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應急平臺體系建設方案
時間:2022-07-07 03:32:00
導語:市應急平臺體系建設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應急平臺體系建設是應急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對于建立和健全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預防和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減少突發公共事件造成的損失,具有重要意義。根據《國家應急平臺體系建設指導意見(試行)》和《吉林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的要求,為加快推進和進一步規范全市應急平臺體系建設,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按照預防與應急并重、常態與非常態結合的要求,依靠信息技術和公共安全科技,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構建統一、高效的全市應急平臺體系,為有效預防和妥善應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提供先進的技術支撐,全面提高應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二)基本原則
1.統籌規劃,分級實施,分步建設。各相關部門要進行統籌規劃、總體設計、分級實施、分步建設,形成功能完善、標準一致、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的全市應急平臺體系。
2.因地制宜,規范標準,整合資源。要充分利用全市政府系統政務信息化資源,并從實際出發,對現有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既要立足應急需要,又要滿足平時工作需要,確保應急平臺實用、高效。
3.實用可靠,安全保密。要建立信息保密和安全防護機制,保障應急平臺安全平穩運行。
二、主要建設任務及分工
(一)總體建設要求
全市應急平臺體系建設要充分利用政府系統信息化資源和社會信息化成果,搭建以市政府應急平臺(市政府應急辦公室)為中心,以各鄉鎮街、開發區管委會和各相關部門應急平臺為節點,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各有側重、安全暢通的應急平臺體系,實現突發公共事件的監測監控、預測預警、信息報送、綜合研判、輔助決策、指揮調度等主要功能,滿足全市應急管理工作需要。
1.市應急平臺平時要滿足市政府值守應急工作需要,與省、吉林市政府應急平臺、以及各相關部門應急平臺保持聯絡暢通,并能夠實現實時監測監控、接收預測預警信息等功能。發生重特大突發公共事件時,市應急平臺能夠實時接收相關信息和現場圖像,滿足市領導在市政府應急指揮中心召開會議、察看現場、異地會商、調用資料、模擬研判、指揮調度等需要。
2.各相關部門應急平臺建設要按照市里有關要求,針對本行業或本領域突發公共事件信息接報處理、跟蹤反饋和應急處置等工作需要組織建設及完善,實現預測預警、信息報告、綜合研判、指揮調度和異地會商等功能,向市應急平臺提供所需的專業數據和實時圖像信息,并與各相關應急平臺實現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
3.各鄉鎮街及相關部門依據應急管理工作需要,重點實現監測監控、預測預警、信息報送、綜合研判、指揮調度等功能。要采取多種方式和途徑,可采用政府政務公開網絡和公用通信等形式,獲取并提供上級應急平臺所需的相關數據、圖像、語音等資料。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重特大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或市政府需要調取現場數據時,可直接向市應急平臺報送現場圖像等有關信息。
(二)基礎支撐系統
全市應急平臺體系基礎支撐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建立和完善應急指揮中心和值班室等應急指揮場所。各鄉鎮街的應急指揮中心應建在本地政府辦公室。各有關部門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要建設和完善視頻會議、圖像監控等系統,配備音視頻、顯示系統和常用辦公設備等,滿足值守應急、異地會商和決策指揮等需要。
2.完善應急平臺網絡系統。應急平臺體系建設要依托政府辦公業務資源網和公用通信資源,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逐步建設和完善以市政府為核心節點,以政府專網為骨干,上聯省、吉林市,下聯各鄉鎮街和各相關部門的應急平臺網絡系統,滿足圖像傳輸、視頻會議和指揮調度等功能要求。
