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強市戰略意見

時間:2022-11-18 03:18:00

導語:人才強市戰略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才強市戰略意見

為全面落實黨的**確立的戰略任務,加快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認清形勢,切實增強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的使命感和緊迫感

1、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是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選擇。當今時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迅速崛起,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人才資源已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核心是創新,關鍵靠科技,根本在人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我市人才隊伍發展較快,到20**年底全市具有中專以上學歷、初級以上職稱人才達到21萬余人,人才總量實現可持續增長,為促進全市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和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還不相適應,特別是三大文明建設急需的高層次、高技能和復合型人才短缺;工農業生產一線尤其是農村基層適用的專業人才嚴重匱乏;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基礎作用發揮不夠,人才流動的體制性障礙尚未消除,人盡其才的用人機制有待完善。全市各級各部門務必充分認識做好人才工作的重大意義,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全力構建我市的人才優勢,確保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二、明確方向,科學確立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的發展思路

2、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必須以先進的科學理論為指導。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創造性地運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人才工作實踐,用創新發展的觀點分析研究和解決新時期人才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確保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始終符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3、正確把握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做好人才工作的基本要求。

——要牢固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堅持德才兼備原則,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不斷擴大人才工作的對象,把沒有較高學歷、沒有一定職稱但具有真才實學、在實踐中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才納入各級黨委、政府人才工作范圍進行統籌開發,創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生動局面。

——把促進發展作為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要正確把握國情,立足省情、市情,始終把人才第一資源的開發利用作為強市富民的首要任務來抓,做到在提出發展目標的同時考慮人才需求,在制定工作規劃的同時考慮人才保證,在制定政策措施的同時考慮人才導向,切實把發展第一要務貫穿于人才工作的各環節,貫穿于人才強市戰略實施的全過程。

——全面推進人才資源能力建設。要樹立戰略眼光,加大對人才工作的投入,努力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知識水平,為各類人才不斷涌現和充分發揮作用奠定堅實基礎。

——大力推進人才工作機制創新。要切實站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戰略高度把握人才工作機制創新,在待遇留人、事業留人、感情留人方面研究提出實實在在的舉措,全方位營造鼓勵人才干事業、支持人才干成事業、幫助人才干好事業的社會環境。

4、制定符合秦皇島實際的人才資源開發規劃。要堅持“提高現有的、培養永久的;用好自己的、借用他人的;引進急需的、盤活整體的”全方位開發思路,努力形成擴充人才數量與提升人才素質協調推進、優化人才結構與滿足社會需求緊密結合、發掘人才智能潛力與開發人才活力互為促進良性開發的格局,建立起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活力強盛、適合全市改革開放和加快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全市人才資源開發的戰略目標是:人才總量實現持續增長,到2010年,全市具有中專以上學歷、初級以上職稱的專門人才達到50萬人左右,人才密度指數由目前的12.8%提高到27%;人才隊伍素質整體提高,學歷層次以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為主,大專以上學歷人才比重達到72%,較目前提高13個百分點,能級層次以培養開發高級人才為重點,全市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省級中青年專家、市級年輕學術技術帶頭人達到1500人;人才隊伍結構更加趨于合理,第一、二、三產業的人才比重優化調整為1:5.5:4.6,人才數量分別達到4.5萬人、24.7萬人、20.8萬人。

三、突出重點,全面把握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的主要任務

5、以提高戰略開拓能力和弘揚科學精神為核心,大力推進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要大力實施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力爭到2010年培養具有國際水平的高級專家人才5—10名,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高級人才100名;具有省內科技領先水平的中青年專家200名,市內各行業、各部門的學術技術帶頭人500名。

6、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執政能力為核心,大力推進黨政人才隊伍建設。按照中央頒發的《黨政領導班子后備干部工作規定》,下大力氣選拔、培養好市、縣兩級后備干部。根據《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建立健全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選人用人機制,全面提高黨政領導人才的科學決策能力,駕馭全局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努力建設一支能夠擔當重任,經得住各種風險考驗的高素質領導干部隊伍。

7、以提高創新能力和現代化經營管理水平為核心,大力推進企業家隊伍建設。采取“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辦法,加快培養造就一批視野開闊、富于創新、善于創業,適應秦皇島跨越式發展需要的職業化、現代化、國際化的優秀企業家。力爭到2010年全市培養出2名進入國內500強、10名進入省內100強的優秀企業家。加強企業黨務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從企業的實際出發,采取組織派遣、掛職鍛煉、定期交流等方式,選好配強企業黨務管理人才。

8、以提高科研開發和技術創新能力為核心,大力推進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力爭到2010年培養200名掌握現代化科技知識、能夠推動企業科技進步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創新人才;培養開發100名熟悉國際慣例、精通世貿知識規則的涉外型專業人才;培養100名能夠弘揚先進文化,具有較高造詣、在精神文明建設中起骨干作用的理論、新聞、出版、文藝、文化產業等方面的人才。

