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藍色經濟工作意見

時間:2022-07-08 08:28:55

導語:市委藍色經濟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委藍色經濟工作意見

藍色經濟是開發、利用、保護海洋以及與之相關聯各類社會生產活動的總和,是以海洋經濟為主體,以海陸統籌發展為基礎,以海洋科技創新為引領的新型經濟形態。藍色經濟區是以海洋、臨海、涉海產業發達為特征,以科學開發海洋資源與保護生態環境為導向,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經濟功能區。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加快“轉方式、調結構”進程,推進海洋強市建設,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重塑區域發展新格局,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1.基本思路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市發展藍色經濟的基本思路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融入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充分發揮區位、資源、空間、科技和產業優勢,堅持開放、創新、藍色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堅持統一開發、保護開發、立體開發,堅持創新驅動、區域統籌,以“搶占先機、贏得主動、先行一步、走在前面”為工作要求,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發展海洋經濟為主要任務,以科學開發海洋資源為關鍵環節,以培育海洋優勢產業為突破口,著力優化海洋經濟結構,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提高海洋科教支撐能力,大力推動海陸聯動發展和海洋綜合管理,努力打造海洋高科技產業引領區、臨海臨港高端產業聚集區、國際旅游休閑度假區和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將建成藍色經濟發展先進縣市。

2.基本原則

(1)堅持海陸統籌。把海洋和陸地作為一個整體謀劃布局,把海洋產業與臨海產業、涉海產業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加快推進,實現海陸資源互補、產業互動、布局互聯,形成開發海洋、發展沿海、帶動腹地的發展新格局。

(2)堅持科教先行。把海洋科技、教育、人才、文化發展放在突出位置,深入實施科教興海戰略,增強科技創新力、教育和人才支撐力以及海洋文化影響力,提高海洋經濟核心競爭力,推動海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3)堅持開放帶動。把藍色經濟區建設作為開放合作的全新平臺,以更加開放的姿態促進區域交通同網、市場同體、環境同治、產業聯動、信息共享,實現優勢互補、共贏發展。

(4)堅持可持續發展。立足自然環境承載能力,科學安排開發時序、開發重點、開發方式,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相統一,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3.發展目標

到2015年,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基本建立,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轉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降低,海陸生態建設和污染治理取得顯著成效,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人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率先建成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海洋總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海洋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5萬元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4%和12%,城鎮化水平達到60%左右。

到2020年,建成海洋經濟發達,產業結構優化,人與自然和諧的藍色經濟區。海洋總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5萬元以上,城鎮化水平達到65%左右。

二、主要內容

4.科學開發利用海洋資源

堅持政府主導,探索建立海洋資源勘探和開發的市場化機制,完善海洋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海洋資源勘探和開發,構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海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一是提高海洋重要資源勘探開發水平。重點加強近海海域石油、天然氣、金礦等資源勘查,開展海洋生物資源、海洋能源、淺海礦砂資源的調查評價。到2013年,基本建立重要海洋資源數據庫。二是提高海洋空間資源優化配置水平。推行海洋表層、中層、底層立體開發和綜合利用模式,實施海水淡化、海水化學資源提取等開發利用工程。優化岸線資源布局,合理開發和保護灘涂資源。三是提高海洋資源集約高效利用水平。加大海水、海洋生物、海洋空間等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研發力度,將生態工程技術與工廠化循環水技術相結合,鼓勵和引導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提高海水循環利用程度,形成高效循環利用的產業鏈,建設一批海洋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和園區。

5.大力培育海洋優勢產業

圍繞解決海洋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等問題,深入實施高端高質高效的產業發展戰略,加快推動海洋經濟轉型發展,大力培育海洋優勢產業,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1)加快發展海洋一產。加強科技創新,健全服務體系,大力實施現代海洋漁業重點工程,提高綜合效益,夯實海洋一產基礎。

現代水產養殖業。以建設優質水產品養殖基地為抓手,調整漁業結構,重點發展以陸上工廠化、海上筏式為主的設施漁業及循環水利用,生產優質、高效、安全的水產品。

漁業增殖業。依法加強漁業資源管理,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近海漁業資源,加大漁業資源修復力度,推行立體增殖模式,深入開展增殖放流活動,不斷增加人工增殖放流的品種、數量和規模,逐步改善漁業資源種群結構和質量,建設漁業種質資源保護區和人工魚礁帶。加快建設“海洋牧場示范工程”,在市6-12米等深線的海域建設人工魚礁帶,把市近岸海域建設成為海洋生物的繁殖生長棲息地。

