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管理網格化 社區服務全覆蓋
時間:2022-08-03 10:07:00
導語:社區管理網格化 社區服務全覆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們街道辦事處,是區政府派出機構,轄區范圍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10萬人,轄區既是市區主要繁華地區之一,又是市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轄區內單位集中,商業網點集中,市場繁榮,流動人口多,人口密度高。隨著我市經濟體制的改革發展及百萬人口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城市管理、社會保障、社區黨建等一大批新的工作,例如企業改制后,離退休職工實行社會化管理,同時下崗失業人員走向社會,加之勞動衛生、弱勢群體救助等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都需要街道社區來承擔,另外城市在擴大,居民生活水平在提高,對城市管理、衛生保潔等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有這些使得原先的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這種需求。主動適應街道社區工作任務的變化,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共產黨員凝聚人心、服務群眾的作用,創造和諧城市社會環境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面對這一課題,我們結合開展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并在市委、區委組織部門的正確指導下,探索引進并創新實踐了社區網格化管理模式,使各級黨組織、政府職能部門和各種社會組織的資源得以充分有效地整合,努力實現社區管理與服務的全覆蓋。我們的主要做法是:以街道社區為網,以服務內容為格,將后街里巷、居民小區、社區單位全部納入社區動態管理,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社區管理網格體系,把社區工作滲透到社區的各個領域,逐步建成一個以社區黨組織為領導核心,部門和單位職責明確、分工協作、資源共享、共駐共建、反應靈敏的社區管理服務實體。
一、組織體系網格化。社區資源其實很豐富,可以利用的因素很多,關鍵是如何把這些資源優化組合起來,達到功能作用有效發揮的最大化。通過網格化管理就能實現這個目標。我們通過改革管理辦法,網格劃分社區管理,實現了社區內各種資源的有效整合。
一是黨的領導由內向外,內外齊抓。為了實行網格化需要,我們將街道黨委轉變為黨工委,作為區委在街道的工作機構,雖然看似名上變化,但工作內涵上卻擴大了,黨工委不僅要管內,更重要的是發揮好轄區內所有黨組織、所有黨員的領導作用、協調作用,并層層片片建立起黨組織網絡,實現轄區內黨的工作全覆蓋。在各社區居委會建立黨支部(總支部),社區黨支部在各小區建立小區黨支部,小區黨支部再以樓幢為單位建立黨小組,目前,15個社區黨總支部(黨委)、17個小區黨支部、22個雙新黨支部、117個黨小組組成的黨組織網格化體系,覆蓋了全轄區。與此同時建立黨建工作聯席會,街道和各社區普遍建立起黨建工作聯席會,吸收轄區內有關單位黨組織參加,定期或不定期研究本街道(社區)黨建工作情況,共同解決有關難題,通過黨建工作聯席會這一紐帶把轄區各級各類黨組織有效整合在一起。
二是居民自治由點到面,點面結合。以社區為單位調整管理區域,按社區要求組建社區居委會,社區居委會下設若干居民小組,居民小組再按樓幢(片區)分別設立樓長(片長),這樣形成了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居民小組、樓長四級組織網絡。社區管理服務相應由居委會一個點擴展到小區、樓幢、居民戶三個面,形成了以街道辦事處為頂點,15個社區、113個居民小組、600多個樓長為分支組成的上下互動的有機結合體。
三是職能管理由上而下,上下聯動。為適應城市管理需要,充實社區服務力量,今年3月份,亭湖區委在我們文峰街道開展了職能部門進社區試點工作,將與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的城管、公安、工商、衛生、計生、勞動、民政、文化、環保、建設、房產、規劃等11個職能部門進駐社區,按照“職能進社區、人員在社區、服務在社區”的要求,實現服務重心下移,管理職能下沉。為此,我們在街道成立了社區管理委員會,由街道辦事處和各職能進社區的部門分管負責人共同組成,在此基礎上管委會建立了正常例會制度,每10天集中會辦一次,會辦社區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建立了集中辦公制度,每天有1-2名職能部門工作人員駐點值班;建立了問題銷號制度,對居民反映的問題進行登帳,解決一個銷號一個,對不能解決的加以督查通報,直至解決問題為止。在各社區,成立了社區管理服務小組,由街道領導班子成員中聯系點科級干部任組長,社區居委會主任、有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為成員,每周五集中辦理,集中會辦、匯報一次,集中研究矛盾和問題。在各居民小區、樓幢、路段,聘請了158名信息員及社區志愿者,定期、不定期向社區管理小組、社區管理委員會上報城市管理、居民生活等方面信息,同時也作為城市管理工作監督員,專門在有關部門辦理問題上“找茬”。自開展職能部門進社區以來,信息員已經上報各種問題信息175條,目前已經辦結64條,正在辦理的75條,上報市有關部門處理或協調市有關方面處理的36條。
