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大發展的工作意見

時間:2022-01-12 08:58:00

導語:新一輪大發展的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一輪大發展的工作意見

一、新一輪大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1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建設科學發展新為目標,以增后勁、調結構、促統籌、惠民生、強隊伍為重點,進一步解放思想,擴大開放,改革創新,推動經濟發展上有新舉措,體制機制上有新創造,轉變作風上有新成效,促進社會和諧上有新氣象,實現發展質量有大的提升、發展效益有大的提高、發展規模有大的突破、發展速度有大的加快,全力推動經濟社會新一輪大發展。

2主要目標

力爭到年,實現“44321目標,即全市生產總值達到400億元,城鎮化人口達到40萬人,財政收入達到3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少于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不少于1萬元,努力把建設成發展基礎堅實、產業結構優化、功能布局合理、文化特色彰顯、人民福祉提升的中等規模城市。

二、進一步解放思想

3解放思想,開拓進取

解放思想是永恒的主題,干事、謀事的邏輯起點,科學發展的第一動力。解放思想的力度、深度,決定著對外開放、勇于創新、搶抓機遇和推動各項工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進度。要通過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更大、更遠、更多的發展空間、視野和資源,做到敢開放、真開放、先開放、全開放。要通過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體制機制的創新,破解發展瓶頸、掃除發展障礙、催生發展動力。要通過進一步解放思想,建設發展文化,營造有利于發展的軟環境。進一步解放思想,重在實效,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落腳點,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奮勇爭先,要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大力營造“善于抓住矛盾、敢于破解難題、推動制度創新”濃厚氛圍。

三、加快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4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基礎,切實加強領導,健全工作機制,完善招商政策,強化招商責任,加強考核獎懲,促進形成“一切服從招商引資、一切服務招商引資、一切有利于招商引資”社會氛圍。轉變招商引資理念,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方法,不斷加強招商引資平臺建設。拓寬招商引資領域,推動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文化休閑旅游業、現代服務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基礎設施建設等全方位、寬領域的招商引資和開放開發。著力引進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有稅收貢獻,能帶動就業的企業。大力引進總部經濟。創新經濟開發區的建設、管理和運行機制,發展壯大蒲紡工業園,加快循環經濟產業園和臨港產業園建設。重點支持趙李橋鎮、官塘驛鎮、中伙鋪鎮、鎮、車埠鎮等鄉鎮設立工業集中區。統一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和鄉鎮工業集中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和招商引資政策,實行分類規劃,分層管理。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方籌措資金,加快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和工業集中區的建設步伐。

5全力推進全民創業

進一步降低創業門檻,放寬創業領域,搭建創業平臺,加大信貸扶持,落實創業優惠政策,優化創業環境,推動形成“干部創事業、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創業氛圍。引導籍在外務工經商人員回鄉創業,鼓勵本市城鄉居民和各行各業人員開展各種形式的創業創新活動。

四、著力優化產業結構

6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

強化“產業第一、企業家老大”理念,以優化產業結構為主攻方向,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制定并落實鼓勵中小企業成長的稅費優惠、財政補貼、融資服務等政策措施,加快“小進規”步伐,力爭每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家以上。引導企業兼并重組和聯合聯營,提高產業集中度和企業競爭力。重點扶植機電制造、紡織服裝兩大產業集群,力爭兩大產業生產總值5年內達到200億元以上。推進企業加大技改力度,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不斷開發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大力發展新興制造產業、高新科技產業和低碳環保、循環經濟產業。堅持質量興市,依托產業集群,引進和建立產品(標準)研發、質量檢測機構,提升質量品牌效益。力爭到年產值過100億元的企業1家,過50億元的企業2家,過10億元的企業5家,過億元的企業10家;稅收過億元的5家、過1000萬元的30家,爭取上市公司實現零的突破。

7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

按照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穩定糧、棉、油生產的基礎上,深入挖掘茶葉、楠竹、苧麻、水果、水產等農業資源,引進和培植一批規模大、起點高、帶動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現代農莊、農業產業示范園和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力爭到年,培育1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30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實現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突破100億元。加大農業品牌培育力度,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使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占農產品總量的比例超過60%農業類產品注冊品牌商標達到30個以上,打造10個以上的農產品精品名牌進超市、銷全國。大力培育專業化、市場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發展和規范各類協會和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

