村教育辦學水平,主動地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把農村沉重的人口壓力轉化為豐富的人力資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培養和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
二、突出重點,發揮教育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全市教育系統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要鞏固提高農村教育辦學水平;優化農村學校校點布局,加快農村學校建設;加強農村成人學校建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推進農村成職教育發展;實施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建成農村遠程教育信息化網絡;加強教師校長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學校衛生防疫體系,切實解決農村學生飲水就餐問題;加大新農村幫扶力度,推動扶貧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要充分整合教育系統的資源優勢,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培養農村實用技術人才,開展好遵紀守法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人才科技興村,實現富民強村,發展農村經濟,為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新貢獻。
重點抓好以下七個工程:
(一)農村教育鞏固提高工程
1、鞏固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要以加強農村初中建設和降低農村初中輟學率為重點,認真實施“普九”復查制度和農村義務教育監測制度,*年底前對已實現“兩基”的縣、市、區全部進行復查。全力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全面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對其中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課本和寄宿生生活費,切實解決好農民工子女和留守兒童入學問題。按照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的原則,大力推進“雙高普九”工作。通川區、大竹縣力爭在2008年力爭實現“雙高普九”目標,開江、達縣、渠縣、宣漢在2010年實現“雙高普九”,萬源要在2012年實現“雙高普九”。
2、積極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強薄弱學校建設,大力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開展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一幫一”工作。“十一五”期間,大力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全市預計投資2億元,規劃建設學生生活用房39.6萬平方米。大力實施農村遠程教育項目工程,加強教育技術裝備工作,提高實驗儀器設備、圖書和現代教育技術裝備水平。
3、實施“教育強市”戰略。積極推進“四川省義務教育示范縣”的創建。
4、大力發展高中階段教育。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和全省教育發展規劃的目標要求,2010年,通川區及其余縣(市)縣城所在地普及高中階段教育;2013年,渠縣、達縣、大竹縣普及高中階段教育;2015年,開江縣、宣漢縣、萬源市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繼續支持國家和省示范性普通高中、重點職業學校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
5、積極推進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實施好幼兒教育“1351”工程,辦好鄉鎮中心幼兒園。充分利用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后富余的教育資源,優先發展幼兒教育。鼓勵和支持農村集體舉辦幼兒園(班)、村與村之間聯辦幼兒園、發展農村非正規幼兒教育模式,努力擴大農村幼兒教育規模。*年通川區實現普及學前三年教育(簡稱“普三”,下同),2009年大竹實現“普三”,2010年達縣、宣漢縣實現“普三”,2013年開江縣、渠縣、萬源市實現“普三”目標。
(二)學校布局結構調整工程
抓好農村學校布局結構調整,合理調配教育資源,優化教育資源配置,計劃撤并中小學校150所;加強鄉鎮中心校和農村基點校建設,完成34所學校新建學生合格宿舍、28所學校新建示范食堂的任務;充分發揮學校教育教學資源優勢,積極開展農村成人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和黨員干部教育等活動,有效服務于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
(三)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
堅持以提高農民素質為目的、以服務于農村經濟為宗旨,強化農民勞動技能和實用技術培訓,積極實施農村成人教育“2211”教育富民工程,建立完善市、縣、鄉、村四級農村成職教育培訓網絡;扎實開展以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為重點的農村成人教育培訓,每年培訓量達到: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25萬人(其中農民工培訓15萬人)、農戶科技當家人培訓5萬人,系統實用技術培訓40萬人次,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為把廣大農民培養造就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求和睦、守法紀、謀發展的新型農民作出應有和貢獻。
(四)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程
