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意見

時間:2022-07-08 05:55:00

導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意見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是長期以來制約我省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省委、省政府《關于啟動六大行動,促進農民增收的實施意見》(省委發32號)明確指出: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為了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努力促進我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現就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出如下貫徹意見。

一、總體要求

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32號文件精神,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的總體要求是:緊密結合全省實際,因地制宜,積極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切實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強以水利為主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著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快農村“六小”工程及社會事業建設步伐,妥善解決關系民生的吃水、行路、上學等問題。創新和完善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在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加大省級投入的同時,引導和鼓勵各類經濟主體投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二、主要目標

通過五年的努力,力爭到2012年:

¬¬----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積l00萬畝,達到2178萬畝;

¬¬----新增集雨節灌面積l00萬畝,達到650萬畝;

¬¬----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l50萬畝,達到378萬畝;

¬¬----新修梯田面積300萬畝,達到3161萬畝;

¬¬----新增農村戶用沼氣70萬戶,達到100萬戶,全省農村戶用沼氣普及率達到21.5%;

¬¬----年均解決l00萬農村人口的安全飲水問題;

¬¬----新增通鄉油路7154公里、通村油路10800公里、通達工程12067公里。

¬¬----解決全省l.46萬無電農戶的通電問題,確保戶戶用上電。

三、建設重點

(一)加強水利和基本農田建設

一是重點抓好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等大中型骨干工程建設。一方面著力抓好在建工程建設。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工作要圍繞國家批復的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工程規劃,嚴格落實省政府批準的水資源配置方案,繼續推進水權制度改革工作。把握好工作節奏,穩步開展日光溫室建設工作。優先實施技術路線合理、條件成熟、群眾接受程度高的項目。堅持各項措施整體推進,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5年內改造干支渠821公里,發展渠灌103萬畝,管灌21萬畝,大田及溫室滴灌50萬畝;加快九甸峽水利樞紐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設,九甸峽水利樞紐在實現首臺機組發電的基礎上,加快后序機組安裝調試,盡快實現三臺機組滿負荷發電目標;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在加快干渠工程建設的同時,切實做好受益區水資源配置工作和田間工程配套,確保到2012年工程全面建成,新增有效灌溉面積l9萬畝,實現年調水任務2.19億立方米,解決榆中、會寧、安定、隴西、渭源、臨洮等6個縣65萬城鎮人口、90萬農村人口的生活及工業用水;引大入秦工程近期著力抓好供水結構優化調整工程建設,在五年內全面建成并發揮效益,實現年調水4.43億立方米,灌溉面積達70萬畝以上目標;疏勒河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加快田間配套步伐,全面實現新增灌溉面積40.82萬畝,改善灌溉面積65.4萬畝的建設目標;東鄉南陽渠灌溉工程抓緊完成剩余田間配套任務,實現新增灌溉面積l2萬畝,有效解決沿線東鄉、和政、臨夏三縣人畜飲水;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與建設項目優先在瑪曲、碌曲、夏河、卓尼、臨潭和合作共5縣1市項目區內啟動游牧民定居工程,逐步實施生態保護與修復和生態保護支撐體系建設等工程,近期治理達到遏制生態環境急劇惡化趨勢的目標,有效保護和恢復濕地、草場和森林資源,充分發揮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區和黃河、長江上游河源區的作用。另一方面,積極謀劃和新開工一批重點工程。鹽環定場黃二期工程加強向國家發改委和水利部的匯報銜接,積極配合做好環境評價、土地預審等工作,爭取及早開工建設;黑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在抓緊爭取資金、完成剩余“退耕變‘節水”’工程的同時,全力配合黃委會做好二期項目爭取工作;及早謀劃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建設,積極開展敦煌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等前期準備工作。

二是抓好灌區改造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工程建設,發揮已有工程效益。在河西和沿黃提水灌區實施好國家重點支持的14處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爭取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利骨干項目資金支持,實施5處5—30萬畝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省內多方籌措資金,積極扶持全省50處1~5萬畝灌區和萬畝以下灌區節水改造工程。同時,按照國家總體要求,三年內完成我省列入全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專項規劃的75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通過水利骨干工程建設、大中小型灌區的節水改造和小型水利建設途徑,力爭5年內將有水資源條件的l00萬畝旱川(塬、臺)地發展成水地。