9、以提高科技理論素質和技術開發應用能力為核心,大力推進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組織實施高技能人才培訓工程和技能振興行動,通過學校教育培養、企業崗位培訓、個人自學提高等方式,培養開發數以萬計的高技能人才。到2010年高級技工及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達到45%,其中技師、高級技師占技能人才比例由目前的2.1%提高到10%。

10、以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弘揚奉獻精神為核心,大力推進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組織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農村人才注入工程,到2010年實現全市農村每村有一名大學生。大力開發農村鄉土人才,到2010年達到每戶有1名科技明白人,每村有5—10名科技推廣人才,每個鄉鎮有10—20名科技開發人才,每個企業有3—5名精于計算、掌握經濟法規和市場規律的復合型人才。充分發揮農業職業學校、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村辦農民夜校、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和各種農業技術推廣培訓機構的作用,提高廣大農村勞動者的素質。著力抓好村級“兩委”班子的培訓教育,真正使他們成為帶領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領軍人才。

四、創新機制,大力營造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的寬松環境

11、著眼拓展人才來源,強化人才吸納匯集機制。制定優惠政策,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對我市急需的特殊專業人才,實施“零門檻”引進。逐步放寬戶籍準入政策,實行以引進人才為主導的工作居住證制度。

進一步完善人才市場服務體系,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構建集市型人才市場、日常型人才市場、特殊型人才市場和網上人才市場四大服務平臺,建立人才資源信息庫,為單位選人和人才擇業提供服務。實施“人才跟著項目走”引才工程,采取委托招聘、代為招聘等形式,為重點建設項目、新建項目、高新技術企業提供人才保障;大力開展獵頭服務,對我市急需的且通過人才市場難以解決的高層次人才和特殊專業人才,運用市場競爭的辦法和手段大膽引進。大力開展“星期日工程師”、“暑期專家行”等智力交流活動,鼓勵各類人才通過兼職、定期服務、技術開發、項目引進、科技咨詢、技術攻關等柔性流動方式來我市開展多種形式的智力服務。進一步做好為各類人才提供檔案保管、人事行政關系掛靠、擇業指導、素質培訓等服務。

積極搭建吸納聚集人才的創業平臺。建設一批科研開發、生產為一體的高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力爭到2010年增建5—10家國家和省級農業引智成果示范園區;繼續選擇一批科技含量高、具有廣闊發展前景和競爭優勢的企業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2、著眼提高人才素質,強化人才培訓教育機制。根據各類人才的特點,研究謀劃人才資源能力建設的標準框架,有針對性地抓好各類人才的培訓教育。要積極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在加快普通教育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成人教育、社區教育,推進培訓教育的社會化。

開展創建“學習型組織”、“學習型機關”、“學習型社區”、“學習型城市”活動,促進終身教育的學習型社會的形成。要進一步強化用人單位在人才培訓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把人才的培訓教育納入單位發展規劃,建立帶薪學習制度和經費保障制度。優化整合各種培訓教育資源,根據大專院校、黨校和各類培訓機構的職能,統一規劃,合理分工,建立優勢互補的培訓教育機構體系。用足用好國內外兩種培訓教育資源,采取國內培訓與國外培訓相結合、集中授課與網絡自學相結合、本地培訓與外地培訓相結合的形式,深入開展機關黨政人才和各級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的培訓工作,建立健全計劃調訓、自主擇訓和競爭參訓的培訓制度。

要進一步加大培訓結果使用力度。把培訓教育作為黨政機關人才年度考核、任職、定級和晉升的重要依據;把培訓教育同專業技術人員的選拔使用結合起來,將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繼續教育的考核結果作為專業技術人員申報專業技術資格、聘任專業技術職務的必備條件。要研究制定科學規范的培訓教育評估和監督機制,切實加強對學歷、學位和各種培訓證書的管理。

13、著眼促進人才成長,強化人才考核評價機制。進一步加大考核力度,激勵各類人才在投身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中不斷充實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素質,努力以一流的業績回報社會。

對黨政人才的評價重在群眾認可。把堅持群眾路線貫穿于黨政人才考核評價的全過程。進一步完善民主推薦、民主測評、民主評議制度,把群眾的意見作為考核評價黨政人才的重要尺度。

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評價重在市場和出資人認可。把經營管理者的經營業績和綜合素質作為考核的主要內容。進一步完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評價體系,積極開發適應不同類型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考核測評技術。要不斷改進國有資產出資人對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考核評價工作,圍繞任期制和任期目標責任制,著力把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經營業績和綜合素質考核準確。