漁業設施建設。加大國家對漁業基礎設施的扶持資金爭取力度,加快推進旅游碼頭建設,依托旅游碼頭加快推進漁港前期工作,2012年完成漁港港池及前沿碼頭建設,2013年完成漁港陸域配套設施建設。

濱海特色農業。結合濱海區位和產業優勢,因地制宜發展釀酒葡萄、優質果品、設施蔬菜、苗木花卉栽培基地、高端果品基地,做大做強葡萄、大姜、苗木花卉等特色農業。結合濱海旅游和特色農業示范園,建立集生態示范、賞花品果、采摘游樂、休閑度假于一體的休閑農業觀光走廊和采摘園。推進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培育名牌產品,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2)優化發展海洋二產。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裝備制造、海洋水產品精深加工等產業為重點,堅持自主化、規模化、品牌化、高端化的發展方向,著力打造海洋優勢產業集群,強化海洋二產的支柱作用。

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招金膜天為依托,加大海水淡化功能膜材料及成套裝備的研發,發展海水淡化新材料,擴大海水淡化處理用膜、熱致相分離微孔膜、膜生物反應器等產品生產規模;以金寶電子、賀利氏貴金屬、中佳新材料為龍頭,加強電子基礎材料應用技術研究,著力抓好高檔電解銅箔、環保型FR-1覆銅板、金絲、銀絲、合金鍵合絲、精密銅管、無氧銅桿、銅絲細伸等項目建設,促進產品規模化生產;鼓勵發展海洋生物、海洋高分子材料等產品;加強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發電研究,鼓勵建設海洋能源利用示范項目。

臨港加工制造業。重點發展臨港機械裝備、海水淡化裝備、環保設備與材料制造等產業。以歐洲工業園為載體,加快意大利電動汽車、高鐵機車配件等項目的建設,在沿海形成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以打造礦山機械工業園為平臺,到2015年做成全國最大的礦山裝備制造基地;以康泰實業、東特鷹輪、昌大缸蓋等企業為龍頭,重點發展海洋儀器儀表、齒輪、變速箱總成、缸體、缸蓋等產品,努力打造自主品牌,進一步提高我市機械加工能力和水平,并積極向造船及海洋機械領域延伸;以玲瓏集團等企業為依托,加快建設年產3000臺有載自動調容變壓器、節能防爆電機、模具加工、微電機等項目建設。

海產品精深加工業。按照加工產品由粗加工向精加工和功能食品發展的思路,積極開發鮮活、冷鮮等水產品和海洋保健食品,提升海產品精深加工水平,支持龍頭骨干企業做大做強,創立名牌產品,建設一流的水產品加工出口基地和冷鏈物流基地,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

(3)大力發展海洋三產。提升海洋三產的引領和服務作用,加快發展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積極推進服務業綜合改革,構建充滿活力、特色突出、優勢互補的服務業發展格局。

臨港臨站運輸物流業。有效整合物流資源,充分發揮火車站、高速公路在路港鐵路運輸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進一步深化與港的戰略合作,將鐵路、公路和港口的交通優勢與市的資源及貨物集散地優勢緊密結合起來,構建“綠色”物流通道,積極推進陸海聯運。加快建設一批臨港臨站物流園區,大力培育現代物流企業集團,重點抓好龍港物流園和保稅倉庫規劃建設,加快推進玲瓏保稅物流園、魯鑫物流園、地方鐵路局物流基地等一批物流項目的建設;加快東城新區物流中心的規劃和建設;以人工島建設為契機,加快貨物港口的規劃論證、政策爭取等工作;加快通港配套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港通體系,努力爭取德龍煙鐵路在辛莊設立客貨站;加快推進榮烏高速北立交、龍青高速路(段)建設。