三是大力發展節水農業。以黑河流域綜合治理和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為契機,以張掖、敦煌和武威三市國家級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和酒泉全國節水灌溉示范市為重點,在河西地區大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52提高到0.56,逐步減少農業用水,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創建河西地區節水型社會示范區;省內其它區域在抓好試點的基礎上,努力推進水權制度改革工作,在重點流域和電力提灌區積極推行高效節水技術。在廣大旱作農業區,積極推廣旱作農業節水技術。要把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作為重點,5年內力爭推廣面積達到l000萬畝。適宜雨水利用工程的地區,加快干旱山區抗旱水源和集雨節灌工程建設。

四是加強基本農田建設。認真做好土地開發整理工作,五年內開發整理土地67.5萬畝,其中新增耕地30萬畝。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加快梯田建設。結合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以工代賑、水土保持、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口糧田建設等項目的實施,五年內新修梯田300萬畝。引導和鼓勵農民加快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

(二)加強農村能源和生態建設

一是大力開發農村清潔能源建設,積極推進農村戶用沼氣建設。以中東部退耕還林重點區和隴南適宜建設區為重點建設區域,兼顧河西、臨夏、甘南等適宜推廣區域,以“一池三改”為基本模式,因地制宜推廣“四位一體”和“五配套”等模式。五年全省新增戶用沼氣70萬戶,新建農村沼氣服務網點4000個,其中:中東部退耕還林重點區(慶陽、平涼、定西、天水、白銀、蘭州等市),新增戶用沼氣38.5萬戶,新建2200個村級農村沼氣服務網點;隴南適宜建設區(隴南市、甘南州舟曲縣、迭部縣等),新增戶用沼氣9萬戶,新建482個村級農村沼氣服務網點;河西建設區(武威、張掖、金昌、嘉峪關和酒泉等市),新增戶用沼氣16.5萬戶,新建1000個村級農村沼氣服務網點;臨夏、甘南建設區(臨夏、甘南兩州),新增戶用沼氣6萬戶,新建320個村級農村沼氣服務網點。五年基本實現每個項目村均有村級后續服務網點、服務工具和服務人員的目標。

二是繼續抓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三北四期、退牧還草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進一步抓緊抓實國家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政策的兌現工作,保護農民切身利益。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和特色產業開發,發展有市場、有潛力的后續產業建設,解決好退耕農戶、退牧戶的長遠生計問題,將退耕還林延伸到林草、林藥間種。同時,切實抓好天然林保護、“三北”四期、自然保護區和濕地保護建設工程,按照國家批復規劃面積組織實施,使農民從工程建設中得到更多實惠。在糧食生產區有針對性地加強農田防護林建設,確保糧食的穩定高

產。天然林保護工程要以全面落實好森林資源管護責任制為核心,加快公益林培育步伐,逐步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三是發展循環農業。以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為目的,結合當地農業產業結構,因地制宜推廣以沼氣為紐帶的循環農業建設技術,實現農業由單向式資源利用向循環梯級利用、集約高耗型向節約高效型轉變。河西地區(酒泉、張掖、武威三市)與農村沼氣建設相結合,五年建設循環農業示范點50個,重點推廣“制種廢棄物-有機肥¬-種植業”等循環模式;中部定西市五年建設循環農業示范點25個,重點推廣“馬鈴薯-加工淀粉-廢棄物利用-養殖-有機肥”等循環農業模式;隴東慶陽、平涼五年建設循環農業示范點50個,重點推廣“養殖業廢棄物-食用菌生產-有機肥”等循環再利用技術;隴南、天水兩市五年建設循環農業示范點75個,重點推廣“果品-加工果汁-廢棄物利用-養殖-有機肥”等循環農業模式;甘南、臨夏五年建設循環農業示范點50個,重點推廣“秸稈-養畜-有機肥”的過腹還田等循環模式。

