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工業發展實施意見(市)
時間:2022-07-07 10:32:00
導語:船舶工業發展實施意見(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船舶工業是發展港口經濟和對外貿易的基礎性產業,對機電、鋼鐵、化工、航運、海洋資源勘采等上、下游產業發展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當前,世界船舶工業正在加速向勞動力、資本豐富和工業基礎雄厚的區域轉移。從“*”到“*”期間,是我國船舶工業發展的關鍵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又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市深水岸線資源豐富且曲折多灣,發展船舶工業的條件優越。*船舶工業歷史悠久,是*省船舶工業四大基地之一。*市委、市政府把船舶工業納入五大戰略產業鼓勵發展,修造船及游艇工業發展呈現良好勢頭,并具有較大發展潛力。大力發展船舶工業,對于發揮*海洋資源比較優勢,建設海西先進制造業基地,實現港口大市和工業強市目標,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一、*市船舶工業概況
(一)總體概況
20*年全市規模以上企業船舶工業總產值5.80億元,其中:游艇1.2億元,修造船5.44億元,擁有船舶工業企業15家;其中分布在九龍江流域有7家,占總數46.7%,*縣5家占總數33.3%。目前主要船舶工業企業有:國安船業、友聯船廠(*)有限公司、*新勝海船業有限公司、*一帆重工有限公司、*神舟造船工業有限公司、*毅宏游艇工業有限公司、源通(*)玻璃鋼船艇制造有限公司等。
主要鋼漁船、小型鋼質漁船、玻璃鋼執法艇、海監船、玻璃鋼交通艇等全市擁有3萬噸級以下造船船臺5座,其中最大的船臺為新勝海船業有限公司3萬噸級船臺。主要建造采砂船、散貨船、客船、躉船、集裝箱貨船、駁船等;17m-32m玻璃鋼漁船、小型鋼質漁船、玻璃鋼執法艇、海監船、玻璃鋼交通艇和40呎—100呎玻璃鋼豪華游艇、木質游艇;擁有2萬噸級以下修船船塢20座,塢容量5萬噸,其中最大的船塢為*友聯船廠的舉力15000噸浮船塢,主要修理2萬噸以下各類船,
配套企業的產品主要有船舶分段、鋼結構、小型柴油機、軸承、閥件、電焊機、電焊條、船用油漆、漁具等。
(二)發展優勢
l、資源優勢。*擁有優越的臨港資源優勢,港口水深條件好,內港天然掩護條件佳,*市海岸線北起九龍江口,南至與廣東交界的*,規劃碼頭岸線總長50公里,其中深水(萬噸級以上)岸線32公里;可建各類泊位221個,其中深水(萬噸級以上)泊位123個;港區陸域總面積約4603萬平方米。十分有利發展船舶工業。
2、區位優勢。一是具有承接臺灣游艇業和修船業轉移的區位優勢。*港距臺灣高雄港僅185海里,是距臺灣最近的沿海開放口岸之一。臺灣游艇業比較發達,有大舟、唐榮、神舟等10多家名牌游艇制造企業,*世紀*年代末最高年產量達到1700艘,出口額近2億美元,九十年代以后,受臺灣經濟蕭條和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的沖擊,游艇產量銳減,最近幾年臺灣游艇制造商熱衷到大陸特別是廈門、*投資辦廠,其中已有神舟造船落戶*赤湖。另一方面,臺灣的修船業受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的沖擊,修船成本日益提高,臺灣船舶(以漁船居多)紛紛到*沿海修理,為*的修船業發展提供很好的商機。二是廈漳兩地修造船業的合作前景廣闊。九龍江下游“船舶工業走廊”,歷來與廈門市的船舶工業聯系緊密,互動雙贏,對提升*民營造船企業技術水平和產品建造質量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廈漳兩地修造船業的全面合作,前景十分廣闊。
