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經濟工作實施意見

時間:2022-04-05 02:53:00

導語:工業經濟工作實施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業經濟工作實施意見

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為搶抓機遇,克難奮進,保持我市工業經濟持續向好發展勢頭,根據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現就做好年工業經濟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興市”戰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突出平臺建設、集群建設、項目建設三大重點,繼續優化發展環境,壯大工業經濟規模,提高工業綜合競爭實力,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促進全市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工作目標

年,工業經濟主要指標增長30%以上,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0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113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12億元,上繳稅金5億元。

三、工作重點

(一)以擴容升級為重點,加強平臺建設。

進一步拓展工業發展平臺。加強“一區四園”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產業合理布局、集聚發展。全力建設城東工業園、臨港工業園,為“十二五”期間打造兩個百億元工業園區奠定基礎。

城東工業園在土地規劃調整的基礎上,盡早啟動7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建設,年內完成大橋連接線綠化帶、永福路、振興路排污管道等建設任務,適時啟動大橋連接線南側拆遷征地工作,力爭年新入園企業8家以上。

臨港工業園立足建設交通便利、要素富集的現代產業園區,再投入2億元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在完善通港大道、疏港大道硬化、綠化、亮化的基礎上,繼續采取BT模式投資修建4.5公里發展大道、1.5公里濱湖大道和3條次干道。抓好園區自來水廠、電網、通訊、給排水管網建設和征地拆遷、土地平整工作,啟動港松滋港區和第二處安置小區建設,儲備工業用地4000畝。重點發展資源型產業和對環境承載容量要求較高的產業,力爭年引進5個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落戶。

城北工業園要進一步擴充規模,打造中小企業集聚創業的活力園區。劉家場工業園要充分利用松宜地方鐵路的運輸能力,突出礦產品加工特色,科學編制控制性詳規,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地收儲力度。適時啟動涴市鉀化工園區建設,圍繞鹵水精深加工,編制產業發展規劃,制定進出通道、港口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規劃。

加強與上級有關部門的聯系,積極申報松滋為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示范區,爭取成為全省臨港新城試點城市。

(二)以結構調整為重點,加快產業發展。

強力實施產業倍增計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重點培育農副產品加工、資源型化工、機械電子、紡織服裝、新型能源、礦產品加工六大產業,形成地方經濟特色,提高產業綜合競爭能力。

一是做大做強農副產品加工產業。重點扶持白云邊酒業產業集群發展壯大。抓住白云邊酒業產業集群被列為全省67家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和白云邊被譽為中國白酒第五香濃醬兼香型代表的機遇,實施“五大中心”建設,啟動上市工作,做大做強白云邊。進一步發揮其龍頭帶動作用,帶動上下游企業快速擴張,使白云邊酒業產業集群銷售收入達到35億元。充分發揮松滋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優勢,吸引國內外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到我市投資,新上水果、飼料、牲豬屠宰、林產品等精深加工項目,進一步做大做強農副產品加工產業。

二是重點培育資源型化工產業。全力服務“崗鉀一井”勘探及后續開發,積極開展中試分析和資源詳查,編制鉀、鋰、銣、銫等稀有材料產業發展規劃,適時啟動資源型化工科技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加快麗源科技二期項目擴建,推進麗源科技與中化集團的合作,建成國內一流的紡織化學品生產基地。支持斯凱達生物開發高端獸、禽、漁類醫藥系列產品。

三是推進機械電子產業提檔升級。依托城東工業園、臨港工業園兩大發展平臺,以宜化集團收購三盟機械為契機,推動我市機械制造產業提檔升級。支持三盟機械新上化工機械和大工業閥門項目;鼓勵科地車業、金津機械、賽爾機械、三力液壓機械等企業加強新產品研發,擴大生產規模;引導其他機械制造企業與行業龍頭企業合作配套或者引資新上項目,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提升產品檔次,延伸產業鏈條,壯大產業規模。進一步優化對飛利浦公司的服務,促進其加快轉移國外生產線,立足市內發展協作配套企業,早日建成全球汽車照明的重要生產基地。引導先行太陽能科技公司與行業內高端企業合作,開發LED等高科技電子產品。

四是搶抓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機遇。支持金犀牛服飾、神舟紡織、望春花、海興等企業實施擴能項目,早日達產效益。促進芭蒂娜服飾、飛鷹服飾、云嶺服飾、福力德鞋業等項目加快建設步伐,年內竣工投產。抓住印染工業園成為省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國家印染循環經濟研發生產基地的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承接沿海紡織服裝產業轉移,引進印染、洗水等配套企業。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加強品牌建設,促進我市紡織服裝產業發展上規模、上檔次。