濱海旅游業。深入實施“金、泉、山、海”四位一體開發戰略,大力發展特色旅游產品,積極完善城市休閑度假功能,全面提升旅游業發展水平,做大做強“中國金都—黃金之旅”品牌。以創建黃金文化省級旅游度假區為抓手,依托黃金文化旅游區綜合開發項目,突出黃金文化主題,加快推進淘金小鎮、招金礦業培訓中心等項目的建設,打造中國黃金第一游;以發展城市休閑經濟為著力點,依托城區溫泉資源,加快推進金都湯城溫泉旅游度假區建設,打造中國北方第一湯;以強化城市休閑度假功能為出發點,依托濱海科技產業園,加快推進濱海旅游基礎設施、旅游碼頭、濱海廣場、汽車自駕游營地、星海灣、金都黃金海岸、葡萄酒莊等旅游產品開發,打造濱海旅游新亮點;以實施以購促游為支撐點,依托黃金珠寶首飾城、皮革城、楠鉑萬商業步行街,整合黃金、金石、皮草、粉絲等特色商品,建設購物旅游集群,打造好客購物旅游第一名城;以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為依托,以發展現代農業休閑觀光園為重點,加快推進阜山九曲蔣家、欒家溝等旅游特色村的深度開發,加快城郊架旗山游樂園、夢芝生態農業綜合體、辛莊休閑觀光度假園和苗木花卉基地、金嶺近郊休閑鄉村旅游、蠶莊金水湖生態旅游、玲瓏仙人山農博園和金色田園創意基地、畢郭現代農業觀光園、開發區健生園農業觀光園等項目的開發,形成城鄉呼應格局。

(4)推動海洋產業集聚和聯動發展。提高園區的管理和建設水平,重點鼓勵發展產業基礎好、優勢突出的園區拓展發展空間,強化創新功能,提高產業承載和集聚能力。支持園區深入挖潛,優化結構調整,推行園中園和一區多園的模式。根據各類園區在發展階段、產業結構上的差異性,以海洋產業鏈為紐帶,以海洋產業配套協作、產業鏈延伸、產業轉移為重點,進一步優化海陸資源配置,形成以經濟開發區為驅動引擎,濱海科技產業園區、東城新區及其他各類產業園區各有側重、相互配套的發展格局。

開發區。以升級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契機,切實做好擴區文章,加快二次創業步伐,進一步提高園區規劃、管理和建設水平,主動承接青煙高端產業輻射,突破引進一批“大、高、強”項目,大力發展海洋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充分發揮在對外開放、產業集聚和經濟發展等方面的龍頭帶動作用。

濱海科技產業園區。鼓勵發展海洋工程機械、海洋醫藥、海洋環保、現代物流、濱海旅游、旅游裝備、海洋高新技術等高端海洋產業。重點加快濱海旅游、歐洲工業園、物流三大組團開發,推進中亞輪胎試驗場、電動汽車、新型建材等一批項目的建設,打造藍色經濟先行區,使之成為帶動全市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東城新區。立足打造科技文化新區,進一步優化海陸資源配置,鼓勵發展以海洋產業鏈延伸、產業轉移為重點的海洋聯動產業。按照“一軸、三心、三區、四帶”的組團布局形態,借助外力啟動與內力相統一,將東城新區建設成為以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業為主導,以高品質居住生活和大型文化娛樂設施為特色的城市副中心,成為主城區和濱海科技產業園區的重要聯動區。

其他相關區域。根據產業結構上的差異性,搞好聯動,做好海洋相關產業的配套協作,主動加強與三區對接,共同搞好海洋資源開發、科技研發、重大項目建設。

6.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把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放在首要位置,集約高效利用海洋資源,積極推進重要海洋生態功能區建設,實行海陸環境同治,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完善海洋監測和防災減災體系,增強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

(1)完善海洋生態防護體系。依托海洋經濟環境承載能力,優化生態空間結構,保護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和海洋生態的完整性,完善海洋生態防護體系。

加強海洋特別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一是全力做好砂質海岸海洋特別保護區建設,打造濱海旅游黃金海岸。在東西方向自招萊線向東延伸約5公里至諸流河附近,南北方向自高潮線以下向海中延伸約1.5公里,總面積約841.79公頃的區域內,實施砂質海岸海洋特別保護區建設工程。二是加快中國對蝦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建立漁業水域保護制度,對重要生態敏感區和傳統漁業增殖區實行強制性保護,進一步保持海洋生態平衡。開展中國對蝦的原種保護和繁育工程,改善種質,增加中國對蝦及其他物種的種群數量,逐漸恢復海域中國對蝦的產卵場功能,同時也對牙鲆、真鯛、石鰈等經濟魚類的產卵洄游起到保護作用。