以*教育(城域)網為核心,大力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年,開通教育視頻會議系統和實現信息化辦公,各縣、市、區至少50%的學校接入*教育(城域)網;在*電視臺開通四川電視臺衛星傳輸的《科學教育頻道》,滿足農村黨員、農民培訓和教育的需求。到2008年,80%的村級小學教學點建立光盤教學播放點,90%的鄉鎮中心小學建立衛星教學收視點,60%的農村初中建立計算機網絡教室;所有高(完)中、縣城小學和80%的鄉鎮初中、60%的鄉鎮中心小學接入*教育網。到2010年,所有村級小學教學點建立光盤教學播放點,所有鄉鎮中心小學建立衛星教學收視點,所有鄉鎮初中建立計算機網絡教室,所有鄉鎮初中、鄉鎮小學接入*教育網。初步形成“天網、地網”相結合的農村遠程教育信息化網絡;初步形成農村教育信息化的環境,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抓好遠程教育三種模式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村實用技術推廣和黨員干部教育中的應用,發揮現代遠程教育的綜合功能。
(五)教師校長隊伍建設工程
1、依法加強農村中小學編制和人員結構管理,保證農村中小學教學需求。根據布局結構調整和學生生源變化等情況,配合有關部門定期調整農村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實行動態管理,并建立年度編制報告制度。研究制定并實施幼兒園、特殊教育學校和成人學校的教職工編制標準。全面實施教師資格制度。嚴把農村中小學教師入口關,對不具備教師資格的人員要及時調整出教師崗位。進一步拓寬農村教師來源渠道,通過公開招聘等形式,積極鼓勵吸引具備教師資格的優秀人員到農村中小學任教。
2、全面推行教職工聘用(任)制,加強教職工聘用(任)制實施工作的管理、監督和指導。教育行政部門要履行好聘用(任)本轄區內中小學教職工的職責。強化農村中小學教師師德建設,建立和健全師德建設工作責任制度,對嚴重失職者要按照有關規定追究相應責任。要將教師師德表現和教育教學工作實績作為聘用(任)和確定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的主要依據,對嚴重違反教師職業道德的人員,要堅決清除出教師隊伍。
3、積極推行校長公推公選和聘任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履行好選拔、聘任(任命)和管理本轄區校長的職責,實行中小學校長任期制。嚴格校長持證上崗制度、繼續教育制度和交流回避制度,對考核不合格或嚴重失職、瀆職的校長,要及時予以解聘或撤職。
4、合理配置教師資源,建立健全中小學教師服務期制度和定期交流輪換制度。積極組織區域內骨干教師巡回授課、緊缺專業教師流動教學、城鎮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在*市城區及各縣、市、區城鎮中小學任教的大中專畢業生,要有在艱苦邊遠地區或農村學校支教服務一至二年的經歷,才能晉升專業技術職務。建立城鄉教師交流制度,城鎮學校教師向農村學校交流,被交流的教師工資待遇和戶糧關系不變;建立鄉鎮中心小學教師與村小教師輪換制度。要落實好國家規定的對農村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中小學教師津貼、補貼,積極鼓勵城鎮學校教師和高校應屆畢業生到邊遠貧困地區和農村中小學校任教。進一步完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制度。實施“教師教育網絡聯盟計劃”、“教師學歷提升計劃”和“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綠色行動計劃”,全面提高農村教師的學歷水平和綜合素質。
(六)農村學生飲水用餐工程
進一步建立完善農村學校衛生防疫體系,保障學生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按照國家飲用水衛生標準,加大水源、水質改造力度,每年新(改)建達到生活飲用水標準的學校10所、為20所邊遠山區學校提供蒸飯條件,逐步解決好農村學校學生飲用水、中午吃飯難問題。
(七)新農村扶貧村幫扶工程
按照達市委辦[*]73號文件的要求,深入到我局聯系的示范建設村(達縣石梯鎮墩子村)、完善提高村(達縣亭子鎮趙巖村),搞好調研,制定教育幫扶規劃,確定幫扶人員,落實幫扶任務,加強指導、督查,協調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確保示范村和提高村建設的順利進行。同時,加大對大竹縣偏巖村的幫扶力度,機關、事業單位黨員干部對口幫扶貧困戶;以科教扶貧為主,重點幫助農民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提供農業生產服務信息,幫助農民拓寬脫貧致富門路,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市教育局機關協助大竹縣清水鎮黨委政府為對口幫扶村——偏巖村修建3公里機耕道、解決300戶人蓄飲用水、28戶特困戶脫貧、改建村小、發展種養殖業等脫貧致富十件實事。
(一)健全機構,加強領導
為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市教育局成立“全市教育系統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成員名單附后)。各縣、市、區及學校要建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工作機構,由單位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落實工作人員,明確工作職責;將“新農村建設”納入教育工作目標考核內容。各地各校要積極爭取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建立教育部門與組織、農業、科技、文化、衛生等部門的協作機制,使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資源有效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加強宣傳,營造氛圍
利用*教育(城域)網、*電視臺“四川科學教育頻道”、《*教育》雜志等媒介,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行宣傳報道;市電教館、四川教育電視臺*記者站聯合攝制一部反映教育系統服務于“新農村建設”的專題片;通過農村學校校園網、電視廣播系統、黑板報、宣傳攔以及師生集會、課外活動等途徑,定期廣泛開展“新農村建設”宣傳。
(三)總結經驗,及時推廣
市教育局要對各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新農村建設”工作進行經常性督查,并對工作進展情況進行及時通報。各地每季度要向市教育局上報“新農村建設”工作進展情況,發現好的經驗和典型,要及時總結宣傳。要通過樹典型、建示范,在全市教育系統培育一批“新農村建設”工作開展較好的縣、鄉、村和學校,不斷總結經驗。要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新農村建設”活動,調動學校和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投身到“新農村建設”活動中去,在教育系統形成良好的“新農村建設”氛圍和環境,推動全市教育系統“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效深入持久健康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