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能力建設工作意見
時間:2022-12-08 09:41:00
導語:村級能力建設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快村級能力建設是全市統籌城鄉發展、推進農村“三個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保障。為進一步提升全市農村村級自我發展能力,增強為農民服務辦事的實力,結合我市實際,現就加快村級能力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村級能力建設的思路、目標和主要任務
村級能力是指村級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服務農民增收,增強村民社區歸屬感,建設和諧新農村的能力,主要體現在發展集體經濟能力、組織農民合作能力、服務農民致富能力、實施民主管理能力、提高政策執行能力等“五個能力”上。
全市村級能力建設的總體思路是:堅持全面發展與重點突破相結合,近期目標和長遠規劃相結合,村級集體發展與農民自身發展相結合的原則。當前,著重在增強村級“造血”功能上下工夫,夯實自身發展和服務農民的堅強物質基礎;著重在服務農民上下工夫,增添服務手段和推動農民增收;著重在基層組織建設上下工夫,增強基層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
(一)村級能力建設目標。
通過2—3年的努力,實現集體增實力、農民增收入、服務增手段、干部增活力、管理更民主、村內更和諧、群眾歸屬感明顯增強的工作目標。
(二)村級能力建設主要任務。
2010年,消除21個無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的村;206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面積不達標的村,基本達到每村600平方米;可支配收入500萬元以上的村增加15個、50萬元以下的村減少100個;實現村務財務公開,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信息化平臺全覆蓋。
2011年,村級可支配收入500萬元以上的村占全市總數的10%,消除可支配收入50萬元以下的村,提前一年完成省委、省政府下達給我市的任務;村級組織活動場所面積全面達標。
2012年,全市村級可支配收入總額翻一番;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3000元;參加“四大合作”的農戶占全市農戶總數比例達到60%;村民對村集體的滿意率達到60%以上。
二、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確保村級能力建設取得實效
“多予”就是各級政府抓住重點,排出具體政策和項目,把能夠給村的利益都讓渡給村,為增強村級能力提供有利條件。“少取”就是逐步規范村級事務,減少村級對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的資金配套。“放活”就是“非禁即可、非限即許”,加快改革創新步伐,激發村級發展的內生動力。
(一)項目帶動,創新內生發展機制。全市重點扶持189個村級可支配收入在50萬元以下的經濟薄弱村,每個村建設5000平方米以上工業標準廠房,培育村級經濟的“造血”功能。一是以鎮街為單位,在區縣開發區或鎮街工業集中(配套)區內建立村級標準廠房專屬區。二是在辦理集體土地建設用地批準手續后,允許每個村使用整理出來的集體建設用地10—15畝,置換至區縣開發區或鎮街工業集中區內,用于建設標準廠房。三是建立以多元投入為主、財政補助為輔的籌融資機制。除市、區縣和鎮街財政共同扶持外,村集體可以探索以新形成的集體資產打包抵押來獲取貸款的途徑,以彌補建設資金的不足;也可以通過村企聯建、村村聯建,多渠道吸引外來資金的投入。四是新建工業標準廠房統一發放集體資產產權證,實行“村級所有,區縣開發區或鎮街工業集中區經營,收益保底,按股分配”的運營新機制。
同時,鼓勵其他村通過建設工業標準廠房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有關集體建設用地置換、到區縣開發區或鎮街工業集中區建設標準廠房等政策,可以參照執行。
(二)因地制宜,拓寬集體增收渠道。加強調查研究,逐村分析制定村級發展規劃,理清發展定位和思路。充分挖掘現有資源潛力,積極鼓勵村集體發展物業和租賃型經濟,支持各村結合村莊整治和中心村建設,利用宅基地整理復墾節余的建設用地建設村集體物業項目。鼓勵村級利用集體資源,參與或組織領辦各類合作社,增加集體收益。鼓勵村企結對,合作開發,企業所得收入中定向用于結對村社會事業的資金,可按規定在稅前列支。
(三)強化管理,推動資產保值增值。建立集體土地和房產租金遞增機制,有條件的鎮街可以探索建立以鎮街為平臺,統一經營、按股分配的集體資產管理機制,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集體資產產權交易市場,有效配置農村集體資產。通過公開拍賣、招標、招租、發包等市場運作方式,規范村級集體經營性、資源性、非經營性資產的購置、處置和交易等行為。同時,進一步加強集體資產與財務管理,嚴格控減村級不良債務。
(四)明確事權,不斷規范村級負擔。強化村級負擔監督,實行村級事務準入制度。規范村級事權,在推進農村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時,按規定應由政府承擔的事項,不得轉嫁給村級組織承擔。對委托村級組織開展工作,但需要出錢出物的,有關部門要安排相應工作經費并適當提高補助標準。進一步健全村民福利保障制度,逐步將村民福利納入集體股改紅利分配。對村級興辦小型公共服務項目,要按村所能,因地制宜。要嚴格執行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管理辦法,落實好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獎補政策。