四是建立健全森林、草原和水土保持生態效益補償制度。認真落實中央和省上森林及草原生態效益補償政策,落實管理責任,加強資金管理。近期要切實抓好全省公益林資源調查工作,將符合重點公益林區劃界定標準的林地納入區劃界定范圍。力爭將我省目前尚未納入國家生態效益補償范圍的草場和1477.68萬畝公益林納入補償范圍,使更多的農民享受到草原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帶來的實惠。

(三)加強農村安全飲水、道路和農電建設

一是大力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以集中供水工程為主,分散供水工程為輔,五年內在全省13個市(州)、85個縣(區)修建集中供水工程1216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5610處,解決500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穩步提高村鎮自來水入戶率,使農村飲水安全程度大幅度提升。同時,加快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建立完善主要河流水功能區劃,入河排污總量控制與管理制度,建立科學的水環境預測、預報、評價、管理、服務體系,制定重要供水水源地的保護制度,使飲用水源區水質達到Ⅱ、Ⅲ類水質標準。

二是加快農村公路通達工程和通鄉通村油路工程建設。按照全省農村公路建設總體要求5年內新建、優化、改建農村公路37421公里。其中:通鄉油路7154公里,通村油路10800公里,通達工程l2067公里,養護維修工程2000公里,改建提高等級5400公里。

三是提高農村電網改造進程,確保戶戶用上電。對居住相對集中、距大電網相對較近的約0.58萬無電戶。采用大電網延伸方式解決通電;對居住極為分散、距大電網過遠、大電網延伸無法保證供電電壓的約0.88萬無電戶,采用風光電、小水電等其它方式解決用電。同時配套解決扶貧易地搬遷和新農村建設搬遷農戶的用電問題。

(四)加強農村市場、信息等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加快實施“萬村千鄉”、“雙百市場”、“退市還路”等工程建設。繼續深入實施國家發展改革委農產品批發市場兩大系統建設和商務部“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支持農家店、農資店建設,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進一步擴大“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農產品批發市場覆蓋范圍,今年將實現從63個縣(區)擴大到73個縣(區),覆蓋率達到84.9%,五年內力爭全部覆蓋。依托甘肅省新農村商務網絡優勢資源,加強與市州涉農網的緊密合作,定期匯總信息,建立連接全省、輻射鄉村的新農村信息服務體系。通過配發手機短信特服號、在大型區域性或專業性批發市場配置無線多媒體顯示屏等,建立起政府、企業、農戶、市場多向連通的信息收集網絡。同時,加強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通過“雙百市場”和“退市還路”工程的實施,改造提升大型批發市場和鄉鎮集貿市場功能,帶動農民圍繞當地市場需求開展多樣化經營和服務工作,解決農民的“買難”、“賣難”問題,有效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率。

二是推進供銷社組織創新和經營創新,加快實施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建設。堅持“為農服務”的宗旨,構筑農資、農產品日用消費品連鎖經營體系。重點建立以省農資公司及市、縣、社農資公司為龍頭,以基層供銷社和村級服務站為基礎的農資連鎖經營體系。通過五年的努力,力爭使供銷社系統的化肥經營總量繼續保持在社會份額的80%以上,連鎖銷售額占到農資類銷售總額的80%以上;圍繞區域特色農產品和支柱產業,充分利用現有的農產品經營企業、加工企業、批發市場、專業合作社,把農產品的收購、加工、貯存、銷售環節緊密相連,形成完整的農產品物流服務網絡體系。積極培育一批擁有自主品牌、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企業,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社,提高農產品生產和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加快發展各類農產品協會和農民經紀人協會,開展相關培訓,提供信息、科技和農產品產加銷等綜合性、系列化服務。加強農民經紀人隊伍建設,使其成為農產品購銷和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領頭人。繼續扶持、建設大宗骨干農產品生產基地,推行“訂單農業”,引導農民按需求組織生產。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積極發展新的各類各級農產品交易市場,在大中城市探索組建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本著“開放辦社”的原則,構筑日用工業品連鎖經營體系。培育經營日用消費品經營龍頭企業,建設配送中心,改造和提升村級綜合服務社,發展城鄉雙向流通。用五年左右時間,發展龍頭企業100個,發展2000個小超市、便民店。