五是大力發展新型能源產業。積極支持、配合、服務松滋核電項目開展前期工作。加快凱迪生物質發電廠建設,確保年內投產發電。充分利用水能資源優勢,實施洈河梯級水電開發。支持先行太陽能科技公司加快發展,促進松滋油田擴大產能。抓住“崗鉀一井”勘探開發的機遇,做好大裝機容量地熱發電的前期工作。

六是加快發展礦產品加工產業。鼓勵雙七公司引進戰略投資,實施擴能倍增建設,帶動配套產業發展,做大做強水泥制造業。利用松滋礦產品資源優勢,吸引外來投資發展工業陶瓷和耐火材料項目,引進特種玻璃生產線,加強新型建材的技術引進和研發。舉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論壇,促進礦產資源開發更加科學有序。

(三)以以商招商為重點,推進項目建設。

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發展的“一號工程”來抓,創新招商理念和招商方法,逐步實現招商引資由行政主導向企業主體和行政推動相結合轉變。圍繞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及宜昌等重點區域,突出我市資源、產業鏈、發展平臺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加強項目策劃,開展以商招商,引導本地企業家走向聯絡、洽談、推介的前臺,主動出擊捕捉招商信息,尋覓合作項目。重新編組全市10支招商小分隊,根據重點跟蹤的產業、項目確定重點招商區域,力爭引進10個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過億元的項目,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6億元以上。

開展“項目建設見效年”活動。對重點在建項目繼續實行一名市領導掛帥、一個市直部門負責、一套專班服務的責任體系,完善“一月聽一次匯報、進行一次排名,一季度開展一次觀摩、結一次帳,排名靠后的鄉鎮、部門說明情況”的推進機制,及時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確保項目建設“無障礙”。抓好工業項目的協調服務,確保白云邊工業園建成效益、麗源科技二期項目竣工投產,大力支持三盟工業閥門、銘華生物、天鷹制衣等項目加快建設,力爭早日投產效益。爭取一批意向性項目順利簽約、及早動工建設,形成“十二五”時期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

(四)以成長工程為重點,加強主體建設。

實施企業成長工程。激勵和引導一批有潛力的企業抓住發展機遇,增加投資新上項目,壯大生產規模,進一步做大做強,力爭年新增規模企業20家,全市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達到180家,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達到15家,入庫稅金過千萬元的企業達到8家。

以自主創新為主線,引導企業加大科研開發力度,重視高級技術人才的引進,切實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鼓勵企業引進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通過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品牌創建和質量標準認證,提高產品檔次,增強產品核心競爭力。鼓勵企業清潔生產,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增強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嚴格執行國家節能減排有關政策,加強減排效能監管,實現涉水涉氣企業全面穩定達標排放,堅決淘汰落后產能。

積極鼓勵全民創業。修改完善全民創業激勵政策,優化全民創業環境,最大限度地降低創業門檻,再掀全民創業熱潮。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營造發展合力。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發揮政府在工業發展中的引導和推進作用。堅持把工業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優先發展工業,切實將行政資源進一步向招商引資、工業發展、經濟環境建設傾斜,在全社會營造尊重企業家、尊重納稅人的良好氛圍。

(二)提供政策保障,支持企業發展。

為進一步鞏固經濟回升向好勢頭,年繼續執行松政發〔〕1號文件有關優惠政策。加大工業發展投入,從財政資金和土地收益中增加工業發展基金,主要用于重大項目建設補貼、企業技改貼息、鄉鎮發展工業稅收返還和招商引資中介獎、企業科技創新和品牌建設獎、規模企業納稅貢獻獎等獎勵的兌現。在產業倍增計劃、服務體系建設、新興戰略產業培育等方面制定相關政策,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加大扶持力度,促進我市工業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三)加強服務協調,優化發展環境。

進一步完善市領導聯系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五個一”制度,繼續實行大工業經濟服務專班每月例會制度。加強對工業經濟的服務,從項目報批、建設,到投產經營的全過程做到全覆蓋。認真執行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各項政策規定,切實降低涉企收費標準,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發揮市行政服務中心、經濟發展環境投訴中心職能作用,對重點企業和項目實行“綠色通道”制度;對銷售收入過億元、稅收過百萬元的骨干企業實行“直通車”服務。

(四)強化運行監督,保證要素供給。

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產品和煤電油運氣、土地、勞動力、資金等重要生產要素的跟蹤監測,準確分析經濟運行情況,及時進行指導協調,促進工業經濟平穩發展。市金融辦要進一步加強對資金的協調服務,力爭全市年工業貸款余額凈增3億元以上。各駐松金融機構要加強對企業信用建設的指導,搞好銀企對接,對有市場前景、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企業給予重點扶持。積極鼓勵民間資本投向工業,積極向上爭取政策資金扶持,力爭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取得實質性突破。建立健全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體系,加大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大力發展各類職業教育,保障工業經濟發展對高科技人才和人力資源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