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致富與組織建設方案

時間:2022-02-25 08:33:00

導語:農民致富與組織建設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致富與組織建設方案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核心工作就是發展農村經濟。而發展農村經濟,農民最缺的是技術。政府雖每年舉辦大量免費技術培訓,但也不能完全顧及。農民在本地無法致富后,更多地選擇外出務工經商,造成大量農村人才流向城市。加上村集體經濟薄弱,部分優秀青年也不愿擔任村組干部,形成了農村人才、農村黨員、村組干部隊伍青黃不接的狀況,致使村級組織缺乏凝聚力和戰斗力。根據我鎮近兩年來的探索表明,推行村級科技特派員制度,能夠實現科技與農村生產、科技人員與農民、農產品與市場三結合,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能夠通過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培養農村人才隊伍扎根農村,從而解決農村科技隊伍和村組干部人選缺乏的問題,實現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與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

一、我鎮實施村級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做法及成效

近年來,我鎮廣大農戶對東江梨的種植積極性逐年高漲。但多數果農技術缺乏,管理粗放,嚴重制約了東江梨產業的發展。2005年,我市組織、科技部門聘用了一批省內的農業科技專家和學者為市科技特派員,指導農業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其中湖南農大果木專家謝深喜博士還在我鎮創辦了科技示范園與良種母本園,深受群眾歡迎。但是,再好的“洋教授”也總有走的一天,能否培養出永不帶走的“土專家”呢?鎮黨委、政府通過深入調研,于2005年冬率先在全市鄉鎮中推行了村級科技特派員制度。第一批特派員隊伍選定10人,每個行政村一名,全部為東江梨栽培與營銷特派員。主要做法如下:

(一)精選人員

科技特派員的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實施的效果。為此,黨委政府在把好“入口關”上下了大量的功夫。首先,制定了6條標準,符合標準方能入圍。即:基地規模不能少于15畝,從事東江梨種植的時間不少于4年,種植技術管理水平過硬;東江梨種植年收入不低于2萬元;有傳授技術的熱情和壯大自身規模的愿望;有較好的表達能力和協調能力;有一定的政治素養;不能是在職村干部,以保證其時間。其次,嚴格考察。鎮黨委派出由農技、紀檢、計生、綜治人員組成的考察組,并邀請市科技局參加,對入圍的人選進行了深入了解。既了解其基地規模、管理情況和家庭經濟實力,又了解其在支村兩委及群眾中的口碑,還了解其家庭成員的支持情況。考察后,又在各村公示一周才最后確定。第三,明確權責。人員確定后,鎮政府與各駐村科技特派員簽定了責任狀,對其應享受的各種待遇予以明確;同時結合實際明確各人自身的發展目標,對所駐村群眾的培訓目標,所駐村東江梨產業的發展責任。實行年度考核,優者獎勵,劣者淘汰。

(二)給足待遇

一是政治待遇。對所有科技特派員均納入村級后備干部隊伍管理,納入全鎮鄉土人才庫并報市里備案。對表現優秀者,優先發展入黨,優先推薦為鎮黨代表、人大代表預備人選,如遇支村兩委人員缺額,同等競選條件下可作優先考慮。同時,鎮黨委政府召開的所有重要會議都邀請特派員參加或列席,并且每年還不定期安排特派員到鎮里或村上跟班實習。

二是社會待遇。對所有特派員,政府每月至少免費培訓兩次,免費發放技術資料,免費食宿。凡是上級安排的相關培訓,政府都優先安排特派員參訓,并承擔所有的費用。鎮黨委政府不定期組織持派員到周邊產業建設先進地區參觀考察,以開闊眼界,取長補短。

三是經濟待遇。科技特派員接受政府免費培訓后,每月必須按責任狀要求回村免費培訓村民。鎮財政對特派員每組織一次培訓發放20元課時津貼,在年終時對考核合格及以上等次的特派員給予一定的獎勵。同時,還規定對所駐村的東江梨產業發展作出貢獻的特派員,要在政府獎給村上的產業發展資金中領取一定比例的獎金。

通過給予多種待遇,讓科技特派員感到政治上有地位,社會上受尊重,技術上有價值,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

(三)定準模式

我鎮東江梨已具有一定的基地規模,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要真正形成大產業,惠及千家萬戶,產業發展方向至關重要。通過反復探索,鎮黨委政府制定了“農民經合組織+科技特派員+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力爭盡快形成符合現代農業要求的產業化格局。而這一模式能否成功,在初期如何讓科技特派員發揮技術推廣、擴張基地,中介傳輸的作用是關健。為此我們對科技特派員制度也制定了相應支持政策和發展模式。

