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農業防治工作意見

時間:2022-03-18 07:07:00

導語:市農業防治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農業防治工作意見

近年來,隨著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及秸稈還田面積的擴大,麥田病蟲草害出現新的特點,麥播期病蟲害的發生呈加重趨勢,如地下害蟲、孢囊線蟲病等,對我市小麥生產安全影響較大。小麥播種期是預防多種病蟲草害發生的有利時期,是小麥病蟲草害全程控制的基礎。為有效控制病蟲草害,特提出20*年麥播期病蟲草害防治工作意見。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從麥播期開始對小麥病蟲草害實行全程控制已成為當前小麥病蟲草害防治技術發展的方向,尤其是對國家良種推廣補貼項目區,實現良種良法配套措施的落實具有重要意義。此期通過種子包衣和藥劑拌種、土壤藥劑處理、化學除草等措施防止小麥病蟲草害,具有經濟、安全、效果好的特點。因此,各地要充分認識麥播期病蟲草害防治的重要性,抓住有利時機,精心組織,加強宣傳引導,廣泛發動群眾,狠抓關鍵技術的落實,切實做好麥播期病蟲草害防治工作。

二、突出重點,狠抓落實

根據對近年我市小麥病蟲草害發生情況的分析,確定今年麥播期病蟲草害主要防治對象是:小麥種傳、土傳病害(紋枯病、全蝕病、黑穗病、孢囊線蟲病等),地下害蟲(蠐螬、螻蛄、金針蟲),麥田雜草(野燕麥、硬草、堿茅)等。各地針對本地實際,及早制定方案,層層落實任務,切實抓緊抓好。

(一)全面普查,準確預測。各地要對當地麥播期地下害蟲進行一次全面普查,澄清發生面積和分布情況,并結合以前小麥種傳、土傳病害的發生情況,做好麥播期病蟲發生種類、面積和程度預測,提前制定麥播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方案。

(二)備足物資,普及技術。要根據監測預報結果,及早向政府和有關部門匯報農藥、藥械等物資需求情況,并積極主動與有關部門通力合作,備足備齊所需物資,爭取工作的主動性。大力開展技術宣傳培訓工作,針對當地小麥病蟲發生及危害情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專家講座、印發明白紙等各種有效方式開展技術宣傳。要發揮專家和技術人員的作用,深入鄉村舉辦麥播技術培訓班,對鄉村干部和農民開展面對面的培訓,提高廣大干部和農民群眾麥播期防治病蟲草害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三)統防統治,確保質量。麥播期藥劑拌種、種子包衣和土壤處理具有嚴格的技術要求,農民一家一戶很難做到。各地要大力推廣統防統治這一有效方法,以鄉、村為單位在植保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實行“統一組織,統一購藥、統一配藥、統一拌種,統一收費”的方法,以確保藥劑處理的效果。要加強與良種直補項目中標供種企業的聯系,指導企業搞好種子包衣工作。建立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示范樣板田,并設立標志牌,標明采用的主要技術措施等。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增強安全防患意識,落實好各項安全防范措施,掌握好藥劑拌種方法,以防止生產性中毒和藥害事故的發生。

三、抓住關鍵環節,科學開展防治

要牢固樹立“公共植保”和“綠色植保”的理念,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綜合各種措施,積極開展麥播期病蟲草害的防治,壓低病蟲草害基數,減輕中后期防治壓力,為搞好全程控制奠定基礎。

(一)加強植物檢疫,防止全蝕病傳播蔓延。種子調運是小麥全蝕病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搞好植物檢疫是控制疫情的關鍵。各地要嚴格把好種子檢疫關,未經檢疫或檢疫不合格的小麥一律不能作為種子使用,嚴禁無證調運。尚未發生全蝕病的地區,要切實做好保護工作,杜絕從疫區調用種子。按照省政府豫政辦明電[2003]133號“關于抓緊做好小麥全蝕病疫情控制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及《河南省植物檢疫條例》的有關規定,種子繁育田必須安排在無病地塊,并采用有效藥劑進行種子處理(用2.5%咯菌腈[適樂時]懸浮種衣劑每畝10毫升拌種),防止疫情蔓延。

(二)強化農業防治措施,提高小麥抗逆能力。要根據當地小麥主要病蟲害發生特點,在選擇抗、耐病蟲良種的基礎上,注意品種合理布局,避免單一品種大面積種植。采取增施腐熟有機肥、深耕深翻、平整土地、清除地表病殘體、合理灌水等措施優化農田生態環境、惡化病蟲生存條件;根據品種特性,推廣精量、半精量播種技術,控制播種深度,創造合理群體結構,培育健壯個體,提高小麥自身抗逆能力;推廣適期或適期遲播技術,以減輕多種病蟲的發生和危害。

(三)分類指導,科學防治。各地要根據當地病蟲發生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科學防治,最大程度減輕病蟲危害。

1、病害防治

(1)小麥全蝕病發生區。麥播期采用有效藥劑拌種和種子包衣是預防小麥全蝕病以及其它土傳病害的有效措施,是遏止小麥全蝕病傳播蔓延的關鍵環節。對零星發生區域,每畝采用2.5%咯菌腈(適樂時)懸浮種衣劑20毫升拌種防治;對重發生區域,每畝采用2.5%咯菌腈(適樂時)懸浮種衣劑10毫升加3%苯醚甲環唑(敵委丹)懸浮種衣劑30—40毫升拌種防治。

(2)紋枯病、黑穗病發生區。每10千克種子用2%戊唑醇(立克秀)濕拌劑10—15克或3%苯醚甲環唑(敵委丹)懸浮種衣劑20—40毫升兌適量水拌種,晾干后播種。拌種時一定要嚴格按照技術要求操作,設法拌勻,不得隨意加大用藥量,以免影響出苗。

(3)小麥孢囊線蟲病發生嚴重的地區。可推廣種植太空6號、矮抗58、溫麥4號、新麥19等抗耐病品種,田間增施有機肥和氮磷肥,并可選用10%滅線磷顆粒劑每畝3公斤進行土壤處理。

2、地下害蟲防治

(1)藥劑拌種:防治地下害蟲用50%辛硫磷乳油或50%二嗪磷(二嗪農)乳油,按藥:水:種=1:50:500比例拌種,拌種后堆悶3-4小時,晾干后再播種。(2)土壤處理:地下害蟲發生密度高的地塊,除采用藥劑拌種外,可每畝用3%辛硫磷顆粒劑2-2.5公斤,在犁地前均勻撒施。

3、雜草防治

野燕麥發生區,每畝用40%野麥畏(燕麥畏)乳油150-200毫升,加水20-40公斤于小麥播后苗前噴灑,施藥后立即淺耙混土2-3厘米。硬草、堿茅重發區,在小麥播后苗前,每畝用25%綠麥隆可濕性粉劑200-300克,兌水20公斤噴灑于地面即可。

多種病蟲害混合發生區,要推廣應用殺菌劑和殺蟲劑復合的種衣劑或拌種劑進行包衣或種子處理。

四、加強組織領導,切實搞好服務

麥播期病蟲草害防治工作時間緊、任務重,涉及千家萬戶,因此,各地農業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積極爭取地方政府支持,保證各項措施的落實。在防治關鍵時期,要及時組織科技人員深入生產第一線,搞好技術服務,確保各項工作落實,為小麥病蟲草害全程控制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