3、產業發展空間大。我國船舶工業已經連續十三年穩居世界第三造船大國的地位。進入新世紀以來,國際船舶市場出現了有史以來罕見的需求高峰,船價大幅攀升,船舶工業又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專家預測,到2015年前,世界船舶市場年需求約為4400萬載重噸,是繼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的又一個造船高峰期。從國際上看,隨著經濟全球化進一步加快,世界經濟和海運量的穩定增長,以及大量老舊船舶需要更新,國際造船市場受到新增需求與更新需求的雙重推動,世界新造船舶成交量將保持較高水平。從國內看,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加入世貿組織后對外貿易量的大幅增加,中遠等國內主要船東對新船的需求十分旺盛。從修船市場看,大型油輪和散貨船規模的擴展以及集裝箱船隊的迅速擴大將使修船需求穩步增長。總之,國內外市場旺盛的需求,為我國船舶工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必將帶來我國船舶工業大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時期”。與此同時,國家對發展船舶工業高度重視,已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并出臺相應扶持政策,省政府也把大力發展船舶工業作為我省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一項重要舉措,這為*船舶工業的發展提供較好的外部環境和良好的發展空間。
4、產業基礎好。九龍江下游*河段兩岸船舶修造工業已初具規模,建有1000噸級以上修船塢13座,最大修船能力達到8000噸級,修船能力躋身*三強,成為閩南地區的修造船中心,創造了數億元的工業產值。*游艇工業雖然起步晚,但近幾年引進的神舟造船、毅宏游艇和日產游艇規模大、產品科技含量高,神舟造船是20*年大陸地區游艇出口最大企業,造船業是*市乃至*省船舶工業的新亮點。此外,友聯船廠擬開發“石油鉆井平臺模塊”產品,將成為*船舶工業新經濟增長點;*、*、*等縣引進修造船項目都取得可喜的進展?,F在*修造船企業已出現國有、民營和外資共同發展的局面。
(三)存在問題
1、民營企業競爭不強。企業規模小,技術力量差,不規范,大部份屬于家族式的企業,形不成規模經濟。大多數船廠的生產經營還處于粗放型狀態,船舶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相對弱勢。
2、缺乏科學的整體規劃。作為*市船舶工業集聚地的九龍江沿岸以傳統的修船業為主,沿九龍江從紫泥鎮西良村至海澄鎮下樓村,至今沒有對船舶工業用地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工業區與居民區混雜,工廠與農民住房相互交錯,致使絕大多數船廠難以實現封閉式管理,環境衛生、排污均存在問題。
3、基礎設施配套差。如*紫泥修造船園區交通不暢,通往各船廠的主干道,年久失修,交通不便,原材料運輸困難,缺乏工業園區應有的配套,企業難以承接高附加值船舶,極大地影響了船東訂船和外商投資的積極性。受九龍江沿岸水域淺、河道淤積及后方陸域縱深的限制,難以發展3萬噸級以上的中型修造船廠,不利于企業擴大規模。
4、高附加值產品不多。九龍江下游船舶修造基地主打商船和運輸船舶維修,僅限于1000噸級以下小型船舶建造,主要是采砂船、散貨船、客船、躉船等,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不高,與市場需求還有很大差距。幾家游艇制造企業大部分還處于建設階段,我市配套能力又十分薄弱,游艇等高附加值船舶產品還不多。
