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生態建設工作方案
時間:2022-12-24 10:15:00
導語:林業生態建設工作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代蒙自,森林茂密,樹種頗多,棲息著許多野生動物。到民國初年,境內森林面積仍有233.5萬畝,約占全縣總面積的60%,森林覆蓋率高,自然生態環境良好。但隨著蒙自辟為商埠,個舊錫礦開采和冶煉,修筑滇越鐵路,民國年間駐軍調動頻繁修工事、蓋營房,興修工農大溝、沿途砍伐森林,大煉鋼鐵,林權混亂、亂砍濫伐,毀林開荒、山林火災、森林病蟲害等各種原因,森林資源大量消耗,森林覆蓋率一度下降到9.6%,成為缺材少林縣,生態環境嚴重惡化。上世紀80年代以來,縣委、縣政府對林業工作十分重視,通過財政貼息和利用世界銀行貸款扶持實施以杉木為主的速生豐產商品林基地建設,以及面山綠化工程和農村能源建設,有力地促進林業發展。據2004年我縣《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報告》顯示,全縣林業用地面積1638385.5畝,占國土面積的49%;其中,有林地面積505870.5畝,占林業用地面積的30.9%。有林地面積中,喬木林地面積492427.5畝,占有林地的97.3%,竹林面積13443畝,占有林地的2.75%;灌木林地面積577546.5畝。使全縣森林覆蓋率和林木綠化率艱難地分別恢復到19.4%和32.6%。近五年來,全縣抓住機遇,利用退耕還林工程、防護林工程、面山綠化、封山育林、生態公益林補償管護、碳匯項目造林,以及農村能源建設等項目工程,大力推動全縣林業生態建設,成效顯著。2003—2008年,累計新增各類造林面積25.5萬畝(含核桃造林3.8萬畝),封山育林24萬畝,區劃界定、管護、補償國家和省級公益林59.6萬畝,建沼氣池11239戶。林業為全縣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改善作出了應有貢獻,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對加快林業發展,改善生態狀況的要求越來越迫切,林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林業不僅要滿足社會對木林等林產品多樣化的需求,更要滿足改善生態狀況,保障國土生態安全的需要,生態需求已成為社會對林業的第一需求,正經歷著由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歷史性轉變。目前我縣生態狀況呈整體改善、局部惡化趨勢,從整體上講,我縣仍是一個缺材少林縣,森林資源總量嚴重不足,森林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還非常脆弱,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還比較尖銳。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和加強林業工作,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真正賦予林業的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真正賦予林業的首要地位。
二、過去五年在林業生態建設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存在問題
(一)采取的措施
一是抓重點工程,推動生態建設。在陡坡耕地、江河沿岸、湖庫周邊、城鎮面山、交通沿線、石漠化及生態脆弱地區重點實施退耕還林工程、防護林工程、面山綠化和碳匯造林等項目工程,加快恢復和發展森林植被,改善工程區的生態狀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分步實施,大力開展封山育林和生態公益林補償、管護實施,以沼氣為重點的農村能源建設工程,進一步降低森林資源的低價值消耗,改善村容村貌。二是改革林業管理體制,增強林業發展活力。改革完善林業產權制度,明晰林業產權,依法保護林權所有者的林地使用權、林木所有權、林木采伐處置權、林地林木流轉權、林地景觀經營權、林下資源開發利用權和林產品收益權等合法權益。改革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嚴禁對公益林進行商業性采伐,對其撫育間伐和更新采伐按公益林管理規定辦理,并對采伐過程加強監督管理;商品林由林木所有者自主經營,把商品林采伐指標安排給林木所有者,指標分配情況張榜公布,接受社會監督;人工培育的珍貴樹種用材林,按一般用材林管理;采伐人工竹林不須辦理林木采伐許可證,等等;以調動社會和林農的造林積極性,實行森林分類經營管理,根據國家和省、州的規劃,合理確定公益林和商品林的比例,分別制定管理辦法。對公益林,按照公益事業進行管理,以政府投入為主;對納入公益林管理的集體和農民自留山的林木,按事權劃分給予合理補償;對于商品林,按照基層產業進行管理,主要由市場配置資源,政府給予必要的扶持。推行林業四項改革,即推行造林工程招投標制、苗木招標采購制、國有苗圃承包租賃經營制、作業設計終身負責制四項林業改革。通過深化改革和創新機制,調動一切社會力量參與林業建設,促進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林業投資多元化、植樹造林專業化、苗木供應市場化、經營管理規范化。