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奔小康工作辦法
時間:2022-03-23 04:18:00
導語:脫貧奔小康工作辦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進一步推進全縣脫貧奔小康工作,根據《自治縣脫貧奔小康試點縣建設總體規劃》,特制定2012年全縣脫貧奔小康工作實施方案。
一、總體思路
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及省市脫貧奔小康相關文件和會議精神,圍繞全縣脫貧奔小康總體目標,以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為核心,突出特色,繼續以產業體系建設為重點,堅持整體推進與示范帶動并舉,產業發展與基礎設施建設并重,著力體制機制創新,用足內力、巧借外力、捆綁資金,加大投入,全面完成年度工作目標任務。
二、建設原則
㈠產業優先、體系建設原則。把產業發展作為全縣脫貧奔小康工作的首要任務,落實切實可行的產業發展規劃,重點扶持產業體系建設,確保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㈡突出重點、試驗示范原則。以產業基地建設、庭院經濟、生態家園建設、村莊環境整治、體制機制創新為內容,選擇具有良好示范效應的地方,分級分層開展試驗示范。縣主抓中心試驗區提檔升級,扶持重點產業核心示范基地建設,扶持重點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抓好重點村村莊環境整治;部門具體承辦示范基地建設及示范村村莊整治任務,領辦部分示范戶;鄉鎮負責本區域內示范點建設,領辦部分示范戶。
㈢基礎配套、城鄉統籌原則。把改善基礎條件及扶持相關民生項目作為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措施來安排,視產業發展程度確定扶持的強度,產業發展、基礎條件配套完善。加大村莊整治基礎配套力度,提高城鎮化水平。
㈣政府引導、群眾主體原則。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中,充分發揮群眾主體地位作用,通過扶持政策引導,調動群眾脫貧奔小康的熱情和自覺性,依靠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建設自己美好家園。
三、建設目標和任務
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8.42億元,增長13%;財政總收入達到1.53億元,增長13%;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到7910萬元,增長13%;農村人平純收入達到3365元,增長10%;工業新增規模內企業4家,工業總產值達到20.68億元,增長17.5%,其中規模內工業總產值達到18.38億元,增長20.1%;新建茶葉基地5000畝,改造茶葉基地5000畝;新建特色香辛蔬菜基地1萬畝,啟動現代煙草農業試點鄉鎮建設,抓好25個煙葉專業新村建設,穩定煙葉面積3.7萬畝;建設馬鈴薯示范基地4萬畝,魔芋基地2萬畝;完成低產田改造1萬畝、低丘崗地改造4萬畝;新建24個標準化養殖小區和200個生態養殖大戶,年生豬出欄達到33萬頭以上;新建改造油茶、五倍子基地1萬畝(低產林改造),完成人工造林1萬畝;全縣飲水安全解決率達到78%;全縣宜建沼氣池入戶率達到65%;完成交通投資2.5億元以上,新增公路硬化170公里,新建、改造通村公路400公里以上,全縣行政村通村公路硬化率達到100%;全縣義務教育完成率達到95%;村級文化活動室覆蓋率達到65%;鄉鎮衛生院、村級衛生室達標率達到9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5%以上;20戶以上的自然村電視覆蓋率達到75%(含農村衛星轉播覆蓋工程);政務、黨務、村務公開率分別達到100%;“五好”基層黨組織達標率達到70%以上,村級組織陣地活動場所覆蓋率達到100%;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4.4萬人,下降2.5萬人(不剔除返貧因素)。