5、岸線資源未能充分利用和合理開發,修造船業可利用的資源越來越有限。
二、船舶工業發展目標
(一)發展定位
發揮*市自身的產業基礎和優勢條件,努力把*建成海西最具國際競爭力船舶產業基地之一。到2015年,基本形成適應海峽西岸航運樞紐需要的結構優化、技術先進、組織高效、配套齊全、布局合理的船舶工業產業體系。一是建立世界級豪華游艇生產基地,形成與“長三角”、“珠三角”并駕齊驅格局;二是建成海上石油平臺模塊專業化生產中心,加速發展形成產業鏈;三是建成海西大型造船、修船產業基地;四是建成*省船舶產業配套基地。
(二)發展目標
預期到2010年船舶工業總產值達40億元,是20*年產值的8.6倍,占全省船舶工業總產值的17.6%。其中:造船產量20萬噸,120艘,造船產值15億元(含漁船),游艇產量200艘,銷售收入10億元,修船200艘、產值8億元,海洋工程船及海洋平臺模塊產值5億元,船舶配套業產值2億元。預期到2015年船舶工業總產值達300億元,其中:造船產值200億元(含漁船),游艇產量300艘,銷售收入30億元,修船260艘,產值30億元,海洋工程船及海洋平臺模塊產值25億元,船舶配套業產值15億元。
三、發展重點
根據*市船舶工業的產業基礎和優勢條件,突出發展具有地區特色的游艇工業及大中型造修船業和船舶配套業。
(一)突出發展游艇工業:重點生產60-100呎豪華游艇,建設國家級游艇生產基地(產量、產值占全省一半以上),形成與“長三角”、“珠三角”競相發展的格局;
(二)大力發展海洋工程業:重點發展海洋石油鉆井裝備的模塊、深海半潛式鉆井平臺、超大型浮式生產儲油裝置(FPSO)、深遠海潛水器等;
(三)發展造船業及船舶配套業
發揮我市港灣多,深水岸線資源豐富的自然優勢,抓住國際船舶市場需求高峰的難得機遇,積極開展內聯外引,加快*、*、*等5個大型造船項目的前期工作,開發建設10萬噸級以下大中型造船廠,重點發展30m-32m玻璃鋼漁船、深海漁船、金槍魚延繩吊、活水魚運輸船、遠洋冷凍船等;海洋工程船、海洋石油平臺模塊;發展集裝箱船、油船、化學品船、海洋工程船等高技術性能、高附加值船舶;帶動船舶分段制造、舾裝件、管子加工、電纜配送、船舶機電設備及物流運輸等配套企業發展,形成船舶產業集群。
(四)做精做大修船業
近幾年,隨著廈漳兩港吞吐能力的不斷提升,進出港船舶數量迅速增加,加上修船價格的不斷攀升給修船企業帶來豐厚的效益。為此,要抓住機遇做精做強修船業,加快建設大型修船廠,填補廈漳兩地無大型修船廠的空白,不斷提高修理技術含量,擴大修理類別,提高修船經濟效益。
四、產業布局
以*、*、*、*、*為船舶工業發展重點區域,規劃建設5個游艇工業園區[*赤湖將軍澳(含佛曇灣)、*毅宏游艇工業城、*浮宮、*湖塘和*陳岱艇工業園];8個修造船基地(*船舶工業走廊、后石修船、梅嶺修造船、*六鰲造修船、古雷造船、*城垵造船、*下垵造船、*青徑造船);4個船舶配套工業園區(*六鰲、*城垵、*梅嶺、*列嶼)以及海洋工程開發中心、漁船修造中心等。
——*市
1、整合“船舶工業走廊”布局
*的九龍江“船舶工業走廊”聚集著以國安造船、新勝海船業為龍頭的十多家民營修造船企業,形成紫泥中小型修造船產業密集區,是*市船舶工業發展的重要區域之一。根據*市“一江兩岸”城市發展規劃思路,在該規劃中仍然明確提出了“船舶工業走廊”的布局,從*城市長遠發展需要看,建議對該“船舶工業走廊”布局做出適當的調整和重新規劃布局,禁止在紫泥烏礁島新建船舶工業項目、并對小型船廠進行整合重組,合理使用岸線資源;在招銀、后石港區和海澄玉枕州規劃新的修造船工業園區,鼓勵有能力擴大規模的修造船廠落戶。應制訂相應政策加以引導,促進船舶產業健康發展。
2、在浮宮片區規劃游艇產業園。重點發展游艇制造和游艇俱樂部。
3、招銀港區重點開發以友聯船廠為龍頭的船舶修造產業區,發展船舶修理及海洋工程船建造,重點開發石油鉆井平臺模塊。
4、后石港區重點發展游艇工業城;開發建設以*海洋船舶十萬噸級大型修船廠和中海油五萬噸級修船廠項目為龍頭的大型船舶修理及修船服務產業區。
