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提升科技興農力度指導意見

時間:2022-05-11 04:10:00

導語:全市提升科技興農力度指導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市提升科技興農力度指導意見

年以來,我市著眼發展現代農業,整合力量、健全機制,創造性地構建起市、鎮、村、戶四級聯動的新型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為農業科技進村入戶開辟了新渠道,取得了推廣科技、服務生產、鍛煉干部、提升群眾的良好效果。為使這一新型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發揮更大作用,把農業良種良法更加快捷暢通地推廣到田間地頭,提升科技興農的實效,現提出健全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加大科技興農力度的實施意見。

一、強化認識,明確思路目標

通過持續落實各項支農惠農強農政策,持續加大農業基礎建設投入,影響和制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及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正在發生根本變化,科技支撐力度不夠、農業發展方式落后、農業發展的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劇等問題逐步顯現,農業發展已到了必須更加依靠科技驅動,實現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新階段。為此,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必須堅持科教興農戰略,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決心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推動農業科技跨越發展,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各級各單位和廣大農民要廣泛聯系我市品牌農業、現代農業發展實際,加深對科技興農的認識,準確把握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把思想統一到中央“強科技保發展”的要求上來。

立足我市農業科技發展現狀,把握縣(市)一級科技興農的重點,確定今年我市健全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強化科技興農工作的基本思路為: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的總體定位,圍繞增強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的目標,結合市場發展和農民需求,堅持科技創新與推廣并重、抓推廣促應用的原則,以市鎮兩級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機構和農業科技人才、各類農村實用人才為依托,以實施科技創新、推廣先進農技和優良品種為重點,以實施重點項目、提供優質服務為載體和紐帶,調整體制、健全機制,整合資源、促進對接,盡快建立起覆蓋全市各區域、糧畜林菜果各領域、種養加銷各環節,整建制建設、系統化推進的科技創新和推廣體系,依靠科技進步加快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推動我市農業發展方式實現根本轉變,全面提升農業發展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

力爭經過一年時間,使全市參與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活動的人員增加到1.5萬人以上,全面覆蓋主要農畜產品的種養加銷環節;建立100人的農業科技專家團隊,引進培養10名在省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的高層次農業科研人才;組織開展10個農業科研攻關項目,推廣20多項先進實用農業技術或30多個農畜果菜及水產良種,建成20個重點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園區);科技對農業增產增效的貢獻率提高2個百分點。

二、科學定向,突出工作重點

強化科技興農工作,要著眼我市主導產業和優勢農產品發展壯大需求,著力突破關鍵技術,切實解決制約增量、提質、增效的主要問題;著眼滿足各類主體和廣大農民需求,抓好急需、實用、先進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切實解決制約農民創業發展和經營增收的難題;著眼提高農業綜合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抓好覆蓋廣、受眾多、推廣效果顯著的共性技術和優良品種的推廣,解決對農業發展影響較大、易被農民忽視的先進科技;著眼增強農民科技意識和先進科技應用能力,開展農業科普宣傳教育活動,解決群眾重視科技不夠、成果轉化率不高問題。

(一)健全完善公益性農技創新推廣體系。完善市、鎮(街道)、村(居)、示范戶四級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網絡,確保延伸到村(居)、連接到重點戶(合作社、龍頭企業)、帶動一般農戶、輻射各區域、涵蓋各領域,保持農業科技推廣渠道暢通便捷。加大對市直專家團隊、鎮(街道)指導員隊伍、村(居)推廣員隊伍和示范戶的管理考核,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對作用發揮不到位、效果不明顯的及時調整,避免出現科技推廣“中梗阻”現象。強化基層農技指導和推廣人員業務培訓,組織觀摩交流活動,探討農技推廣提速、增效的新方法、新路子。針對影響制約主導產業和優勢農產品產量、質量和效益的科研難題,采取公開招投標方式,組建專業團隊進行科研攻關,實現重大公益性農業科技的新突破。

(二)不斷壯大農業科研推廣人才隊伍。加強對市、鎮(街道)農技人員的教育管理,組織開展農口系統“自身建設年”和“學習教育月”活動,督促廣大科技人員與農民群眾共同學習科技應用科技,在深入基層、服務群眾中改進作風、增長本領、提升形象。繼續開展農民培訓月活動,組織好創業培訓、陽光培訓、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及專項實用技術、經營管理知識培訓,加快培養一批科技意識強、發展后勁大、掌握先進科技和經營本領的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堅持走出去、請進來,開展傳幫帶活動,促進農技人員和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創新理念、更新知識,提升技能。立足提升傳統產業、開發新興產業,搞好產學研合作,柔性引進一批發展急需、術業專攻的高科技型、創新創業型人才和學科帶頭人,組織前沿科技研究開發,加快先進成果引進轉化,提升科研創新水平。繼續實施品牌人才打造工程,推出一批服務意識強、科研水平高、作用發揮大的優秀農技人才和一批實踐經驗豐富、帶動能力強的優秀農村實用人才,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撐。