四、重點實施范圍
㈠將年重點推進的34個產業專業村納入鞏固提高范圍。對相關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㈡2012年確定35個村為重點實施范圍。具體為:楓香坪村、大栗樹村、富裕沖村、楊柳池村、火田坑村、漲水坪村、沙淌村、鞍山村、王家坪村、紅漁潭村、月山村、菖蒲溪村、橋坪村、青巖村、黃糧坪村、長坡村、謝家坪村、懷抱窩村、紅旗坪村、三臺坡村、紅烈村、茅莊村、白溢坪村、栗子坪村、萬里村、苦竹坪村、長茂司村、白鶴村、大龍坪村、馬蹄井村、左泉洞村、沙河村、池南村、九里坪村、凌云村。
五、年度重點建設項目及扶持政策
㈠財源項目
1、產業化龍頭企業。
⑴采花茶業科技園,完成年投資計劃1億元,項目全部竣工投產。采花茶業年完成銷售90968萬元,實現利稅8450萬元。
⑵稻花香集團新橋食品工業園,完成年投資計劃4000萬元,完成工程形象進度60%,新橋食品年實現銷售收入6300萬元,實現利稅160萬元。
⑶湖北貝諾食品工業園,年完成投資計劃1億元,完成工程形象進度100%。
⑷湖北長樂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年新增投資2000萬元,實現銷售收入2400萬元,實現利稅170萬元。
⑸天蓬養殖有限責任公司,年出欄生豬4000頭,實現銷售收入520萬元,實現利稅80萬元。
⑹赤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完成新增投資1000萬元,實現銷售收入3400萬元,實現利稅135萬元。
⑺宜昌五東薯業有限責任公司,年完成新增投資100萬元,實現銷售收入1070萬元,實現利稅40萬元。
⑻宜昌山山林業有限責任公司,年創產值6000萬元,實現銷售收入5850萬元,實現利稅360萬元。
對于產業龍頭企業,由縣扶貧辦、縣林業局落實部分貼息貸款支持;由縣農業局、縣發改局、縣財政局、縣扶貧辦、縣經濟商務局、縣林業局、縣科技局、縣國稅局、縣地稅局等單位積極對上爭取相關產業政策和項目支持,一企一策,根據企業發展需要專題研究確定。支持總額比上年增長10%以上。
2、工業。
⑴亞泰化工黃磷尾氣發電項目,年完成投資計劃1284萬元,完成工程形象進度100%。
⑵100萬噸水泥生產線項目,年完成投資計劃4000萬元,完成建設形象進度100%。
工業項目由縣發改局、縣財政局、縣經濟商務局、縣稅務局等單位積極向上爭取相關產業政策和項目支持,一企一策,根據企業發展需要專題研究確定。
3、水電。
⑴馬渡河水電站項目,完成投資2000萬元,完成水庫地質缺陷處理及煞尾工程,投入運行。
⑵天池河水盡司水庫,完成投資3000萬元,完成隧洞開挖,水庫具備開工條件。
⑶唐家河水電站項目,完成投資3800萬元,完成水庫及一級電站建設,投入試運行。
⑷其他小水電項目,完成投資700萬元,其中南河小水電代燃料400萬元,百溪河300萬元。
對水電建設項目,由縣發改、財政、水電、物價等部門積極向上爭取相關產業政策支持,一企一策,根據企業發展需要專題研究確定。
4、招商引資。
堅持產業招商、園區招商、以商招商,力爭年內簽約投資過億項目1個,過千萬項目3個,重點抓好觀賞植物培育中心、復合單寧酸和焦性沒食子酸、烏龍茶、速溶茶粉、漁洋關天然氣供應站、縣城新區配套設施等項目的招商引資工作;重點跟蹤對口支援縣市項目和采花茶業觀光風情園、白溪河流域水電開發項目。
