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民調工作宣教方案
時間:2022-02-06 11:50:00
導語:就業民調工作宣教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確保就業民調工作更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就業是民生之本、穩定之基、發展之源。為進一步做好就業服務工作。現就進一步強化就業服務,提升群眾滿意度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加大宣傳力度
一)聽取各類人群的意見及建議,召開專題會議。區就業局和各街鎮要分別組織召開村居干部、居民代表、失業人員專題座談會。找準問題癥結,對癥下藥,改進工作措施,提升就業服務水平。
二)利用廣播“村村響”工程以及網絡媒體開辟《就業服務》宣傳專欄,加強媒體報道。日報》開辟“就業之窗”電視臺開設專題節目。通過《手機報》及短信、彩鈴等方式開展宣傳。
三)通過發放宣傳畫、宣傳袋、就業服務聯系卡”以及電視墻、市政櫥窗、黑板報、標語、橫幅等形式向城鄉勞動者宣傳就業創業政策。編印《政府幫助就業優惠政策匯編》宣傳冊,豐富宣傳形式。27個社區分別設置就業服務宣傳專欄。對當前的就業政策進行濃縮,以通俗易懂、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予以解析,并依托樓棟長、村組長挨家挨戶宣傳,擴大宣傳規模,做到就業宣傳全覆蓋。
二、強化就業服務
一)收集、用工信息,設立就業信息員。分別在每個社區設立2-3名就業信息員(未建社區的鎮設立3-4名就業信息員)納入公益性崗位管理。就業信息員負責宣傳就業政策。收集失業人員就業、培訓愿望,并逐戶登記造冊,建立幫扶檔案,全面、準確掌握轄區內失業人員,特別是征地農轉非、4050人員和低保戶等就業困難群體的基本情況,包括年齡、文化程度、就業意愿等,做到不漏一戶、不少一人。同時搜集群眾對就業工作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化解群眾的負面情緒,及時解決群眾提出的有關就業的訴求。
二)要通過進村入戶交心談心、舉辦就業典型報告會、創業先進表彰會等方式,加強就業觀念的引導。針對下崗失業人員普遍存在等待、依賴和觀望等消極觀念。加強正面引導,使他對國家的就業方針和就業形勢、勞動者應具備的職業素質、求職技巧等有一定了解,幫助他認清就業形勢,更新就業觀念,樹立市場就業意識。
三)針對不同情況和失業人員的不同愿望,實施分類幫扶。通過街鎮、社區發放《就業需求登記表》解掌握群眾對就業服務的不同需求。區就業局在掌握全區需求情況的基礎上。分別開展政策宣傳、就業信息發送、職業培訓、創業指導等具有針對性的服務。把零就業家庭、4050人員、低保戶對象等就業困難群體作為優先服務對象,將幫扶計劃具體到人、幫扶責任落實到人,真正為就業對象提供個性化、精細化的服務,確保就業主動幫扶到家。
四)能否為他提供適合自身實際的崗位是關鍵。一是要完善與經開區、街鎮工業走廊、農業三園等用工單位的對接機制,積極挖掘就業崗位。群眾對就業滿意不滿意。準確掌握用工需求,建立用工需求庫存。二是要鼓勵發展早市、夜市、創業街,以服務業的加快發展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對就業困難人員通過夜市、早市和創業街自主創業的規劃、市政、工商等部門要在市場準入、場地落實、手續簡化等方面優先解決。三是要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對年齡偏大、技能偏低的就業困難對象實行托底安置。為每一位失業人員提供三次以上就業機會;對不挑不揀的確保在半個月內安排上崗。四是要積極發展微型企業促進就業,微型企業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和殘疾人就業的每安置1人分別給予3000元和5000元的財政補助金額。五是要充分發揮街鎮、社區的作用,對街鎮、社區推薦登記失業的下崗失業人員就業的每穩定就業半年以上1人給予100元工作經費。
五)實現培訓全覆蓋。培訓要結合實際,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組織有培訓意愿的城鄉勞動者參加職業培訓。提高針對性和實用性。對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開展車工、電工等園區企業急需的職業技能培訓,對“4050人員等困難群體開展保潔、保安、保姆、月嫂、養老護理、園林綠化等實用技能培訓。培訓班要開設到基層,做到報名在村居、培訓在村居、實作在企業、就業在企業,實現培訓與就業的有效對接。
三、加強效能建設
一)必須以群眾是否滿意為標準,全面推行群眾評議機制。各有關單位在開展就業服務工作中。定期開展服務對象評議,適時進行回訪,及時優化幫扶措施。
二)有條件的要設立咨詢臺,完善辦事流程公示制度。各有關單位要將辦事流程、辦理時限、所需資料等內容全部上墻公示。安排專人為群眾解答疑惑,為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
三)電話號碼通過新聞媒體和入戶宣傳向社會公開。通過服務熱線,健全信息雙向交流制度。區就業局要開通24小時服務熱線各街鎮和社區也要分別設立就業援助熱線電話。受理群眾對就業工作的咨詢、建議和投訴。社區干部要通過電話和實地走訪,經常關心群眾的就業情況,解決好群眾反映的具體問題。
四、完善考核機制
群眾對就業服務的滿意度調查情況將納入各街鎮、社區城鄉就業工作年度考核內容。對工作成績突出的予以表彰;對完成工作任務差距較大的予以通報批評;對因工作不力造成嚴重后果的要追究領導及工作人員相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