對專業技術人才的評價重在社會和業內認可。進一步完善以“量化條件、綜合測評、擇優推薦”為基本方法的考核評價機制,對專業技術人才的品德、知識、能力、業績等要素通過量化的辦法作出客觀公正評價。要進一步探索專業技術人員專業技術資格考試、考核和同行評議相結合的評價方法,積極發展和規范人才評價中介組織,在政府宏觀指導下,開展以崗位要求為基礎、社會化的專業技術人才評價工作。

14、著眼發揮人才作用,強化人才選拔使用機制。建立以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為導向,有利于各類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選人用人制度。

以擴大民主、加強監督為重點,進一步深化黨政干部選拔任用制度改革。完善選任制,改進委任制,推行聘任制。積極探索領導干部職務任期制,加大調整不勝任現職干部的力度,繼續推進干部能上能下。要嚴格把好黨政人才隊伍“進口”,實行凡進必考;嚴格把好“樓梯口”,實行凡拔必爭。進一步完善流動機制,加大黨政人才輪崗交流工作力度。

以推進企業經營管理者市場化、職業化為重點,堅持市場配置、組織選拔和依法管理相結合,改革和完善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選拔任用方式。對國有資產出資人代表依法試行派出制或選舉制,對經理人推行聘任制,實行契約化管理。按照企業發展戰略和市場取向,探索加快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市場化配置的新途徑,拓寬選人視野,吸引一流人才到企業任職。

以推行聘用制和崗位管理制度為重點,建立完善符合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特點的選人用人制度。全面推行“按需設崗、競爭上崗、按崗聘任、聘約管理”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度,按照政事職責分開、單位自主用人、個人自主擇業、政府依法監管的要求,加快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事業單位新進人員全部實行“凡進必考”,對事業單位現有人員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崗位管理制度,促進事業單位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要進一步完善事業單位人員管理辦法,規范按需設崗、競聘上崗、以崗定酬、合同管理等環節,逐步做到人員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

15、著眼激發人才活力,強化人才激勵保障機制。綜合運用工資、職稱、考核獎懲等政策杠桿,建立一套有利于穩定人才、調動人才積極性的政策措施和保障制度。

健全完善人才社會保障制度。要進一步強化保障機制的激勵作用,用人單位在做好人才個人養老保險的基礎上,對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才,要積極創造條件,給予辦理補充養老、人身、意外、醫療、家庭財產等保險。

建立和完善人才分配激勵制度。結合事業單位體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符合各類事業單位特點、體現崗位績效和分級分類管理的事業單位薪酬制度。收入分配政策向關鍵崗位和優秀人才傾斜。結合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建立市場機制調節、企業自主分配、職工民主參與、政府監控指導的企業薪酬制度。在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經營者年薪制。制定允許企事業單位人才兼職兼薪的管理辦法,讓擁有知識、技術、資本等要素的各類人才通過創新創業致富。

建立規范有效的人才獎勵制度。堅持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的原則,建立以政府獎勵為導向、用人單位獎勵為主體、社會力量為補充的人才獎勵體系,發揮經濟利益和社會價值雙重激勵作用。市政府設立“秦皇島杰出人才獎”、“秦皇島拔尖人才學術技術帶頭人獎”、“秦皇島優秀農村實用人才獎”,對在全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人才,給予重獎。

五、完善措施,全力推進人才強市戰略目標任務的落實

16、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為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提供有力的組織保證。要按照管好用活的要求,搞好統籌規劃,制定人才工作重大方針政策,明確發展目標,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協調發展。要認真貫徹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市委成立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負責全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隊伍建設戰略規劃、政策研究、宏觀管理和協調落實,形成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人才工作協調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處理日常工作。各縣區黨委、政府要建立相應的領導體制和工作制度,配備專人負責人才工作,切實加強對人才工作的組織領導。

17、加大投入力度,為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提供可靠的物質保障。牢固樹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的觀念,逐步加大對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各級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要把人才資源開發經費列入年度預算,積極創造條件,為加強人才培養和開發人才資源提供保障。各縣區都要設立人才資源開發專項資金,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18、強化目標管理,為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提供科學的制度保證。把人才工作納入年度工作目標,列為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量化指標,嚴格考核,狠抓落實。考核結果作為評價干部政績、決定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據。對重視人才工作、成績突出的縣區和部門,要給予表彰獎勵;對不重視人才工作,任務完成不好的縣區和部門,要給予通報批評,追究有關領導的責任,確保各級各部門切實把人才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工作中來。

時代呼喚人才,人才推進事業。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加快推進小康社會建設,是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實現這一目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崇高使命。全市各級黨的組織,各級政府及其工作部門和廣大黨員干部要大力弘揚與時俱進精神,堅定不移地實施人才強市戰略,關心人才工作,研究人才工作,宣傳人才工作,做好人才工作,為推進我市經濟騰飛和社會文明進步、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