——*縣
1、加快赤湖將軍澳3平方公里的游艇制造工業園區建設。以神舟造船、日產游艇為龍頭,重點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高級豪華游艇。把佛曇灣納入赤湖將軍澳游艇產業園區,重點建造仿古木船、木質豪華游艇、玻璃鋼游艇等項目。
2、在六鰲半島規劃建設大中型修造船基地和船舶工業配套園區。以*一帆重工有限公司為龍頭,進一步引進其他修造船項目,重點發展5-10萬噸級船舶修造和船舶分段制造等產品。
3、在古雷港經濟開發區規劃大型造船基地預留區。古雷半島西測港區以北約2平方公里的區域具備建設大型修造船項目的優越條件。重點發展10—20萬噸級大型船舶修造項目。
4、規劃建設將軍灣船舶配套產業園區。為*乃至全省修造船業提供配套。
——*縣
1、建設城垵大型造船基地。以南通華浮港務有限公司為龍頭,在城垵臨港工業區建設大型造船項目,建設大型船塢2座,舾裝碼頭6座,材料碼頭1座,年造船能力80—100萬載重噸;主要生產海洋工程,包括鉆井平臺模塊,年生產能力10萬噸。
2、規劃建設*漁業船舶修造中心。*市是*省海洋與漁業經濟較發達地區。*和*浯嶼是*市主要的漁船建造地區,漁船船隊規模較大,漁船建造在整個造船市場占據了71%以上份額,具有一定規模,在該區域建設漁業船舶修造基地,具有較大發展空間。
3、規劃建設*西埔彎南堤湖塘游艇制造工業園區。開發面積1000畝左右。
4、規劃建設龍嶼下垵修造船基地。預留深水岸線9公里,做為修造船岸線。
——*縣
*毗鄰廣東,距離汕頭港近,國道324線和廈深鐵路貫穿全境,梅嶺作業區可供規劃建設大型修造船廠和船舶工業配套園區。
——*縣
*港區位于*灣內側,具有優良避風港,便捷交通條件(鐵路、國道、省道、疏港公路互通),具有豐富的淡水資源和寬闊的內陸腹地,具備發展船舶工業項目的良好水深條件??稍谇鄰礁劭诠I預留區規劃建設船舶修造基地,在列嶼規劃建設船舶配套工業園、漁船修造中心,在陳岱規劃建設游艇制造工業園區。
五、對策與建議
1、加強對船舶工業的協調和指導
成立*市船舶工業發展協調領導小組,加強對船舶工業發展的調控與服務,協調解決船舶工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成立*市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強化行業協調、指導、監督和服務,在船舶行業管理、制定行業規劃和發展政策等方面發揮參謀咨詢作用。
2、制定鼓勵船舶工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
從資源配置(特別是岸線、陸域土地等資源)、資金扶持、人才引進等方面,研究出臺鼓勵發展船舶工業的扶持政策和措施。
3、加強船舶工業發展各項規劃
要高度重視船舶產業發展規劃和各專業園區規劃。按照本指導意見提出的發展定位、發展目標、發展重點和產業布局要求,編制*市船舶產業發展規劃,并注意與城市及相關行業發展規劃的銜接;沿海各縣(市)要按照全市的船舶產業布局做好各專業園區規劃、基地的的編制工作;市交通局、港口管理局、國土資源局、海洋漁業局等部門要做好船舶工業園區預留區域的岸線、土地、海域資源的規劃和保護工作。
4、提高船舶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是實施資源整合,培育骨干企業。根據企業現有資源(包括岸線、海域、土地、交通、設施、管理、技術、人才等)和可開發利用資源的總體狀況,引導和鼓勵企業按照自愿和雙贏的原則,實施整合重組,優化配置資源,構筑修造實力;堅持擇優扶強的原則,鼓勵和支持骨干企業通過技改、擴建或易地改造,壯大實力,完善配套,提升產品檔次,形成規模經濟效益;有重點地選擇若干家企業,運用市場調控手段,實行強強聯合,組建企業集團,帶動中、小企業形成專業配套生產,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的共同發展。