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縣效益農業總體意見
時間:2022-03-24 08:51:00
導語:全縣效益農業總體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強農村工作,發展效益農業的意見》及《關于實施“一主兩翼”經濟發展戰略的決定》,結合我縣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發展效益農業的重大意義
效益農業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科技為動力,以產業化經營為載體,實現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的現代農業,具有市場化、精品化、科技密集化、產業化的鮮明特點。根據我縣實際,大力發展效益農業,要以工業的理念抓農業,整合和發揮全縣農業資源優勢,面向蘇浙滬地區發展綠色消費農產品,面向工業發展優質原料農產品,面向旅游業發展旅游農產品,把地域特色農產品品質做優、規模做大、品牌做響,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農業綜合效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發展效益農業的思路和目標
今后一段時期,我縣發展效益農業的思路是: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融入蘇浙滬經濟圈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以新型工業為主體,效益農業和特色旅游業為兩翼”的“一主兩翼”產業經濟發展戰略,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科技為支撐,依托標準化,推進產業化,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生態農業,努力把我縣建成面向蘇浙滬及周邊大中城市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總體目標是:穩定糧食播種面積15萬畝,其中水稻播種面積12萬畝,糧食總產保持在6萬噸;油料總產0.7萬噸;高效經濟作物面積擴大到18萬畝;肉蛋漁年總產1萬噸以上,畜牧水產養殖業產值年均增加一個百分點;全縣有林地面積達到80萬畝;商品林采伐年生產木材9.8萬立方米,年產毛竹80萬根,森林覆蓋率達到59.5%,活立木蓄積量增加到380萬立方米,林業產值3.5億元;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增長5%以上。
三、發展效益農業的工作重點
(一)調整優化結構,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產業
圍繞市場,突出特色產業,變資源優勢為“特色+品牌+規模”的市場競爭優勢,加快發展經濟林果業、畜牧水產業和高效經濟作物。
1、發展優質糧油生產。組織實施優質糧油產業化工程,重點發展優質專用水稻、油菜,建設商品糧油生產基地。每年引進推廣3—5個優質專用水稻、超級稻品種,不斷提高單產,提高種糧效益。用3—5年時間,全縣建成無公害優質稻生產基地10萬畝,雙低優質油菜基地6萬畝。
2、發展壯大林業產業。加快推進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重點加強國家公益林、退耕還林、長防林和世行貸款林業持續發展項目等林業工程建設,努力建成較為完備的森林生態體系和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竹林、速生豐產林、綠化大苗,實施低產林改造,抓好現有林培育,促進林產品的深度開發。切實抓好林政管理和森林防火工作,確保森林資源安全。到2010年,全縣建成杉、松速豐林基地30萬畝,竹林8萬畝,重點公益林19萬畝。
3、突出發展養殖業。繼續組織實施天然草原恢復與建設項目,人工種草2.5萬畝,改良草場2萬畝,建設棚圈50個。抓好“中國肉牛一號”養殖項目建設,扶持肉牛養殖龍頭企業和20個年飼養5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進一步擴大生豬、家禽等草食節糧優質畜禽養殖規模。力爭3—5年內,全縣肉牛年飼養量達到3.5萬頭,生豬年飼養量12萬頭,家禽年飼養量200萬羽,大雁養殖10萬羽,皖西白鵝養殖10萬羽。
4、抓好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結合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開發、小流域治理等項目實施,圍繞農業產業化主導產業發展規劃,因地制宜,推進特色經作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加快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生產基地。近期內,建成名優茶生產基地1.5萬畝,優質蠶桑基地1.5萬畝,優質苧麻基地4萬畝,優質蔬菜基地1萬畝。
5、著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加快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檢驗檢測體系,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提高綜合檢測能力。積極推進企業和生產單位開展各類質量認證和管理。大力實施品牌戰略,保護和整合現有品牌,著力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名牌農產品。通過3—5年努力,全縣無公害農產品種植面積達到農作物面積的30%以上。
6、加快動物防疫體系建設。重大動物疫病防治經費列入縣、鄉財政預算,建立動物疫病防治應急機制和長效機制,強化基層動物防疫隊伍建設,健全縣、鄉、村三級防疫網絡,建立動物養殖示范區和畜禽養殖小區。加快縣動物檢驗檢測機構建設,提高動物防疫技術裝備水平,不斷增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監測及快速反應能力。