對招商引資的項目,縣相關部門要按照“依法依規、打破常規、特事特辦、優質服務”的要求,切實搞好跟蹤服務工作,加大扶持力度,實行一個項目,一個專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
5、旅游。
⑴柴埠溪旅游綜合開發,完成投資5000萬元。
⑵漁洋關旅游名鎮和白巖坪、三教廟、百年關、曹家坪、茅坪5個旅游專業村以及農家樂建設,完成投資計劃3900萬元。
⑶長灣至中界嶺、大灣至后河的旅游公路改擴建投資2500萬元。
對旅游項目,由縣旅游局制定發展規劃,積極爭取上級旅游政策支持,扶持問題由相關部門共同專題研究確定。
6、商品房及廉租房建設。
年完成商品房和廉租房建設4萬平方米,完成投資5000萬元。由縣建設局、縣房產局等單位統籌落實。
7、非木科技園。
年完成投資1億元以上,由相關部門和企業積極爭取上級相關產業政策支持。
㈡產業基地項目
1、茶葉基地建設。
⑴新發展茶園5000畝,其中無性系良種3000畝,有性系良種2000畝。重點實施區域:前坪村、星巖坪村、宋家河村、清水灣村、石柱山村、長坡村、香東村、茅坪村、腰牌村、白巖坪村、石橋溝村。
⑵改造老茶園5000畝。重點實施區域:前坪村、星巖坪村、石橋溝村、曹家坪村、三房坪村、香東村。
⑶新建烏龍茶示范基地1500畝,其中現有茶園改造提高1000畝,引進烏龍茶專用品種新建示范園500畝。重點實施區域:橋梁村、富裕沖村、楊柳池村、月山村、白巖坪村。
茶葉基地建設由縣農業局具體提出建設方案。新建茶園扶持219萬元,改造茶園扶持100萬元,烏龍茶基地建設扶持80萬元。扶持資金由縣發改局、縣農業局、縣財政局、縣環保局、縣扶貧辦共同籌集落實。
2、香辛蔬菜基地建設。
年內建成香辛蔬菜基地(稻花香新橋公司原料基地)1萬畝。重點實施區域:栗子坪村1000畝、白溢坪村1500畝(原有1000畝)、紅漁坪村500畝、牛莊村2000畝(原有1000畝)、黃糧坪村1000畝、百年關村500畝、漢馬池村500畝、鞍山村1000畝、王家坪村500畝、清水灣村1000畝、石柱山村500畝。其中栗子坪村建核心示范基地500畝,其它村每村建核心示范基地100畝。確定栗子坪村示范基地為縣級核心示范基地。
香辛蔬菜基地建設由縣農業局和稻花香新橋公司共同提出詳細建設方案并組織實施。栗子坪村核心示范基地扶持補助資金90萬元,現有基地村牛莊村及白溢坪村以獎代補各扶持5萬元,其它新建村在核心基地建成驗收后以獎代補扶持10萬元。扶持資金由縣農業局、縣發改局、縣扶貧辦共同籌集,專題研究落實。
3、生豬養殖基地建設。
⑴新建“150”模式(1個大戶為主,帶動周邊5—10個農戶,形成1000頭生豬出欄)養殖小區24個,實施區域:橋料村3個、大龍坪村3個、火山村1個、龍橋村1個、紅烈村1個,栗子坪村1個、宋家河村1個、前坪村1個、懷抱窩村1個、茅坪村1個、百年關村1個、腰牌村1個、王家坪村1個、石柱山村1個、楊家淌村3個、仁和坪村1個、升子坪村1個、池南村1個。
⑵新發展生豬生物發酵生態養殖戶200戶。重點區域:在去年和今年確定的脫貧奔小康重點實施村內實施。
生豬養殖基地建設由縣農業局(畜牧局)提出詳細建設方案。生豬養殖小區扶持資金48萬元,生態養殖戶以獎代補扶持到戶共扶持資金60萬元。扶持資金由縣農業局、縣發改局、縣扶貧辦共同籌集,專題研究落實。
4、五倍子基地建設。
全縣新增五倍子基地1萬畝,其中新建2000畝,改造8000畝。實施區域:白鹿莊村新建2000畝,紅旗坪村、左泉洞村、馬蹄井村、茅坪村各改造2000畝。
五倍子基地建設由縣林業局提出詳細建設方案。新建基地扶持資金40萬元。扶持資金由縣發改局、縣扶貧辦、縣林業局共同籌集,專題研究落實。基地改造扶持資金由縣林業局通過低產林改造、荒山造林、人工造林等項目落實。