三是加大惠農力度,全面落實“綠色通道”政策。按照省政府以及交通運輸部等部門開辟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的政策,嚴格執行鮮活農產品運輸減免政策,改善“綠色通道”服務設施,提高文明優質服務質量,切實保障鮮活農產品運輸車輛優先通行,積極支持鮮活農產品快捷、順暢、低成本流通,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四是繼續加強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按照“鞏固成果、擴大范圍、提高質量、改進服務”的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采取集中力量整縣推進的方式,在2010年前確保完成的41122個20戶以上自然村通廣播電視的任務,2007年、2008年兩國家下達我省22400個20戶以上自然村的建設任務,補助資金l.12億元已經到位,省、市、縣要積極落實配套資金,確保今年年內任務如期完成。2009年一2010年,將全面完成剩余18722個20戶以上自然村的建設任務。2011年至2012年,著力解決20戶以下自然村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力爭到2012年,全省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到97%以上。

五是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完善農村信息服務網絡。以農業信息應用系統建設為核心,建立農產品監測預警系統、農業政務管理服務系統和農村市場與科技信息服務系統。健全農業信息收集和制度,增強“l2316”熱線服務“三農”的功能。通過省農村信息公共服務網絡工程和金農工程的實施,完成1個省級、87個縣級農業信息站和4461個村級信息點建設,到2012年,全省農業信息服務網絡覆蓋90%以上的鄉鎮和70%的村。

六是建立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系統,減少氣象災害損失。全面啟動實施“甘肅省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應急系統工程”,建設集應急預警指揮、氣象災害監測、信息傳輸、氣象災害預測預報、氣象災害專業服務和技術保障等六位一體的氣象應急響應服務系統。為社會防災減災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氣象保障服務。啟動開展“衛星數字音頻廣播系統(DAB)試點”工作,解決現有其他方式(如手機短信、電話等)無法覆蓋邊遠、偏僻農村、牧區、荒漠等邊遠地區的缺陷。建設全省“農信通”氣象預警系統,先期在渭源、華亭、隴南二縣一市建立150個試點,建成全省氣象災害實景監控系統,在全省各市、縣建設81個氣象災害實景監控系統。與電信部門合作,2008年建成全省氣象預警手機小區廣播系統.在全省建成30%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電子顯示屏,2008年底建成“個市一縣可視會商系統。

四、保障措施

(一)切實加大資金投入。按照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籌措資金的思路,切實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一是繼續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各相關部門要積極主動做好與國家對口部門的匯報銜接工作,盡最大可能,爭取國家在政策導向和資金投入上對我省有所傾斜,確保每年爭取投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二是各級政府要確保每年用于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呈遞增之勢。對一些大型工程的建設資金,省上應設立專項予以支持。對中小型農村基礎設施項目.要統籌兼顧,資金安排中保持一定的比例。積極探索多元化投資機制,鼓勵企業、個人采取多種形式參與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因素。三是整合支農投資,充分發揮投資效益。不斷總結經驗,推廣“臨澤模式”,按照“渠道不亂、職責不變、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堅持省級協調,縣級整合、先行試點、穩步推進,切實解決支農投資管理多頭、使用分散、整體效果不明顯的問題。

二、加強項目管理,保證投資效益。實行項目跟蹤管理制度,加強項目的全過程管理是工程效益發揮的重要保證。大中型項目建設要嚴格實行“四制”,農村“六小”工程等小型工程應重點推廣報帳制。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理念,加大工程質量管力度,嚴格對設計、施工、監理等單位的資質管理,加強工程施工的現場監理和質量監督,建立和落實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制,嚴格基本建設程序,切實做到“人員、質量、資金”三安全。

(三)完善項目前期,建立項目儲備。在抓好在建項目的同時,要提前著手謀劃儲備新的項目。各有關方面要認真分析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投資方向,及時結合省內外實際,科學合理地提出新項目、好項目。通過項目帶動,促進農村基礎設施改善,為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創造條件。

四、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目標責任落實制度。各地各部門應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統籌安排,做到責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要根據省委32號文件要求,將相關的任備目標納入當地黨委政府和各部門目標責任制和干部考核體系''''把各項任務和措施落到實處,責任到人。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協作,建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聯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