3.強化應急通訊手段。以有線通信系統作為值守應急的基本通信手段,配備專用保密通信設備,以及電話調度、多路傳真和數字錄音等系統,確保通訊安全暢通。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逐步實現突發公共事件現場與各應急平臺之間的圖像、語音和數據等信息傳輸。
4.加強移動應急平臺建設。各鄉鎮街及各相關部門要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逐步建設移動應急平臺,實現突發公共事件現場信息實時采集和監測,并通過多種通信手段,與相關應急平臺連接,供現場應急處置和指揮調度使用。
(三)綜合應用系統
全市應急平臺體系的綜合應用系統要基于全市電子政務應用支撐平臺和安全支撐平臺進行建設,實現應急信息報送、公文流轉、監測監控、預測預警、輔助決策、指揮調度、模擬演練以及數據動態管理等功能。各鄉鎮街及各相關部門綜合應用系統應結合實際工作需求,在功能設計上各有側重,互為支撐。要采用統一的技術架構、數據標準和交換機制,根據各自應急管理工作需要,建設和完善信息接報、應急預案、基礎信息、模型分析、應急知識、典型案例等數據庫系統。
(四)整合應急信息化資源
各相關部門要結合實際,加快推進已建的應急平臺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整合,實現資源的最大效用和共享,穩妥推進面向公眾的緊急信息接報平臺整合工作,建立“統一接報信息、分類分級處理”的工作機制。
(五)技術標準規范
要遵循通信、網絡、數據交換等方面國家、省和行業的相關標準,規范網絡互聯、視頻會議和圖像接入等建設工作,采用國家有關部門的人口基礎信息、社會經濟信息、自然資源信息、基礎空間地理信息等數據標準規范,逐步建立和完善應急平臺業務流程、術語標識和數據共享等標準化體系,確保全市應急平臺技術體系與省、吉林市相一致。
(六)加強安全保障
嚴格遵守國家保密規定和信息安全有關規定,采用專用加密設備等技術手段,確保涉密信息傳輸、交換、存儲和處理等安全。強化應急平臺供配電、空調安全以及防火、防雷、防災等保障措施,強化網絡、機房等安全檢測和防護,建立關鍵系統和數據的容災備份。建立和完善應急平臺安全管理
機制。
(七)建設任務
市應急平臺體系建設領導小組作為全市應急平臺體系建設項目的實施主體,負責市政府應急平臺建設,制定全市應急平臺體系建設總體方案、相關技術要求,做好全市應急平臺資源整合規劃和標準規范。指導各鄉鎮街及各相關部門做好應急平臺體系建設、做好綜合業務軟件的應用,做好應急平臺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工作。各鄉鎮街及各相關部門要按照全市應急平臺體系建設規范標準,制定本單位、本部門的應急平臺建設方案,并負責組織實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鄉鎮街及各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應急平臺體系建設,將這項工作納入本單位、本部門的重點工作安排,精心組織,落實責任,穩步推進,要按照《國家電子政務工作建設項目管理暫行辦法》的要求,認真做好立項審批和施工建設工作,切實加強監督檢查和工作指導,確保建設質量。各鄉鎮街及相關部門抓緊組建工作機構,明確責任,搞好分工,積極推進應急平臺體系建設。要抓緊制定應急平臺建設方案,并報市應急平臺體系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審核。
(二)要保證建設資金。各鄉鎮街及相關部門要切實保障應急平臺建設資金及時到位,確保全市應急平臺體系建設任務按期完成。應急平臺建設資金由本單位、本部門負責,運行保障資金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三)加快建設進度。按照市里的要求,切實加大應急平臺建設力度,確保本單位、本部門應急平臺建設按期完成并接入全市應急平臺體系。2009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市、鄉(鎮)兩級應急平臺指揮場所、基礎支撐系統建設,實現市應急平臺與各鄉鎮街應急平臺和相關部門應急平臺的互聯互通,初步形成全市應急平臺體系。
(四)加強監督檢查。按照建設分工和進度要求,進一步加大應急平臺體系建設工作監督檢查力度,及時發現、解決問題,注重總結交流經驗,確保按期完成任務。市應急平臺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將組織相關人員對各鄉鎮街及各相關部門應急平臺建設情況進行評估檢查。各相關部門要為應急平臺建設配備必要的技術管理人員,做好安全測評、系統驗收和人員培訓等工作,進一步理順工作流程,建立健全安全保密、運行維護等工作制度,確保應急平臺高效安全運行。
- 上一篇:學校飲食衛生安全工作意見
- 下一篇:單位消防安全專項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