(三)創新農技科研推廣機制。實行人才、科技、項目“三位一體”,解決科技與生產“兩張皮”問題,加速先進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步伐。組織廣大農業科技人員參與特色品牌基地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合作社組建、農產加工等項目,找準開展科研推廣活動的載體平臺和結合點,產生農業項目和涉農企業科技含量增加、農民及經營主體科技能力提高、農技人員綜合素質提升等多重效果。實行重點農業科技項目扶持政策,創建新品種、新技術科研孵化中心和試驗基地,引導科技人員圍繞主導產業發展開展科研攻關,搶占農業科技制高點。創新農技推廣服務形式,鼓勵科技人員以技術入股等方式直接參與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建立科學的農技推廣考核機制,落實崗位責任,推行市主管部門、鎮(街道)、農民三方考評辦法,根據推廣科技的成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群眾認可的程度進行獎懲,引導和激勵農技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科研成果送進農民家。

(四)抓好重大科技攻關和先進實用技術推廣。按照部門及鎮(街道)提報、專家組評審和市政府研究的程序,確定今年重點實施大蔥航天新品種的篩選與培育、鮑芹周年生產、數字化農業系統開發與建設等8個重點農業科研創新項目,力爭通過攻關,創出具有特色、添補省和國內空白、領先全省全國的先進農業科研成果。組織實施30個先進實用技術推廣項目。其中,通過組織小麥、玉米良種推廣和小麥寬幅精播高產栽培技術示范推廣等項目,提高單產對確保糧食總產“十年連增”的貢獻水平;實施龍山小米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示范推廣、明水香稻綜合技術開發研究及核桃、板栗豐產優質技術開發、大棚配套設施改進、生態農業與農村新能源示范縣建設、蔬菜農藥殘留快速檢測、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帶體系建設等項目,提高特色農產品的產量、品質及安全程度;實施畜禽發酵床養殖技術推廣、中草藥制劑防制畜禽疫病推廣應用、蛋雞標準化飼養技術推廣、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關鍵技術應用研究與推廣、母豬智能化飼喂系統及生豬人工授精配套技術示范與推廣等項目,提高畜禽產業的標準化、科技化水平;實施玉米機械化生產工藝與裝備系統優化研究、大蔥收獲機研發及機械化技術示范等項目,提高我市農業機械化水平。

三、加強領導,形成強大合力

(一)加強組織領導。加強農業科技體系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必然要求,各級各部門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農業科技體系建設的重大意義,真正把加強農業科技體系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放在各項工作的突出位置抓緊抓好。市農辦要組織編制全市農業科技體系建設工作方案和年度計劃,負責全市農業科技體系建設工作的組織、實施、指導和協調。各鎮(街道)要制定本地區的農業科技體系建設方案和年度計劃,組織、協調、指導具體工作實施。

(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要堅持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投入為輔的原則,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科技體系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快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科技投入體系,形成穩定的投入增長機制。各級財政要保證農業科技人員工資及各項福利待遇,保持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正常運轉,保障公益性農業科研推廣工作開展。市財政要列支專項資金,對重點科技人才引進、培養和重點科研創新活動給予經費保障。各鎮(街道)要在農技人員參觀考察、學習深造、新品種新技術試驗、深入鄉村指導等方面給予支持。對社會機構、基地園區和龍頭企業、合作社自主實施,對現代農業發展產生重大作用和效果的農業科研推廣項目,各級財政要實行以獎代補。

(三)整合各類科技資源。對現有的各項農業科技政策進行有機整合,充分挖掘資本、技術、管理等潛力,整合市直農口部門、農業培訓機構的科研力量、人力資源和科研成果資源,實施產學研合作,整體推進農業科技體系建設,保障各項科研推廣活動的順利開展。

(四)營造濃厚的社會氛圍。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采取多種方式,廣泛宣傳中央和省、市關于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支持農業科技人才參與科研創新和農技推廣工作的方針政策。對取得顯著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科研成果,以及在科技創新和農技推廣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科技人員,廣泛進行宣傳,在全市營造尊重、關心、愛護農業科技人才,支持農業科研推廣工作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