1、領辦協會,推向市場。成立于2003年的鎮東江梨協會,過去以政府操持為主,且會員過多過濫,屬于非常松散的組織,作用不大。建立科技特派員制度后,政府對協會實行了初步的密集型改組,提高了入會門檻,讓一批基地規模過小管理粗放的會員退會。由10名特派員擔任常務理事,讓協會完全由以特派員為主的種植大戶領辦,成為名副其實的農民自己的組織。協會對會員的產品實行統一包裝、統一推介、統一價格,使會員的產品明顯高于非會員的價格。此舉大大提高了東江梨的市場信譽和協會的凝聚力,讓非會員增強了學好技術盡快入會的積極性。今年,鎮黨委政府又從協會中挑選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會員,籌備組建合作社,并且讓特派員中的骨干領辦,讓協會再次向密集型過度,逐步成為擁有成熟基地、先進技術、產銷一體的產業龍頭。在適當的時候,還將依托合作社成立東江梨公司,打造農業龍頭企業。

2、兼并聯合,率先發展。一是鼓勵科技特派員承包租賃其他種梨戶無力管護的基地,以擴大規模,滾動發展。春牛村的科技特派員許光仁,去年跨村到下江村承包果園50畝,使個人基地規模達到了近70畝,帶動了周邊一批果園的規范化管理。建設村的科技特派員賀小雅,跨村承包了黃旗洞村的40畝果場,并以技術參股的方式捆綁果場附近李文模的10果園共同發展,不僅自身年收入過10萬元,還使李文模的年收入由6000元提高2萬元。二是支持特派員以技術指導或技術參股的方式,聯合技術力量差的農戶共同發展。大有村特派員吳漢雄在抓好本村技術指導的同時,被白筱村聘為技術顧問,負責該村東江梨的技術指導。通過這些靈活方式,既讓科技特派員得到率先發展、壯大實力,又促使特派員與全鎮160多戶缺技術的果農結成利益共同體,帶動65戶果農走出了貧困。

3、內部分化,各領風騷。根據10位科技特派員各自的特點與志愿,政府在對其培訓時十分注重針對性,對吃苦耐勞的以側重種植技術培訓為主;對經營意識強的以側重市場營銷為主。逐步對其實行內部分化,一部分人成為種養大戶和技術帶頭人,一部分人成為中介人和營銷大戶,培養同一產業鏈中不同環節上的土專家、土能人,使產銷有機結合。

通過近兩年的運作,科技特派員制度已在我鎮初見成效。一是產業發展迅速。全鎮東江梨面積新增2000畝,總面積突破5500畝;科技特派員共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350期,培訓人數達12000人次;一大批果農走上了致富路,東江梨每年收入過萬元的農戶,由以前的16戶增加到60多戶。今年全鎮還利用果園興辦年產10萬羽的土雞養殖場兩個。二是科技特派員成長迅速。10名特派員中,有1名已被補選為村支書,3名發展為中共黨員,另有3名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三是逐步解決了我鎮農村技術力量薄弱、科技服務“缺位”等問題,全鎮形成了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潮。今年,鎮黨委政府根據農戶要求又培養了5名養殖技術特派員和2名沼氣技術特派員。四是拓寬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新途徑。由此,也讓我們對如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了更深層次的思索。

二、幾點思考

(一)村級科技特派員制度是培育鄉土人才和農村經濟能人的有效模式。農村中有實踐經驗、有吃苦精神但不懂精深技術的人不在少數,經過專業培訓,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能成為優秀的實用型人才。過去,我鎮每年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由政府培訓農戶,但因政府技術人員少,收效并不明顯。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后,政府只重點培訓有一定實踐經驗和技術積累的大戶。然后由特派員到所駐村去培訓廣大農戶。這既為政府節約了人力和物力,又因為特派員本身的成功,他們去培訓農戶比政府更有說服力和親和力,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科技特派員是政府發展產業規劃與農民具體實施的中介人。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后,政府不再以抓具體的培訓為主,而是搭平臺、創環境、定政策,在后臺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作為科技特派員,有了“帽子”、利益、保障,大膽地在前臺唱戲,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他們通過有償服務、承包租賃、技術參股等方式與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組織和引導農戶發展產業,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成為了政府發展產業規劃與農民具體實施的中介人。其本身也在開展服務中擴大了影響、壯大了實力,逐步成為新型農民。

(三)科技特派員制度是落實“1+2”模式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良好途徑。“1+2”模式是我市首創的村級組織建設模式,非常符合農村實際。但是,當前農村懂技術、會經營且有一定政治素質的能人缺乏,是落實“1+2”模式的最大制約。我鎮把科技特派員列為村級后備干部,并優先發展入黨。那些表現突出、成效顯著的科技特派員,通過政府推介與自身服務,在群眾中具有非常強的公信力和號召力。因此,推行村級科技特派員制度,可以為農村組建經濟合作組織提供人才保障,為村級組織建設培養一批自身能致富又能帶領大家富的“經濟能人+黨員”的優秀后備隊伍,是開展“雙培雙帶”工程的具體體現,也是落實“1+2”模式的良好途徑。我鎮大有村科技特派員吳漢雄在該村支書因病辭職后,被黨員一致推選為村支書就是典型的事例。同時,科技特派員深入農村第一線,進百家門、知百家情,成為黨委政府和支村兩委聯系群眾的紐帶和橋梁,將對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促進農村社會穩定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