沿海防護林建設。重點加強海岸防護林建設,實施護岸林和林地資源修復,構筑沿岸生態防護屏障。加強森林資源保護,提高森林質量,大力推行植樹造林,強化農田林網建設,搞好海岸帶綠化。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5%。

海岸帶綜合治理。保持岸線的自然屬性,維護岸線的穩定性,增強岸線資源利用的復合性,對未開發利用的岸線資源,嚴格按照規劃加強管理,確保科學利用,開展海岸帶綜合整治,禁止非法采砂、捕撈、傾廢等一切可能對海岸帶造成危害或不良影響的活動。在諸流河以東,逐步實施岸線修復工程,使岸線整治與濱海旅游有機結合,促進海洋經濟發展。

(2)完善海陸污染聯動治理體系。嚴格環境保護標準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健全聯動治理機制,實施海陸統籌、河海兼顧、一體化治理,進一步改善環境質量,提高環境承載能力。

大力推進工業污染治理。加強治污減排工作,加大對排污企業的監管力度,嚴格執行總量控制和排污許可證制度,依法淘汰污染嚴重的落后產能,關停排污不達標的企業,確保工業污染源穩定達標排放。加大對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行業的技術改造力度,加快重點企業污染治理技術再提高工程建設,確保實現污染物減排目標。完善城市排污管網體系建設,推動城鄉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繼續深入推進國家級生態鎮和生態市創建工作,確保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100%。

開展流域和海洋污染綜合治理。開展重點污染源排放、近岸海域環境、海洋生態質量等監測和評價工作。加強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在羅山河上游建設礦山污水處理廠,在濱海科技產業園建設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確保污水排放達到功能區劃要求,徹底解決羅山河、界河污染問題。

(3)完善集中集約用海用地管理體系。嚴格執行圍填海計劃,加快區域用海規劃的審批爭取工作,積極推進人工島工程建設。成立人工島工程建設指揮部,確定人工島總體功能定位,明確投資主體,盡快組織開展用海清理拆遷、地質勘探、填海通道規劃、用海物料籌備和施工設計等前期工作。到2013年,計劃完成填海7.68平方公里,到2015年,計劃完成填海12.15平方公里。同時,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項目入駐。

(4)完善海洋防災減災體系。加強海洋監測和防災減災應急能力建設,加強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完善海洋觀測預報和防災減災體系。加強海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服務能力建設,開展海洋氣象災害精細化預報研究技術,完善臺風、寒潮、海上大風、海霧等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應急服務系統。完善海洋災害應急預案,健全管理機制,構筑海上安全生產和海洋災害應急救助體系。加強海洋行政執法能力建設,保障用海秩序及海洋環境與生態質量。

7.深入實施科教興海戰略

科教興海是藍色經濟區發展的核心戰略,要進一步加強海洋科技創新綜合性平臺、專業性平臺和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平臺的建設,完善現代海洋教育體系,加強重點學科建設和海洋職業教育,加快海洋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努力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心。

(1)強化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優化配置科技資源,強化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大力推進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支持玲瓏集團和招金集團的博士后工作站建設,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和大型企業建設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種模式的產學研合作創新組織,推動企業與科研機構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依托東北大學黃金學院,爭取教育部批準設立國家級工程教育實踐中心。加快市電子材料產業技術服務平臺、中國黃金產業知識產權信息中心、科技孵化中心建設,為企業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孵化提供優質服務。加快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市場等各類中介服務機構建設,促進技術、市場與資本的結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形成網絡化、專業化、規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

(2)加強海洋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圍繞海洋農牧化開發、海洋水產品精深加工與食品安全、海洋生態與環境保護、海水資源綜合利用等重點領域,突破一批產業化關鍵技術,培育一批海洋高新技術企業,努力打造高層次藍色產業聚集區。