5、油茶基地建設。
全縣新建、改造油茶基地1萬畝,其中新建5000畝,改造5000畝。實施區域:石柱山村新建1000畝、漢馬池村新建4000畝(其中確定縣級核心示范2000畝),百年關村改造1000畝、鎖金山村改造4000畝。
油茶基地建設由縣林業局具體組織實施。縣級2000畝核心示范基地(漢馬池村)新建扶持資金100萬元,其它新建基地扶持資金60萬元。基地新建扶持資金由縣林業局、縣發改局、縣扶貧辦共同籌集,專題研究落實。基地改造扶持資金由縣林業局通過低產林改造、荒山造林、人工造林等項目落實。
6、魔芋基地建設。
全縣魔芋基地面積達到2萬畝。建設核心示范基地200畝。核心示范基地重點實施區域:脫貧奔小康重點實施村內。
魔芋基地建設由縣農業局和湖北貝諾生態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制定詳細建設方案。核心示范基地以獎代補扶持資金40萬元,扶持資金由縣農業局、縣發改局、縣扶貧辦共同籌集落實。
7、馬鈴薯基地建設。
全縣馬鈴薯示范基地面積達到4萬畝。建設核心示范基地2000畝。核心示范基地建設區域:仁和坪村、大栗樹村。
馬鈴薯基地建設由縣農業局和五東薯業有限公司共同制定建設方案。核心示范基地2000畝以獎代補扶持資金20萬元,扶持資金由縣農業局、縣發改局、縣扶貧辦共同籌集,專題研究確定。
8、煙葉基地建設。
全縣煙葉基地面積穩定在3.7萬畝。扶持農民新建煙葉晾棚800間,興建蓄水池500立方米,鋪設管網6公里,修建機耕道路17公里,配備煙機設備27臺(套),新建育苗大棚30座,實施區域:龍橋、九門等煙葉專業村。
煙葉基地建設由縣煙草具體負責,結合現代煙草農業示范鄉鎮政策落實建設資金520萬元予以扶持。
9、林業基地建設。
全縣完成人工造林1萬畝,封山育林18萬畝。
林業基地建設由縣林業局落實相關產業政策支持并具體組織實施。
㈢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1、道路交通。
⑴陸漁一級公路段完成投資5000萬元;325省道北風埡隧道及連接線工程,完成投資9000萬元,322省道沙漁線改造道家灣至巖灣段新建工程,完成投資2000萬元,完成龍(橋)泊(浪)公路、白(果樹)狗(頭井)公路、黃(家坳)黃(糧坪)公路等3條省際出口公路建設,完成投資2040萬元,啟動五巴公路段改造工程,完成投資3000萬元,完成干線公路大中修10公里,投資1000萬元。
⑵完成村級道路硬化170公里(含煙葉基地公路17公里),完成投資3400萬元。實施區域:全縣27個行政村。其中,漢馬池村、漲水坪村、王家坪村、石柱山村、洞口村、青巖村、腰牌村、白巖坪村、懷抱窩村、小河村、水盡司村、紅烈村、茅莊村、紅旗坪村、龍橋村、星巖坪村、火山村、九里坪村等18個脫貧奔小康重點實施村納入重點實施范圍,完成110公里以上。
⑶在2012年確定的35個脫貧奔小康重點實施村內新建村級公路200公里,改造維護村級公路200公里。
道路交通建設由縣交通局具體負責。由縣扶貧辦落實陸漁一級公路扶貧貼息貸款9000萬元以上;相關重點交通項目由縣交通局、縣發改局、縣財政局、縣扶貧辦、縣民政局、縣國土資源局、縣林業局結合自身職能特點落實部分項目支持,專題研究落實;硬化道路及煙葉基地公路按15萬元/公里扶持,扶持資金由縣交通局、縣煙草局落實;2012年確定的35個重點脫貧奔小康村村級道路新建、改造維護按照“民辦公助”辦法予以扶持,新建每公里補助2萬元,改造維護每公里補助5000元。扶持資金由縣發改局、縣扶貧辦共同籌集,由縣交通局制定詳細方案后專題研究落實。
2、農田改造。
⑴年內完成1萬畝低產田改造規劃,4萬畝低丘崗改造規劃并積極組織申報。
⑵完成2.45萬畝低丘崗地改造項目和高產田項目。
⑶完成農發項目土地整理5000畝。