8加快旅游產業發展

以創建中國優秀旅游目的地為目標,加強旅游資源普查,狠抓旅游產業規劃,深入發掘三國文化、茶馬古道等歷史文化,全方位開發文化旅游產品。努力構建懷古、陸水度假、湯茶養生、鄉村休閑的特色旅游產品格局。成立旅游投資開發公司,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標準化建設,著力將景區建設成全國性示范景區。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強旅游文化產品開發和旅游市場促銷,加快發展完善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產業要素。加大旅游環境整治力度,完善旅游開發、建設、管理機制體制,抓好旅游人才隊伍建設。

9培育和扶持現代服務業

以“五橫五縱”交通大格局網絡為依托,建設陸水物流配送中心、長江物流配送中心,努力打造立足鄂南區域性現代物流中心。加快發展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物流業。加強農資農家店的建設和改造,完善農村物流配送體系。加快發展信息、金融、保險以及會計、咨詢、法律服務、科技服務等商務服務業。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積極發展體育健身、教育培訓、社區服務、物業管理等需求潛力大的產業,促進服務業行業結構優化。

五、加快統籌城鄉發展

10科學編制城鄉發展規劃

樹立“全域”理念,按照城鄉一體化的要求,高標準、高起點做好城鄉空間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事業發展等規劃,構建“124城鎮發展格局按照“重心北移、遠期東拓、以城帶鄉、統籌發展”思路,謀劃新城區發展,加快改造舊城區,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力爭到年,城鎮化人口達到40萬人,城鎮化率達到60%以上,建成中等規模城市。

11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

優先建設中心城區,提高中心城區的承載功能和服務功能。創新城鎮建設機制,運用市場機制,盤活城鎮資源和有效經營性資產,廣泛融通資金,加大城鎮建設力度。著力抓好新區、環五區和環陸水湖高檔宜居旅游新區建設。進一步理順城市管理職能,創新城管綜合執法機制,建立城市網格化管理系統。進一步嚴格管理單位定向開發建房和個人建房,嚴厲打擊違法占地、違法建設行為。加強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征收管理,完善征地拆遷工作機制。支持建好特色鄉鎮。推動分散村莊的整合、集并,建設100個左右中心村和農村新型社區。加強城鄉交通建設。加快建設旅游公路,努力構建內聯外暢的五橫五縱”交通網絡格局,形成以中心城區為主軸,市、鄉(鎮)村相互通達的區域交通“半小時經濟圈”提升農村主干道建設標準,硬化道路向大的自然村和產業基地延伸。發揮水運優勢,提升水運能力。加大農田水利、農村路網、電網、信息網和改水、改廚、改廁、改圈等建設力度,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深化“清潔鄉村、美化家園”活動,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12加大支持鄉鎮發展力度

鼓勵鄉鎮根據各自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等綜合因素和自然稟賦合理定位,建成商品集散型城鎮、工業主導型城鎮、特色旅游型城鎮、特色農業型城鎮等各具特色的集鎮。進一步完善鄉鎮財稅管理體制,本著從實際出發、公平合理、統籌兼顧、區別對待,缺口上移、財力下移的原則,建立完善財政激勵機制,充分調動鄉鎮積極性。

13盤活城鄉土地資源

探索土地開發利用節約集約新模式,嚴格耕地保護政策的前提下,科學調整和修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把國有林、茶場土地及丘崗坡地改造的土地納入總體發展規劃。進一步加大土地收儲力度,保障招商引資項目在用地數量和時間上的需求。創新拆遷安置辦法,保護拆遷戶的合法權益。采取清理收回閑置土地、盤活國有存量土地、加快城中村改造等措施,合理安排農轉用指標,力求將有限的土地資源用好、用活。加大土地平整和遷村騰地推進力度,擴大土地增量。探索城鄉建設用地指標增減掛鉤辦法,盤活城鄉土地市場。

六、全力優化發展環境

14優化政務環境

深化和完善政府機構改革,理順部門職責分工。深化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切實轉變政府職能。認真清理全市行政事業單位各類人員編制情況,清退機關事業單位臨時用工。嚴格收支兩條線管理,規范部門預算的編制與執行,切實解決“收費養人”問題。加快理順行政服務中心的體制機制,統籌推進全市行政審批、政務公開、公共資源交易、社會化服務等工作。進一步清理和規范行政審批事項,簡化立項、審批和辦證手續,推行并聯審批、一站式服務、限時辦結和承諾服務等,提高行政服務效率。建立重點產業、重點項目服務“綠色通道”提高親商安商服務水平。進一步加強招投標監管,逐步建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切實轉變執法方式,加強行風評議,嚴懲破壞經濟發展環境的人和事,建立治理經濟環境的長效機制。

