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隊伍建設意見
時間:2022-10-04 06:06:00
導語:人才隊伍建設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去年以來,**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及區市人才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完善政策措施,注重工作落實,不斷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全縣人才總量不斷擴大,素質不斷提高,結構不斷優化,作用不斷增強。
一是以實績考核為重點,激勵黨政人才干事創業。深入貫徹落實“5+1”文件精神,制定了《**縣調整不勝任現職領導干部的規定》等制度和辦法。今年上半年,經考核共平職交流調整科級領導干部53人,新提拔科級領導干部30人,因調出、到齡、考核等原因免職25人,對5個鄉鎮5名黨政正職進行了票決。在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全面考核的基礎上,推行誡勉談話、末位淘汰和引咨辭職制,暢通了領導干部“下”的渠道,增強了干部的競爭意識和責任意識。一年多來,共對8個班子成員、9名班子一把手和9名副科級領導干部進行了誡勉談話,對4名考核60分以下的干部和1名干部職工反映較大的“一把手”給予免職,激發了廣大干部干事創業謀發展的競爭意識,提高了干部工作水平。先后選派51名優秀年輕干部到非公企業、農村、鄉鎮街道、區市有關部門及發達地區掛職鍛煉,組織19名新任副科級干部到信訪局采取直接參與處理上訪事件和“變上訪為下訪”的方式進行鍛煉。面向全區公開考選了9名30歲以下、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優秀年輕干部充實到法院、檢察院;在全區率先開展了村黨支部書記公開選拔和村支部班子直選工作,公選了12名村書記,“直選”了5個村黨支部班子,全縣上下形成了比能力、看實績、論創勁的良好氛圍,增強了干部隊伍的活力。
二是以激勵機制為重點,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出臺了《**縣科學技術進步獎勵辦法》和《**縣科技特派員創業實施方案》等激勵政策,鼓勵專業技術人才更好地服務群眾、服務社會。縣上每年拿出10萬元作為獎勵基金,重獎下鄉開展技術承包服務的農業技術人員。**年以來,安排18萬元資金,對高考取得優異成績的教師、文藝創作手及文藝表演工作者和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優秀科技特派員進行表彰獎勵;拿出41萬元對在全區第十二屆運動會上獲獎的教練員和運動員進行了表彰獎勵;通過評選確定了年學文等12名同志參加銀川市“拔尖人才”評選;先后選派12批30余名農業技術人員到北京、西安等地進行考察學習;按學年增撥高中骨干教師教育經費50萬元,籌資150萬元為316名高中教師每人配備一臺筆記本電腦。今年上半年,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了13名專業技術人員和21名編外管理人員,公開招聘了57名高中教師,公開選聘了各鄉鎮教辦主任,拿出12萬元年薪面向全國公開選聘**一中校長,推薦8名專業技術人員參加區市“基層之光”研修等,這些舉措增強了專業技術人才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是以教育培訓為重點,全面提升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去年以來組織三十多家企業參加“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培訓”,舉辦了“企業知識產權培訓”;在企業中積極推廣名師帶名徒和設立“首席工人”活動,組織開展技術攻關、創新發明、拜師學藝、觀摩研討、技術交流等活動,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德勝工業園區艾尼散熱器有限公司申請的“高效節能新型散熱器開發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部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支持,爭取資金60萬元,產品已經成為**年北京奧運會場館建設采購產品,同時該公司還與武漢大學聯手成立了科技研發中心,增強了企業的研發能力,提升企業的產品科技含量。
四是以夯實基礎為重點,重視培養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以自治區“百萬農民培訓工程”和“陽光工程”為契機,今年共招收6個農函大培訓班,培訓學員360名,聘請專家錄制講座26期,播出78場次,舉辦各類陽光工程技能培訓班18期,培訓農民1599人,轉移就業1433人,轉移率達89.6%;舉辦農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培訓班3期,培訓212人次。在全區率先開辦了村干部中專學歷班,兩期學歷班共有195名村干部參加,實現了“村村都有中專生”的目標。建成覆蓋全縣各鄉鎮村和中小學校的現代遠程教育站點72個,成立了文化資源共享工程中心,通過采取光盤服務模式,以推廣使用共享工程資源為切入點,先后為基層印發宣傳資料8000多份,刻錄光盤14000多張,為全縣農民科技致富和黨員教育培訓提供了及時、最新的學習資料和內容。認真做好專業技術人員技術資格認定工作,**年經審核有22名同志取得了高級專業技術資格,62名同志取得了中級專業技術資格,80名同志取得了初級專業技術資格,為形成合理的人才隊伍梯隊奠定了基礎。上半年共邀請專家舉辦培訓班6期,培訓醫生、教師、農技人員660余人次;專家為我縣捐贈了4臺醫療器械,協助我縣制定了《寧夏**縣水域灘涂資源保護利用項目總體規劃》,編寫并申報了《**縣5萬畝低洼鹽堿地改造項目》可行性報告,引進了“全營養水溶肥”示范項目;為高三教師解讀了《2007年寧夏普通高中高考說明》,實現了高層次人才與我縣對口服務單位的良好互動,促進了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