重點實施區域:改造規劃重點傾斜布局在2012年確定的35個脫貧奔小康重點實施村內;年度土地整理工程建設任務在白溢坪村、白巖坪村、龍橋村、九門村、橫茅湖村、清水灣村、紅漁潭村、石橋溝村、百年關村、月山村、三教廟村實施。農發土地整理在紅旗坪村、紅烈村實施。農發項目土地整理規劃重點布局在2012年確定的35個脫貧奔小康重點實施村內。
低產田改造、低丘崗地改造規劃及年度建設任務由縣國土局具體負責并落實建設資金。農發土地整理項目由縣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具體負責。完成投資1億元。
3、農村安全飲水及農田水利。
⑴全縣新增解決1.28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2012年確定的35個脫貧奔小康重點實施村飲水安全率達到90%。
⑵抓好“民辦公助”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發展茶園灌溉面積3500畝;在栗子坪村特色蔬菜基地建成后,啟動500畝灌溉工程。
⑶漁洋河治理工程年內完成計劃投資500萬元以上,完成《灣潭河流域治理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工作。
農村安全飲水及農田水利建設由縣水電局根據縣目標要求確定重點實施區域及規劃,按國家政策確定具體扶持(補助)辦法并落實相關項目建設資金。
㈣社會事業發展項目
1、教育。
爭取啟動民族中小學建設;農村中小學校舍改造安全工程建設完成改造面積19000平方米,完成投資2000萬元;基本解決學校四難問題;新建教師住房4000平方米。
教育發展項目由縣教育局具體負責。繼續實行部門聯校制度,將省市對口支援項目、資金盡量向教育集中,縣相關項目、資金主管部門結合自身職能特點,支持教育事業發展。相關扶持措施專題研究確定。
2、衛生。
⑴完成縣人民醫院漁洋關院區住院綜合樓建設,完成投資1500萬元。
⑵2012年新增確定的脫貧奔小康重點實施村村級衛生室100%達到省級建設標準。
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5%以上。
縣人民醫院漁洋關院區住院綜合樓由縣衛生局、縣發改局、縣財政局落實項目建設資金,相關項目資金主管部門共同籌集部分建設資金,按專題研究方案落實。村級衛生室達標由縣衛生局積極爭取國家相關項目資金支持。
3、文化。
建設鄉鎮綜合文化站2個,“農家書屋”40戶,送戲下鄉50場次以上,由縣文體局積極爭取國家相關政策支持建設。
4、其它。
廣播電視(衛星電視覆蓋工程)通村入戶由縣廣播電視局統籌落實;新增農村“低保”擴面人數3000人以上,由縣民政局統籌落實;建設廉租房1萬平方米由縣房產局、縣建設局統籌落實;扶貧搬遷1000人以上,由縣扶貧辦統籌落實;完成農民培訓4萬人次以上,轉移農村勞動力4000人以上,由縣農業局、縣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縣扶貧辦及相關培訓機構共同落實相關扶持政策和培訓任務。
㈤村莊環境整治
1、村莊建設。
啟動實施長茂司村、白廟村、仁和坪村、茅莊村、橫茅湖村、謝家坪村等6個脫貧奔小康重點實施村村莊建設。
村莊建設由縣建設局具體負責落實詳細建設方案,由縣建設局從村莊環境整治資金中按每個村不低于30萬元落實扶持資金,縣環保局啟動1-2個中心村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扶持資金150萬元。縣相關項目資金主管部門結合自身職能特點傾斜扶持村莊整治項目建設,具體扶持措施專題研究落實。
2、農房新建改造、農家樂建設及“百里庭院經濟示范長廊”建設。
⑴全縣新建農房600戶,改造農房600戶。
⑵啟動“百里庭院經濟示范長廊”建設,建設示范戶130戶。
⑶“一建三改”5000戶。2012年確定的35個脫貧奔小康重點實施村達到80%以上。