15破解發展難題

積極改善融資服務環境,破解“融資難”成立金融辦公室,加強對金融部門的組織領導和協調工作。鼓勵存貸掛鉤,充分調動金融機構支持發展的積極性。建立金融與企業融資信息共享和定期溝通機制,進一步融洽政銀企關系。發揮財政、金融等部門作用,抓好對企業的財務、信用體系的培訓。強化信用環境建設,鞏固最佳金融信用市創建成果。健全和完善市誠信擔保公司、城投公司的機制,積極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擔保領域,壯大擔保實力。加快引進股份制商業銀行、村鎮銀行到設立分支機構,大力發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支持和發展小額貸款公司和小額投資公司。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領域。不斷改善用工環境,滿足經濟發展對人才和勞動力的需求。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建立健全引進、培養、使用、激勵人才政策措施,加快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數量充足的人才隊伍,確保人才進得來、留得住、能發揮好作用。

七、努力建設和諧社會

16積極保障和改善民生

進一步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民生領域的財政投入,確保新增財力的70%以上用于解決民生問題。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以解決高校畢業生、農村富余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為重點,加快統籌城鄉就業。建立以紡織服裝、機械電子、旅游服務、汽車駕駛維修為重點的特色培訓體系,力爭創辦一所綜合性技工學校,著力提高勞動者素質。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積極探索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險制度。理順社會救助管理體制。加強廉租房、公租房建設,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加大農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投入。切實轉變教育發展方式,大力推進教育均衡發展。著力優化學校布局,合理配置城鄉教育資源,切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努力完善教育保障機制,全面提升教育整體水平。大力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強示范學校建設。扎實推進學前教育。鼓勵社會資本投入發展職業教育。加快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完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推進農村基層和城市社區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建設,完善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預警、應急控制、醫療救治能力,重點做好婦幼保健院、疾病控制、衛生監督機構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和使用基本藥物,并實現零差價率銷售。推進公立醫院管理體制和補償機制改革。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辦醫。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以加大陸水湖環境保護力度為重點,抓好生態環境建設工程。以建設宜居宜游宜業的人文為目標,加大文明城市創建力度,著力提高市民文明意識,爭創全國文明城市。

17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加強民主政治建設,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積極發展基層民主。深入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潔執法,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整合社會管理資源,充分發揮工、青、婦等人民團體廣泛聯系群眾的作用,統籌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健全信訪工作機制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健全應急管理體系。進一步加強黨管武裝工作,深化全民國防教育,加強后備力量建設。

八、全面加強黨的建設

18切實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

繼續以“五個基本”七個體系”為重點,認真開展創先爭優工作,進一步加強黨員發展工作,全面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充分發揮好領導干部示范帶頭作用,進一步加強領導班子建設。認真貫徹民主集中制,積極探索黨內民主的形式,加強黨務公開。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加強和改進干部教育培訓。用黨的理論創新引領各方面創新,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把理論學習、新聞宣傳、輿論引導、樹立典型與為黨員干部干事創業提神鼓勁、營造環境結合起來,努力形成引導、激勵和支持廣大黨員干部銳意改革、勇于創新、搶抓機遇、推動發展的良好輿論氛圍。

19切實加強干部作風建設

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切實加強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堅持和完善市級黨政領導干部走訪、接待群眾來訪等制度。改進文風會風,嚴格規范各種檢查評比達標活動。加強對鄉鎮干部“走讀”現象的巡查管理。進一步嚴格黨員干部日常行為規范,加強黨員干部道德教育和個人品德教育。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著重研究解決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突出問題。

20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

進一步健全領導班子和主職干部實績考核機制、干部考核獎懲機制,改進考核辦法,加大考核和成果轉化運用力度。樹立公平公正、任人唯賢的導向,破除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的傳統思維,樹立憑實績、憑能力、憑品行的選人用人機制,讓想干事、會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脫穎而出。加大在招商引資、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的第一線選拔使用干部力度。加大長期在艱苦環境、偏遠地區等基層一線工作的干部的培養、交流、選拔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