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政辦都市農業發展意見

時間:2022-05-21 11:49:00

導語:區政辦都市農業發展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政辦都市農業發展意見

為進一步推動我街道農業經濟全面升級,深度開發和拓展農業功能,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升農業社會生態經濟效益,根據街道實際,現就加快發展都市農業,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發展都市農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都市農業是在城市地區和周邊間隙地帶,為城市發展服務,與城市建設融合,融生產、生活、生態、示范、休閑、觀光等功能于一體,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景觀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現代農業發展形態。加快發展都市農業,對于拓展農業發展空間,統籌城鄉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提升城市發展質量和品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深遠意義。當前各級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形成了城鄉統籌發展的合力,已具備了加快發展都市農業的時機和條件,由傳統城郊型農業向現代都市農業轉變,勢在必行。我街道區位優勢明顯,交通發達,具備發展都市農業的良好條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消費需求多樣化,具有發展都市農業的潛在市場;綜合實力較強,城市化水平較高,以工補農、以城帶鄉能力較強,發展都市農業的產業、融合互動優勢明顯;區域經濟發展較快,公共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支持都市農業發展的經濟實力較強;生態農業、特色農業、品牌農業發展迅速,形成了多條產業鏈,發展都市農業的產業基礎較好;農業科技化、機械化、水利化水平較高,發展都市農業具有較強的基礎承載能力。發展都市農業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選擇,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有效途徑,是我街道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各村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快發展都市農業的重要性,強化措施,扎實推進,確保實效。

二、發展都市農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服務城市、繁榮農村、提升農業和富裕農民為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建設各具特色的園區為抓手,以科技支撐和機制創新為動力,深度開發和拓展農業的生產、生態、生活、景觀等新功能,通過城鄉互動發展和產業融合,構建農村與城市交融、人與自然和諧、農業與現代服務業相適應的高標準高質量的都市農業產業體系。

(二)基本原則

堅持生態優先,持續發展原則。以生態涵養為基本功能,注重農業結構、質量、效益的統一,突出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相互適應,遵循在保護基礎上進行的科學合理的開發。按照建設宜居城市的要求,優化資源配置,發展集約型農業,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原則。充分發揮市場需求的導向作用,突出區位優勢和產品優勢,實施品牌戰略,打造一批具有領先性、獨特性、唯一性、地域識別性的農業精品工程,提高農業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堅持產業化經營原則。運用現代化手段裝備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拓展農業生產的產業鏈,促進產業融合,切實加大農業向二、三產業的延伸力度,提升農業的產業化、現代化、社會化、組織化水平。

堅持城鄉統籌,融合發展原則。充分挖掘資金、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潛力,努力在統籌城鄉規劃、農業產業布局、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方面取得突破。均衡配置城鄉公共資源,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實現融合互動、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堅持開放原則。立足本街道,以利益共享為紐帶,充分利用區域內外兩種資源,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外資,推動區域內都市化農業快速發展。

(三)工作目標

經過3-5年的努力,從根本和整體上提升我街道都市農業的發展水平,實現四個轉變:

一是農業由單一功能向多功能轉變,由單一生產型向生產、生活、生態、休閑、觀光等多功能轉變,使農業經濟和城市經濟、農村和城市相互依托,共同發展;

二是城郊型農業向都市型現代農業轉變。運用現代手段,提升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提升農業的現代化水平;

三是農業由粗放型向規模化集約型轉變,優化配置農業各生產要素,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加快農業向組織化、專業化、標準化轉變;

四是實現由注重生產向注重市場領域轉變,進一步改變過去單一關注生產、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銷定產的方式轉變。

加大園區建設力度,依托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等瓜菜基地,著力打造東部綠色精品蔬菜瓜果園區和特色農業休閑區;沿102復線、等主干道建設綠色通道防護林帶,大力發展花卉苗木園區,重點建設等花卉苗木基地,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依托河生態文化產業帶和河治理工程,大力發展水岸經濟,建設休閑觀光農業園區。圍繞三大園區,構建高標準、高規格、高效益、多功能的都市農業產業體系,經過3-5年的努力,形成高效農業、休閑農業、水岸經濟、精深加工農業等都市農業產業群,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在經濟生態、社會等方面全方位實現城鄉一體化。

三、加快推進都市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一)妥善解決發展都市農業用地問題

在保護耕地和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按照政策規定和規劃要求,積極協調解決都市農業發展用地問題。

要切實做好都市農業發展用地規劃。都市農業項目規劃要納入本區域城鄉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

要嚴格辦理農用地審批手續。經規劃批準的新建都市農業園區,新增的永久性建筑必須依法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對都市農業規模經營主體,在不破壞耕作層的前提下,經區發展都市農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區規劃分局和國土資源分局核定,報市發展都市農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市規劃局和市國土資源局批準后,可允許其按照不超過經營土地面積的0.5%用于建設生產管理輔助性簡易設施,其性質按臨時建設用地審批管理,期滿后自行復墾。

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這是加快都市農業發展的重要一環,在穩定承包關系、明確承包權屬、嚴格土地流轉程序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街道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中心,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納入政府為民全程服務的內容,積極引導土地經營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種養企業等規模經營主體集中。積極引導各種社會資本和工商企業到農村承租土地,單獨興辦或與農民聯辦農業龍頭企業。對新發展的糧食、瓜菜、畜牧等農產品加工、銷售、儲運、保鮮等農業龍頭企業,辦事處獎勵5萬元。鼓勵農戶采用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的方式,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或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生產經營。對具備條件的村,積極穩妥的組織進行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經驗收合格的,按每村3萬元標準進行獎勵;對入股土地面積占全村農戶承包面積85%以上的村,獎勵5萬元;承包土地100%入股的,獎勵10萬元。建立流轉合同簽證制度、登記備案制度和糾紛仲裁調處機制,保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收益。

(二)切實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在項目資金安排上重點向都市農業傾斜。圍繞街道都市農業發展規劃確定的重點工作和重點工程,各村、各部門要積極做好新上項目、資金爭取工作,集中支持都市農業發展。土地治理、水土保持、小型農田水利和農村公路建設等項目、資金優先用于都市農業園區道路和水利灌溉等基礎設施建設。林業綠化資金要向重點干道、水系、農業園區傾斜。

要積極搭建信貸融資平臺。金融機構要積極為都市農業發展提供信貸支持,簡化審批手續,適當擴大擔保范圍,積極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擔保機制,以滿足都市農業發展融資要求。要加快培育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加快發展小額貸款組織,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設立各類新型農業農村金融組織。

(三)大力培育都市農業經營主體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村企主辦、社會參與”的都市農業發展機制,推進都市農業園區化、企業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以都市農業園區項目建設為總抓手,統籌兼顧,重點推進。堅持園區運營企業化,鼓勵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工商企業創辦、領辦、聯辦都市農業園區,支持農業園區承包、租賃經營和股份合作經營。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使之成為發展都市農業的重要力量;對于新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區財政設立200萬元專項扶持資金的基礎上,辦事處參照上級政策給予配套獎勵。積極鼓勵全社會各方面的能人帶技術、帶資金、帶管理參與都市農業園區建設,使其成為加快發展都市農業的帶頭人。

(四)實施激勵獎補政策

街道財政設立200萬元專項資金,對發展都市農業實行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扶持政策。對于列入街道都市農業發展重點建設項目、按當年固定資產實際投資總額的2%給予獎勵。積極開展都市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經驗收合格后立牌標識,對達到國家級、省級、市級、區級標準園區的分別給予經營主體30萬元、25萬元、20萬元、10萬元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