⑷新建或升級改造農家樂100戶以上。
重點實施區域:選擇在具有較好示范帶動作用的縣內公路主干道兩側相關村及2012年確定的35個脫貧奔小康重點實施村內實施。
新建農房按5000元/戶補助,補助資金由縣建設局向上爭取危房改造資金落實,并會同各鄉鎮組織實施;改造農戶按3000元每戶補助到鄉鎮,由各鄉鎮制定到戶補助辦法并組織實施,補助資金由縣扶貧辦、縣城建局共同籌集;“一建三改”由縣能源辦具體實施,按1500元/戶補助,補助資金由縣發改局、縣扶貧辦共同籌集;農家樂新建和升級改造由縣文體旅游局具體實施,按1萬元/戶補助,由縣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縣財政局落實補助資金;“百里庭院經濟示范長廊”示范戶建設實行分部門、分鄉鎮領辦的模式實施,其中:縣直相關部門集中在腰牌村和柴埠溪大峽谷風景區領辦50戶,鄉鎮領辦80戶。具體為:縣農業局領辦花卉寄養、多種經濟、生態養殖、種子種苗等相關門類示范戶10戶;縣林業局領辦根雕盆景、倍蚜蟲培養、種子種苗等相關門類示范戶10戶;縣文體旅游局在腰牌村和柴埠溪景區領辦農家樂提檔升級及農家民俗文化體驗示范戶10戶;縣發改局、縣扶貧辦、縣民宗局、縣財政局各領辦多種經濟示范戶5戶;鄉鎮各領辦10戶。庭院經濟示范戶統一納入農房新建改造、“一建三改”及農家樂建設范圍,分不同渠道落實扶持資金(除“一建三改”政策可疊加享受外,每個農戶只能享受一項扶持政策,已納入年度房屋新建改造計劃的農戶不再享受2012年度房屋新建改造和農家樂新建扶持);由縣建設局統一制定示范戶道路硬化詳細建設方案和標準,從村莊環境整治資金中落實補助資金;實行一戶一策,各領辦單位及鄉鎮根據各戶實際情況分戶幫助籌措部分扶助資金。
㈥提檔升級工程和示范工程
1、產業體系。重點抓好茶葉、蔬菜、煙葉、油茶發展的育種、核心示范基地及產業化龍頭企業配套完善工程和旅游接待配套服務完善工程。
⑴茶葉體系建設。年內進一步完善和加速縣現代育種中心建設;抓好1萬畝茶葉新建改造,著力抓好白巖坪村、月山村、橋梁村、富裕沖村等村的烏龍茶基地建設、采花有機茶葉基地建設,全力支持抓好采花茶業科技園、采花毛尖風情園建成。實施綠茶、紅茶、烏龍茶三茶并舉,以綠茶為主,同時加大產品推介力度,著力提高茶葉生產效益。
⑵旅游體系建設。全面完成柴埠溪游客接待中心建設任務;加大谷底景區開發力度;加快旅游名鎮、名村建設,配套完善景區農家樂改造升級和農家民俗文化體驗工程;加大旅游接待服務設施、旅游賓館飯店配套完善力度;加快白溢寨景區開發步伐。
⑶香辛蔬菜產業體系。抓好栗子坪村香辛蔬菜核心示范基地建設,主要包括連片發展基地500畝、育種園建設、配套落實蔬菜灌溉工程,對蔬菜種植戶配套做好農房新建改造和清潔家園建設;抓好另外10個村連片100畝以上的核心基地建設;全力支持稻花香新橋食品工業園萬噸蔬菜加工項目加快建設進度。
⑷煙葉產業體系。重點抓好灣潭鎮煙草農業示范鎮建設,主要包括育苗大棚建設、連片示范基地建設、兩個村(龍橋村、九門村)煙葉機耕道改造和部分煙葉種植戶農房新建改造清潔家園建設。
⑸油茶產業體系。重點抓好縣油茶育種中心建設;著力抓好漢馬池村核心示范基地建設,主要包括連片建設2000畝、相關種植戶農房新建改造及清潔家園建設;大力支持長樂科技加速發展和支持其二期工程項目建設。
2、村莊建設。重點抓好當年確定的6個中心村村莊建設,抓好其環境整治及相關配套服務設施建設;著力打造三房坪村、白巖坪村、星巖坪村、龍橋村等4個村村莊建設示范樣板,主要包括:街道環境衛生及綠化、垃圾和污水處理、民居改造、庭院經濟發展、城鎮服務功能完善,基層黨組織建設、文化活動室(文化中心戶)、便民服務室、治安網絡、村衛生室、村民醫療保障全部達到或超過省級標準。