二、公共服務載體網格化。在城市管理和居民服務中,涉及問題面廣量大,要求我們服務更加方便群眾,更好實惠群眾,切實有效地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為我們在街道建立了五大服務中心,各社區建立起一站式服務大廳,居民小區建立便民服務網點,實現公共服務平臺的網格化。
首先,街道建立了五大服務中心。一是公共服務中心。在大慶路北側拿出400平方米的門面房,投資100多萬元,建成街道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將街道機關、駐區職能部門所有涉及為民服務的服務項目、行政執法全部納入到這個平臺中,實行“一口管理,內部協辦”。“一口管理”,就是按行政執法、居民服務、經濟服務三大類,分別設立功能區域,一個窗口受理;“內部協辦”,就是對涉及需要內部協調的,由中心內部協辦,免去群眾多次重復奔波。另外,街道社區的公共資源,特別是人口信息資源,公安、計生、勞保、民政、工商等各自都有自己的資料庫,各自都有完備的信息系統,這些信息資源相互間沒有對接切入,形成互為封閉的格局,也使得公共資源的采集、處理、利用存在很大的浪費。我們通過公共服務信息平臺的建設,在街道建立起綜合信息服務系統,實現社區各類公共資源的共建共享。二是黨員服務中心。開辟專門服務場所,為黨員提供接轉黨員組織關系、黨內資料查詢、黨務工作咨詢、黨員教育資料服務、黨員求助熱線服務、承辦服務以及其他綜合服務。三是衛生保健中心,街道建立醫院(衛生院),各社區建立衛生所,條件符合的社區設立便民門診,形成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四是文體服務中心。將鹽馬路市場進行改造,將600平方米的場地和200平方米的房屋建立街道文體服務中心,內設圖書室、閱覽室、棋牌室、乒乓球室、演出臺等,各社區包括有條件的小區也設立了圖書室、閱覽室、棋牌室、健身房等,每天在固定時間免費對外開放,豐富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五是敬老保障中心。由街道出資建立起敬老養老中心,接受社區內困難老人、孤寡老人入住,提供日常生活服務。
三、行政執法機制網格化。街道辦事處本身雖然沒有執法機構,沒有執法權,但涉及居民和轄區的行政執法部門、執法項目卻較多,容易形成多頭執法,重復執法,同時由于條線分工有交叉,有區別,又極易形成執法不到位,執法主體缺位。因此,我們結合職能部門進社區活動,整合執法資源,成立文峰街道綜合執法大隊。執法大隊以市城管局文峰執法大隊為主體,公安、衛生、工商、勞動、規劃等執法部門共同參與,平時分散執法,根據工作需要進行集中執法;執法大隊又以路段、小區劃分成若干個執法小組,處理職責范圍內的日常事務。執法部門由于有了地方行政部門的支持配合,也解決了執法環境的問題;另外,幾個部門集合行動,可以實現“零容忍”,即所有看到的、碰到的問題都能解決,解決了執法主體不足的問題。執法大隊建立后,先后組織了五次集中執法,其中拆除體西路違章搭建的9個大棚,并對新西門路、雙元新村小區的“牛皮癬”進行了集中整治,使居民群眾反映多年解決不了的問題一次行動就解決了,獲得了社區居民的贊譽和好評。
四、社會治安網格化。平安江蘇、法治江蘇是省委、省政府提出并統一部署的行動,也是居民群眾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我們按照社會治安網格化管理的要求,建立起“大綜治”工作框架。
一是健全治安工作機構網格。街道成立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黨工委書記任主任,專門成立了綜治辦公室,與公安派出所、街道司法所一道成為街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工作機構。在各社區全部建立社會治安綜治辦、社區警務室,社區綜治辦由社區居委會專職副主任任主任、公安派出所向社區派出社區民警,進駐社區警務室,社區民警同時擔任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在各居民小區、重點單位設立治安室,公安機關主要抓業務,物管公司、重點單位明確人員具體負責治安,共同維護責任范圍內的社會治安。
二是實行治安工作屬地管理。對涉及到治安安全的人口管理、流動人口管理以及安全生產、安全防范等全部實行屬地管理,以塊為主,條塊結合,每條每塊均明確責任單位和責任人。
三是推動治安巡防體制改革。公安機關在文峰轄區進行了巡防體制改革試點,按網格化設置巡防力量。整合轄區內治安巡邏的5支隊伍,即治安民警、交巡民警、武警、聯防隊員、義務防范員,把轄區按人口、地段等因素,統一整合形成覆蓋全轄區的15個巡防小組,每個小組有1-2名警察(包括巡警、武警),3-4名聯防隊員,負責轄區內24小時巡邏工作,各巡防小組負責各自區域內的治安防范、打擊、接處警、矛盾調處、社會面控制等,實現問題發現在社區、解決在社區(小區、路段)。
當然,街道社區管理網格化是城市管理的革命,是社區服務創新的有益探索,我們雖然做了一些嘗試,但是按網格化管理的要求,與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還有很多工作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工作努力加以改進提升。下一階段需要做的具體工作有:
一是提升信息利用水平。擇準時機,將公安、計生、勞動、工商、民政、城管等部門的人口信息進行并網,統一采集信息,分散使用信息。
二是整合各類服務熱線。在街道公共服務中心設立專門熱線,將轄區內城管熱線、公共熱線、消費熱線、物價熱線、質監熱線等進行并軌,使社區居民只要拔打街道熱線,所有問題都可以受理、辦理,并自覺接受群眾監督。
三是指導、協調好轄區單位支持社區社會性、群眾性、公益性工作。建立轄區單位開展的社會性、群眾性、公益性工作信息反饋系統,整合轄區單位資源,有計劃、有步驟開展各類活動,把單位資源變為“陽光雨露”灑到全社區、全社會。
精品范文
10社區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