(3)構筑海洋人才高地。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激勵機制,大力實施高端人才引進“雙百計劃”,實行人才引進“一站式”服務,開展好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加強人才培養,選派優秀人才到高等院校進行專題培訓,鼓勵和支持現有職業學校開設涉海相關專業,加快海洋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

8.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圍繞技術含量、資源消耗、環境保護、新增就業等綜合指標,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吸引外資考核評價體系。積極參與國際資本市場運作,把引進外資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結合起來,引導外資投向現代海洋漁業、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海洋優勢產業,實現利用外資形式多元化發展。

9.統籌海陸一體化發展

(1)加強特色城鎮建設

做大做強中心城市。以建設“中國黃金名城”為目標,加強體現黃金文化特色的城市規劃設計和景觀建設。加快中心城區“東擴北展”步伐,全力建設東城新區。加快新區內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到2015年,新增建成區面積7平方公里。

加快濱海特色城鎮開發。以濱海科技產業園為主體,圍繞辛莊鎮“一海、一湖、三河”的自然優勢,妥善解決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旅游休閑與其他產業、新城建設與村莊居民點重構的關系,加快建設形成園區內“四縱四橫”的道路骨架,加快區內供電、通信、供排水、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突出特色小鎮、異域風情等特點,結合岸邊防護林,打造“海、林”相結合的觀光休閑、體驗活動的特色旅游。到2015年,建成區面積達到6平方公里,人口達到5萬人,成為以濱海旅游休閑、高新技術、現代物流和高端制造業為主的城市次中心。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綜合交通網絡建設。整合現有交通資源,加強各種運輸方式的有效銜接,加快綜合運輸網絡建設,大力發展多式聯運、甩掛運輸等先進運輸方式,實現區域和城鄉客運一體化、貨物物流化。加快推進德龍煙鐵路、龍青高速等工程建設,加快城區外環路建設,探索發展通用航空運輸業,建設通用機場。

加強水利設施建設。堅持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并舉,以增加供水能力和防洪防潮為重點,完善防洪防災體系,加強水利設施建設,實現水庫、河道、防潮堤的統一規劃。到2015年,在辛莊沿海建設防潮堤5公里,完成勾山水庫加固工程,完成35座小型水庫、73座塘壩加固工程,完成對羅山河、單家河、孫家河等3條河流的綜合治理。

加強海水入侵防治。以辛莊沿海入侵區為重點,按照擋住海水、留住淡水、蓄淡壓咸、改善環境的要求,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實施攔蓄補源、地下水回灌、河口地下水庫建設、地下壩截滲等工程,防止海水入侵。

(3)能源建設。加快發展清潔能源,優化能源結構,提高利用效率,努力構筑安全穩定的能源供應體系。有序開發風能資源,鼓勵發展海上風電,到2015年,形成裝機65萬千瓦,到2020年,形成裝機120萬千瓦。

三、保障措施

10.加強組織領導。為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市里成立藍色經濟推進委員會,委員會下設市藍色經濟區建設辦公室(簡稱“藍辦”),承擔藍色經濟推進委員會的日常工作。負責落實和推進全市藍色經濟區發展戰略,組織編制并實施藍色經濟區發展意見,監測分析藍色經濟區建設運行態勢,提出支持藍色經濟區建設、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和一體化發展的重大政策建議,審核規劃區域內由市統籌安排、轉報由省和市統籌安排的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負責有關海洋新興產業、特色園區、重點企業和創新能力培育工作。

1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對上爭取力度,對藍色經濟重點項目,優先向上申報,爭取上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積極爭取金融貸款,引導金融機構貸款加大對藍色經濟項目的信貸投放。積極利用國內外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規模,鼓勵民間資本投向海洋優勢產業。同時,加大土地利用傾斜,對符合國家政策的重大產業項目和科研機構用地,優先列入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采取劃撥方式供地。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方式節余的用地指標,重點用于藍色經濟區建設。加大對濱海科技產業園區在政策、資金和土地等方面的支持,扶持濱海科技產業園區做大做強,跨越發展。

12.強化部門配合聯動。各相關部門要健全機構,充實力量,加強領導,進一步加強工作運行、科學考核和評價等體制建設,增強全民藍色經濟意識,激發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動員和凝聚社會各界力量,形成推動藍色經濟區建設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