3、鄉風文明建設。重點抓好示范區內10個村的鄉風文明建設,進一步完善村規民約、構建長效機制。以創建文明村鎮為載體,通過開展評比“文明鄉鎮”、“文明村組”、“文明農戶”,組織開展整治農村公共環境衛生,生活環境公益活動,發動群眾義務投工修路、清除污水溝、清理垃圾堆,有效整治農村長期以來臟亂差問題。大房坪村、橋河村、曹家坪村、漢馬池村、三房坪村、白巖坪村、腰牌村要組建農村志愿者隊伍,成立村級環衛隊,制定相關管理規定和村衛生公約,實行分段包干鎮村衛生的管理責任制。充分發揮文化中心戶、村內紅白理事會、民間文藝隊等群眾自治組織的作用,提高農民群眾的文明程度,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改變農村生活環境,讓農民文明、禮貌、意氣風發,以富足的精神投入到脫貧奔小康的建設中。
提檔升級工程和完善工程由各相關部門分頭落實詳細建設方案,專題研究落實扶持措施。
㈦村級集體經濟及體制機制創新
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支持部分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村共同興建產業基地,推廣“公司+協會+基地+農戶”模式,鼓勵農民組建專業合作社組織。支持和鼓勵村級組織利用扶持政策,在與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合作的過程中運用入股分紅、租賃承包、產權轉讓、土地流轉等形式,探索有效方式方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年內在脫貧奔小康重點實施村中新增30個村探索起步村集體經濟發展,全縣有村集體經濟的村達到80個以上。用市場化觀念謀劃基礎設施建設及管護工作,探索創新基礎設施“民建、民用、民管”新機制。推進星級文明示范戶建設,樹立農村文明新風。支持村級活動場所建設,強化村級基本運轉保障,提高村級干部待遇水平,促進村級組織建設規范化。加強便民服務網絡建設,強化治安中心戶、民調治安網絡建設,促進村寨和諧,營造良好治安環境。開展“五好”基層黨組織創建工作,提高“五好”基層黨組織達標率。探索創新基層黨風廉政建設、村務公開、“三資”(村集體資產、集體資源、集體資金)管理等新的有效方式,促進基層民主政治、民主法制建設,維護農民權益。落實優生優育政策措施,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
村集體經濟及體制機制創新由縣直相關主管部門充分利用國家政策,探索創新相關運行辦法和方式,統籌落實建設方案,力求突破和取得實際效果。年內確定的35個脫貧奔小康重點實施村公路新修與改造維護扶持與村級公路管護機制掛鉤,對沒有落實管護機制的村不予扶持。年內對部分運行效果優良或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掛鉤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獎勵性扶持。對村集體經濟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落實扶持資金90萬元。
村集體經濟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獎勵扶持分別由縣委組織部、縣委農辦、縣扶貧辦、縣農業局落實詳細方案,專題研究確定。
六、保障措施
㈠經費保障。