三是加大林業投入,減輕林業稅費。增加財政投入,確保國家和省、州列為重點林業生態建設項目和林業重點產業的配套資金,面山綠化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整合林業生態建設的項目和資金,統籌規劃,集中治理,提高綜合效益。嚴格執行國家已經出臺的各項林業稅收優惠政策和農村稅費改革的有關政策規定,取消對林農和其他林業生產經營者的各種不合理收費。育林基金的征收由以前的每立方米120元降至52.5元左右。四是堅持科技興林,依法治林。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的林業技術,提高造林綠化和林業產業建設的科技含量,加強石漠化地區造林,森林病蟲害綜合防治等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促進林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抓好林業法律、法規的宣傳和培訓工作,提高林業執法隊伍的素質和執法水平,強化資源管理,嚴格依法審核占用、征用林地,杜絕違法占用林地、亂砍濫伐、毀林開荒,做好林權證的登記和核發工作,認真落實“誰造誰有”的政策;認真執行各級森林防火責任制,抓好以森林防火為重點的森林資源保護工作;五是切實加強對林業工作的領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林業工作,加強領導,把林業工作列入議事日程,搞好統籌規劃,制定具體政策措施,組織協調各部門各方面力量狠抓落實,成效顯著。
(二)存在問題
一是立地條件差,造林難度大,成效顯現慢。在林業生態建設造林綠化上,由于我縣是全省排名前列的巖溶面積廣、石漠化程度深的市縣之一,城市面山和大多數造林地段土壤瘠薄干燥,降雨量少,巖石裸露,土層淺,造林極其困難,即使造了林,也難立竿見影,成效期較長,一般情況下,要在五年以上才初顯成效。二是項目工程造林單價低,無管護資金。目前,國家投入的防護林工程每畝是100元,退耕荒山每畝50元,省、州幾乎無配套資金,投資標準過低,僅造林都不夠,更不用說管護了。三是封山育林和生態公益林補助低,群眾積極性不高,管護難度大。封山育林和生態公益林管護在林業生態建設中,易實施,見效快,地位和作用舉足輕重,但全縣除2萬畝防護林封山育林和2萬畝退耕封山育林以每畝50元管護資金夠量、足額及時一次性到位外,州級下達的20萬畝封山育林工程年補助管護經費僅7.8萬元,59.6萬畝生態公益林補助經費每畝每年也僅5元。集體或農戶參與積極性不高,加之毀林開荒、亂砍濫伐屢禁不止,管護難度大,鞏固成果難。四是在農村能源建設上,建設標準和要求高,補助1000元要求“一池三改”(建一口沼氣池、改廄、改廚、改廁),投入至少戶均5000元以上,加之建筑材料價格普遍上漲,多數農戶難以承擔,嚴重影響群眾的建池積極性。五是森林防火經費財政預算投入時多時少,無標準、不定額,工作總體上處于被動狀態。
三、今后我縣林業生態建設應走的路子
為了全面推進全縣今后的林業生態建設,經過深思熟慮,總結經驗教訓,結合當前實際,今后應走的路子是:
(一)堅持走“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路子,緊緊抓住國家“擴大投資、拉動內需”的歷史機遇,把發展作為當前和今后林業工作的第一要務,圍繞建設完備的森林生態體系和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兩大目標,結合山區綜合開發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山區為重點,繼續實施退耕還林工程、防護林工程、面山綠化工程和農村能源建設工程等生態工程,大力發展泡核桃特色經濟林產業;結合即將推行的林改綜合配套改革,改革管理體制,創新經營機制,完善政策措施,調動全社會參與林業建設的積極性,把林業建設成為我縣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促進全縣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二)轉變面山綠化和管護模式,由州縣級政府單方或雙方投入為主,轉變為群眾、集體、單位或個人多渠道、多途徑投入,落實經營權,擴大自主權,確保收益權,明確責任,齊抓共管,推動面山林業生態建設,在不允許采伐造林綠化林木前提下,可走企業認山造林、管護、開發林下資源和養殖,不收租金;倡議駐蒙自的州縣黨政機關對面山認造認管,定期進行檢查驗收和成效評估,獎優罰劣或通報批評;鼓勵和發動有能力的社會群體或個人認造認管,同樣可以搞林下資源開發、可以養殖,可以種經濟林。
3、對山區林業生態建設加大扶持力度,可以采取由縣林業局集中育杉木、松類、旱冬瓜等苗木無償供給想種樹的農戶的辦法推動和促進山區林業生態建設力度。對個人造林面積達100畝以上,企業或單位造林面積達500畝以上的,每畝給予50元的種苗補助;加大對農村能源建設的扶持標準和力度,“一池三改”補助標準由現行的每戶1000元提高到1500元,節柴改灶由現行的每眼補助100元提高到300元。同時,抓緊抓好24萬畝封山育林和59.6萬畝生態公益林管護,積極開展好森林防火工作和資源林政管理工作,鞏固成果,確保成效,努力開創我縣林業生態建設新局面。
- 上一篇:水利建設成就研究論文
- 下一篇:石材產業區循環經濟發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