7、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積極發展農村二、三產業,鼓勵和支持農民自主創業。加強和改進農民培訓工作,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項目,每年培訓農村勞動力2000人,每年輸出農村勞動力4萬人以上。
(二)實施強龍工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穿衣搭配用什么洗臉最好
1、鼓勵創辦農業產業化企業。鼓勵社會各界人士創辦農產品加工企業。簡化申辦農業產業化企業程序,申請開辦企業,凡手續齊備、證件齊全,工商部門應及時受理,并在3個工作日內辦結。對新成立的注冊資本在50萬元以下(含50萬元)的農業產業化企業,其注冊資本可在2年內分期到位。對新辦農業產業化企業用地,凡符合用地條件的,國土部門予以及時辦理用地手續。
2、發展壯大龍頭企業。組織實施農業產業化“125強龍工程”,用3—5年的時間培育1個年銷售收入超5億元的龍頭企業、2個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龍頭企業、5個年銷售收入超5000萬元的龍頭企業,實現產值10億元。認真組織申報爭取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到2010年,申報爭取晉升國家級龍頭企業1個,省級龍頭企業3個,市級龍頭企業10個,縣級龍頭企業20個。同時各鄉鎮都要積極培育一家年銷售收入超500—1000萬元的龍頭企業。
3、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圍繞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堅持邊發展、邊規范,積極引導和鼓勵發展各種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以及其他形式的合作與聯合,重點發展糧食、茶葉、養禽、蠶桑、肉牛養殖和竹木等專業協會。
4、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把培育農村致富帶頭人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培育、培訓、引導、管理等有效措施,鼓勵農村致富能手勇于致富、敢于致富,盡快發展壯大農村致富帶頭人隊伍,發揮輻射示范和帶動作用,使之成為農村最具潛力的創業資源和最具活力的市場開拓主體。
四、完善發展效益農業的政策激勵機制
建立和落實促進效益農業發展的政策激勵長效機制。從2006年起,采取單位向上爭取、縣財政補助等方式籌集發展效益農業專項資金。2006年由縣財政一次性補助30萬元,今后視財政狀況逐年增加財政補助。該資金重點用于農業主導產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品牌、農業標準化生產和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等方面。
1、新辦農業產業化企業給予資金扶持。凡新辦農業產業化企業,按照《關于擴大開放、促進發展的若干規定(試行)》(旌發[2006]5號)執行。
2、扶持發展龍頭企業。當年被評選為市、省、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縣級先進農業行業協會組織給予一次性獎勵。
3、培育農產品品牌。當年獲得省部、國家級名牌農產品或著名、馳名商標、新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或有機食品標志以及新注冊商標的,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獲得農產品原產地保護認證的,參照馳名商標的標準獎勵。
4、扶持發展養殖業。對“中國肉牛一號”規模養殖、特禽等規模養殖以及標準化養殖示范小區,給予適當補助,并結合項目實施安排項目資金扶持。
5、促進標準化生產。組織制訂有關農業地方標準、農業技術規程,或牽頭組織實施種子、苗木、種畜(禽)、水產苗種等方面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地方標準,并得到市級以上技術管理部門認可,可適當予以獎勵。
6、鼓勵企業參展。參加縣統一組織的國內國際大型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參展攤位費用由縣政府給予適當補助。
7、扶持發展林業科技示范基地。對推廣應用林業新品種、新技術,發展竹林、培育楠木、紅豆杉等珍貴樹種及銀杏、山核桃、油茶等高效經濟林品種,林業規模效益和生態效益顯著,且面積在100畝以上的,經驗收核實后,給予每畝50元的獎勵(從林業項目經費中列支)。
8、繼續落實科教興農獎勵措施。當年獲市、省級農村致富帶頭人稱號以及當年獲市、省級表彰的專業合作組織(協會、特色鄉鎮)的,結合縣年度目標管理責任制考評工作,分別給予適當獎勵。
9、加快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每年從發展效益農業資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農技推廣經費,主要用于新品種引進、新技術和新機具推廣、農技110信息服務網絡建設以及落實農業科技特派員制度等方面。
10、落實信貸扶持政策。從農村實際和農民需要出發,發揮銀政聯動優勢,進一步擴大支持“三農”發展的融資渠道,充分發揮銀行信貸資金和財政性支農資金的聯動效應,普及農村小額貸款,擴大對農業、農村的服務范圍,加大對種養基地和農產品加工業的扶持力度,為促進農村經濟戰略性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
11、建立水利建設投入長效機制。縣財政每年預算安排的小農水經費用于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補助等,對農民投工投勞開展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予以扶持。
- 上一篇:股長民主考評指導方案
- 下一篇:公務員局人事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