1、加大政策爭取落實力度。各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對《省委、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扶貧開發工作的決定》、《湖北省脫貧奔小康試點縣工作指導意見》及《湖北省農村扶貧條例》中出臺的相關政策的爭取落實力度,同時加大對省直相關部門制定的支持脫貧奔小康建設工作方案及相關扶持政策的爭取落實力度。主要包括:①試點縣1000萬元產業發展資金;②低丘崗地改造項目資金5000萬元;③村莊整治項目資金約800萬元(7試點縣平均水平);④農家樂創業發展資金200-300萬元(7試點縣平均水平);⑤產業化龍頭企業扶貧貼息貸款約1億元(7試點縣平均水平);⑥新增公路硬化指標170公里計2250萬元,新增通組公路砂石化指標50公里計100萬元;⑦1個低產林改造項目;⑧1個小流域治理項目;⑨1-2個現代農業項目;⑩其它相關優惠政策。
2、加大對對口支援單位的爭取工作。加大對省直7家脫貧奔小康對口支援單位、9家“616”對口幫扶單位、8家脫貧奔小康對口幫扶大型國有及民營企業、8家三峽對口支援單位、22家“城鄉互聯、結對幫扶”對口單位、空軍雷達學院、以及宜昌市4個經濟發達縣市、3家大型企業的爭取匯報工作力度,落實相關項目建設資金。
3、加大項目、資金整合力度。按照“各出一道菜、共整一桌席”的原則,加大包括脫貧奔小康政策資金、對口幫扶資金、省市財政扶貧資金(約1000萬元)、以工代賑資金(約500-600萬元)、農業專項資金(約900萬元)、財政增量返還資金(約250萬元)、危房改造資金(建設局300-400萬元)、有機茶基地建設資金(環保局100萬元)、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資金(環保局150萬元)、老區轉移支付、民族發展資金、農村危房改造資金、農機補貼、省新農村試點鄉鎮政策資金、以獎代補、“一事一議”資金、殘疾人農房改造、用活“以錢養事”等政策,現代煙草農業試點鄉鎮項目資金等各項目資金的整合力度,確實加大脫貧奔小康項目建設的力度,促進脫貧奔小康工作健康發展。
㈡組織保障
1、強化領導。一是縣脫貧奔小康領導小組組長仍由縣委書記掛帥,縣人民政府縣長任第一副組長,辦公室主任由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擔任。實行領導小組定期辦公制度,及時解決脫貧奔小康推進過程中的項目建設、資金籌措中的難題。在重點區域、重點項目上繼續實行領導聯系制度。二是進一步充實縣脫貧奔小康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班子,抽調4-5名組織協調能力、寫作能力較強的中青年干部到辦公室工作。三是繼續執行工作專班制,進一步強化工作力量,真正做到專班專人專門開展脫貧奔小康項目實施工作。四是各鄉鎮組建專門辦公室,組建工作專班,落實相關保障措施,強力推進本區域內脫貧奔小康工作。
2、強化督辦。一是明確目標責任,細化督辦內容。根據本方案中明確的各項工作任務,制定并簽訂目標責任狀,進一步明確各地各部門的工作目標和任務,明確具體督辦內容。二是強化統計監測工作,做好隨時督辦。本方案中明確的各個重點項目、各項目建設方案以及資金籌集落實情況,相關部門及各鄉鎮應明確專門統計人員,全面系統掌握本部門、本鄉鎮的脫貧奔小康進展情況,按時上報實施進度月報表并做到即查即報。三是強化調研,做好一線督辦。縣脫貧奔小康領導小組及領導小組辦公室、縣委督查室、縣政府督查室加強對本方案中明確的重點建設內容的現場調研工作,核實進度,掌握第一手資料,現場督辦,落實整改措施。
3、建立考核機制。將本方案中明確的目標任務和重點建設項目納入各鄉鎮物質文明建設目標及相關部門年度重點責任目標進行考核,其在百分制量化中的權數不低于25%,直接與單位的評先表模掛鉤。年末,縣委、縣政府將對在脫貧奔小康表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
- 上一篇:縣委農村教育情況報告
- 下一篇:城區生豬定點屠宰管治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