二是發揮后發優勢,實施高起點定位。引導和鼓勵船舶造修企業,特別是骨干和重點企業,實施高起點定位,按照造修船舶向大型化、高技術性能、高附加值、高市場占有率的發展思路,制定企業的發展規劃,一次規劃,分步實施。三是加大企業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力度。建立和完善的修船服務體系,提倡總裝造船,避免重復建設。通過對老企業的重組改造和新企業的規劃引導,逐步形成以造船總裝廠為核心,區域內統籌建設分段制造、船用舾裝件、管子加工等配套企業,形成以造船為中心的企業集聚模式。在造船管理模式方面,逐步引入先進的生產組織管理模式,包括在船舶建造中逐步采用信息密集型的“集成制造”模式,“數字造船”模式,實現數字化、信息化、產業化,以達到現代化造船技術管理水平。
5、擴大船舶產業的融資渠道
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利用“4·9”、“6·18”、“9·8”、“11·18”等平臺,積極吸引國內外、尤其是臺灣游艇制造企業與船舶工業大企業(集團)到本市投資。采取產業鏈招商,引導關聯企業投資修造船行業。二是銀行等金融機構應為修造船企業提供較為寬松的信貸融資環境。三是政府財政預算安排專項資金鼓勵船舶工業發展。四是積極爭取國家國債投資、重點技術創新項目和高新技術船舶發展基金和政策的支持。
6、合理開發使用岸線
海岸線是包括一定水域與陸域的特殊資源,是優化沿海生產力布局的重要載體,應當根據其資源條件和開發價值,加強分類調控,確保合理使用。要研究制定海岸線使用管理意見,規范和完善岸線使用管理,促進岸線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提高開發建設的綜合效益;對于列入省、市重點造修船項目,土地、岸線、海域優先給予安排,并提供相應的交通、水、電等基礎配套設施。同時,為保護有限的岸線和土地資源,對于不符合產業導向的項目,按照有所不為的原則,嚴格限制不符合布局規劃總體要求的項目布點。
7、加快技術力量的培養
目前,我市船舶工業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層次結構離產業發展的要求有較大的差距。必須加大引進與培養船舶專業人才的工作力度,多方位引進人才。大力實施“柔性引才”,積極引進國內外智力,積極鼓勵用人單位以特聘、兼職、講學、提供技術與專利等形式實行人才柔性流動;充分挖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資源,以優惠政策誠招人才。組織船舶及配套企業外出招聘人才,通過省內外人才市場引進船舶企業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廣開渠道,集聚和吸引高層次人才,重點引進行業或學科帶頭人、工程技術骨干、高級設計人才、優秀的市場開發人才、熟悉國際船舶貿易規則的復合型人才。要加強船舶工業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利用省內船舶工程專業技術人才教育資源(如集美大學輪機工程學院、*省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省船舶工程技術學校等)定向委培,加快實用型人才培養;鼓勵我市現有的院校,設立船舶工業專業,培養船舶設計、制造、生產管理等人才,在人才總量、結構和素質上適應我市船舶基地發展的需要;支持引進國內外海事大學(船舶學院)、科研院所等來我市合作辦學,建立船舶高級人才培訓基地;積極扶持建立一批船舶電焊工、裝配工、管工等技術工人的培訓基地。
- 上一篇:實踐科學發展觀事跡材料
- 下一篇:社區街道典型先進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