(五)加強培訓,教育培育新型農民。關注農民就業狀態,切實組織好農民就業和創業培訓,提高農民就業和創業比重,讓部分農民不當農民,讓部分農民當好農民。通過教育和引導,增強農民的團結、合作、奉獻精神和凝聚力。傳承農村“熟人文化”精髓,弘揚鄉村文明,提升農民互助合作理念,使農民更誠信、更團結,齊心合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大村干部的培訓力度,通過定期的思想政治素質培訓、政策法規知識培訓和經營管理技能培訓,不斷提高村干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帶領農民致富的能力,充分發揮村干部“領頭雁”的作用。
(六)創新機制,推進基層組織建設。健全和完善黨領導的村級民主自治機制,依法建制、以制治村,不斷提高村級治理的科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水平。加強村級民主管理,進一步規范和完善村級集體經濟民主決策的內容、形式和程序。對于涉及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事項,特別是村集體投資項目的建設方案、資產經營或處置方案、年終收益分配方案等,必須實行民主決策,讓群眾知情、放心,使群眾滿意。認真做好村級組織干部選用、選派、選訓工作,堅持把帶領群眾發展經濟和新形勢下處理農村各種矛盾的能力,作為選拔村級干部的重要標準,培養一批“雙帶型、雙強型”農村干部。繼續拓寬村干部的選拔渠道,逐步把大學生村官放到重要崗位,充分發揮其才能。大力實施“引智”工程,鼓勵把致富能人或外出務工經商成功人士聘任為村級經濟發展顧問。切實提高村干部的待遇和保障水平,按照不低于當地農村勞動力平均水平的標準,妥善解決村干部的基本報酬和社會保障問題,切實做到工作有動力、干好有前途、退崗有保障。公務員之家
(七)政策扶持,加大財政資金保障力度。一是稅收獎補。對村招商引資到區縣、鎮街工業園區和三產聚集區的項目,企業新增稅收的區縣和鎮街留存部分,按不低于50%的比例直補到村。對市里確定的重點扶持村,兩年內實行全額獎補。二是規費減免。凡市級村級能力建設項目安排的標準廠房,其建設環節中,市級及以下所有規費予以全額減免(詳見附件)。土地出讓收益部分,作為村基礎設施等項目的建設資金,全額用于村級能力建設;省集中的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地方部分,以及其他土地涉農項目資金,優先用于村級土地開發復墾整理。三是財政扶持。市、區縣(鎮街)共同出資,設立村級能力建設專項資金,集中財力扶持兩年。市級財政每年安排1億元,扶持興建標準廠房,區縣(鎮街)財政按照1∶1的要求配套投入。同時,繼續安排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專項資金。四是金融支持。各級金融機構對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項目要優先提供金融服務,簡化審批手續,實行利率優惠。鼓勵金融機構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開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試點。探索集體資產打包抵押貸款途徑,并嚴控此類款項用途,不允許直接參與經營投入。允許村集體經濟組織參股農村信用社、小額貸款公司和鎮村銀行。
三、加強組織領導,明確村級能力建設工作責任
(一)健全組織,加強領導。市里成立由分管領導任組長,市委組織部、農工委,市發改委、財政局、民政局、國土局、規劃局、稅務和金融等有關部門參加的市村級能力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指導和協調全市村級能力建設工作。其中,市委農工委具體負責組織協調、跟蹤督查等工作;市委組織部負責村干部班子的配備和能力培養;市國土局負責指導各地實施土地整理和置換;市民政局負責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和村務公開;市財政局負責財政資金的籌集、管理和監督。其他相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密切配合,齊心協力做好相關工作,落實扶持政策。
(二)理清思路,明確責任。村級能力建設責任主體在郊縣,實施在鎮街。各郊縣、鎮街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思路,自加壓力,采取綜合有效措施抓好村級能力建設,特別是經濟薄弱村的能力建設。郊縣和鎮街要成立由主要領導任組長的村級能力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明確責任部門,落實專人負責。要突出重點,集中力量扶持經濟薄弱村發展,以整鎮(街)推進形式為主。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嚴格按要求落實好各級財政的配套資金。同時,要認真落實村級標房集體建設用地置換、稅收獎補、規費減免等相關政策,盡最大限度支持村級能力建設。各行政村要緊緊抓住提升村級能力的大好機遇,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不等不靠,借勢造勢,借力生力,不折不扣完成村級能力建設各項任務。
(三)瞄準目標,加強督查。各級政府要按照目標要求,進一步梳理情況,制定村級能力建設實施辦法,編制實施方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規劃、有組織地分步實施。有關部門要加大督促檢查力度,建立例會制度,對政策落實和目標完成情況全程跟蹤,及時發現并協調化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確保全市村級能力建設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按要求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給我市的工作任務。
- 上一篇:煤層巷道硐室施工技藝探索論文
- 下一篇:井區安全員年終個人述職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