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特色的扶貧開發戰略解讀
時間:2022-07-11 06:42:00
導語:關于中國特色的扶貧開發戰略解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的“扶貧開發戰略”,是和我國實施的改革開放戰略同步的,改革開放30年,扶貧開發也30年。經過30年的努力,究意怎么樣,有什么成績,存在什么問題,前景如何?《今日中國論壇》記者劉如東就這些問題對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范小建進行了專訪,筆者現將范小建同志的觀點、看法、意見和構想予以概略介紹(載于《今日中國論壇》*年12期),并借此談點看法,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中國式扶貧開發戰略實施的基本概況,領略到黨和國家及全國各行各業為此付出的心血,從而再鼓勁,再加油,助推扶貧戰略的縱深發展。
一、幾代人夢想的戰略
消除和緩解貧困,是黨的宗旨所決定,是社會主義本質所要求,是我們黨幾代中央領導集體的不懈努力和追求。小平同志曾經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在他的“三步走”戰略設想當中,基本解決溫飽為第一步,并提出“要允許一部份人先富起來,然后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同志在上世紀90年代明確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一部分人長期貧困,也不是社會主義。”而且告誡全黨:“扶貧開發是貫穿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重要任務。下個世紀,扶貧開發還要繼續深入化,并不斷向更高的水平推進。”黨的十六大以后,同志一再強調:“扶貧開發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一項歷史任務,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年4月總書記在視察寧夏期間進一步強調要在全國范圍違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幫助有勞動能力的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和剛解決溫飽的農村低收入人口致富。十七大報告又進一步明確,到2020年要使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這些表明,中國特色的扶貧開發戰略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聯系在一起,是幾代中央領導集體親手創造和精心扶植的,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扶貧開發戰略之成就
范小建介紹說,我國改革開放近3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經過近30年堅持不懈的努力,中國的減貧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降到*年的2148萬,貧困發生率從30.7%下降到2.3%,成為全球首先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的國家。根據世界銀行的測算,*年到*年,中國的貧困人口減少了1.95億,占同期世界減貧人口總數的90%以上。這對全球的減貧事業是一個巨大的貢獻。《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0年)》(以下簡稱《綱要》)實施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又提出“兩個趨向”(即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的重要論斷。國家實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方針,連續下發4個“一號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和社會保障政策。尤其自*年開始,中國政府在全國農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有效得到穩定解決,使扶貧開發取得了顯著成就。
三、扶貧開發基本經驗
中國的扶貧開發成就引起了國際上的極大興趣,從總體角度講,成功之經驗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逐步樹立“大扶貧”觀念。《綱要》頒布后,各省市都制定了本地區的十年扶貧規劃,明確了目標、任務和措施,總體推進中,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都在加大扶貧投入。*—*年中央財政扶貧資金從100億增至144億,累計投入837億,年均遞增6.3%,28個省市區財政投入也從27億增至51億,年均遞增17.2%,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
第二,以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為目標,全力推進重點工作。一是實施整村推進改變面貌。在5.7萬個貧困村實施整村推進,培養主導產業,全面促進了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二是實施“雨露計劃”提高素質。目前用于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經費占扶貧資金10%左右,*年以來對貧困地區240多萬勞動力進行了務工技能培訓,其中90%實現非農就業。三是發展產業帶動農戶增收。比如目前寧夏南部山區和貴州睛隆縣的草畜產業在當地農民收入中已占到30%左右。四是扶貧移民改變生存環境。即對部分生產生活條件惡劣的地區加大移民搬遷力度。五是因地制宜實施連片開發。比如甘肅的定西實行馬鈴薯、草蓄、中藥材、果品、瓜果等五大特色收入,已占當地農民純收入的60%左右。
第三、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不斷完善扶貧開發機制。一是逐步完善瞄準機制,將扶貧開發重新從縣下沉到村,覆蓋了80%的貧困人口,有針對性地奠定基礎。二是改進扶貧資金管理體制。自*年始實行扶貧資金公示、公告和報帳制,使其使用效果進一步提高。三是探索貧困農戶貸款途徑。自*年開始對扶貧貼息貸款進行改革試點,使之取得明顯成效。四是普遍推廣參與式扶貧方法。如重慶在扶貧中采用“八步工作法”,四川儀隴創造“四權模式”等都受到中組部和專家的肯定。五是完善和豐富社會幫扶機制。繼續堅持機關定點幫扶,實行大中型企業、知識界、民營企業和非政府組織參與和協作扶貧、拓展了扶貧范圍。
三、問題與前景展望
十七大報告指出:“目前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仍不平衡”。因此,我國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與全國的發展差距仍繼續擴大。*年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1928元,僅為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3.7%、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1%。城鄉差距在擴大,尤以甘肅、青海、貴州為更重。從扶貧工作角度看,突出問題為:一是貧困標準低,二是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嚴重不足,三是貧困地區金融服務缺失;四是資源整合機制不健全,五是主導產生培育成為普遍的薄弱環節。在范小建看來,逐步提高扶貧標準是扶貧開發取得巨大成績的結果,是國家經驗實力不斷提高的結果,也是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體現。*年國家確定貧困標準時,絕對貧困線與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之比為1:2,*年擴大到1:5。根據有關方面提供的*年全球70個國家的貧困標準,低于每人每天一美元的有11個國家,中國是其中收入最高而標準最低的。這樣低的貧困標準,難以充分反映目前的貧困狀況,影響扶資政策的制定,也是返貧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逐步提高扶貧標準”,現國家正在做大量的調查研究,并委托國家統計局進行測算,爭取早日出臺這一重大政策。
筆者認為,調整出臺一項重大政策,對于推動扶貧開發的發展的確重要。但筆者認為,中國特色的扶貧開發戰略,是一個偉大而長期的攻堅戰略,非短期內所能完成。因此,中國面貌的根本改變重點在農村、農業和農民,以此而論,中國的扶貧開發戰略即是中國的“三農”戰略,占全國總人口80%的農民問題解決了,扶貧開發工作也就到位了。基于此,中央提出“兩個趨向”,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鄉村,的確是一個宏大的總體戰略決策,應當實行全國總動員,將戰爭年代的“全民皆兵”轉制為現在扶貧攻堅的“全國皆農”,如此,我國扶貧開發戰略方能取得決定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