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構建和諧社會對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新要求

時間:2022-07-18 06:26:00

導語:淺析構建和諧社會對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新要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構建和諧社會對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新要求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在談到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時強調,要“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這表明,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的深入發展,社會的和諧發展愈益凸現和重要,已經成為現階段我國社會發展和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以及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所面臨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課題。

一、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國社會發展對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黨的先進性建設提出的新要求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經濟面貌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相對過剩的經濟代替了過去的短缺經濟,全國人民總體上過上了小康的生活水平。為此,基于原來物質短缺而引發的社會矛盾相對減少,而由其他原因所引發的社會矛盾則相對較多,社會和諧方面的問題總是越來越凸現。面對這種新的形勢,如何協調社會利益,整合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穩定,盡可能地擴大黨執政的群眾基礎,形成一個和諧相處的社會,已成為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必須加以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

在過去的20多年里,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確實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也付出了不少的代價,形成了影響社會和諧的諸多不和諧因素和社會問題,例如,貧富分化、勞資沖突、失業、刑事犯罪、生產事故、生態問題、邪教活動、恐怖主義、新型傳染病等等。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如何面對紛繁復雜、層出不窮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能不能按照和諧社會的目標,站在統攬全局的戰略高度,正確引導和處理各種社會矛盾,以保證整個社會的協調與和諧,無疑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全面系統的目標體系,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二是人自身的和諧;三是階層(群體)和諧;四是區域和諧;五是政務和諧;六是民族和諧;七是經濟和諧;八是文化和諧;九是代際和諧;十是外部環境的和諧。

構建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目標,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特征。目前,作為執政的中國共產黨,采取何種措施來化解影響社會和諧的不和諧因素,已成為提高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和加強新時期黨的先進性建設的重要課題。

二、構建和諧社會對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提出的新要求

黨的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屬性,是黨在思想、綱領、政策、組織、作風、制度等方面優于其他政黨的特性,體現為黨始終走在群眾和時代的前列,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推動歷史發展并在全社會發揮導向和示范作用。黨的先進性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內涵和特點,是與時俱進的;黨的先進性不是一勞永逸的,必須通過堅持不懈的建設才能得以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建設不是獨立于黨的其他各項建設之外,而是貫穿于其他各項建設之中,服從和服務于黨的建設的總目標。現階段,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必須服從和服務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歷史任務,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只是強調社會矛盾的緩和,各種利益沖突的調和,更主要是強調發展方向必須符合社會主義原則,使全體社會成員都能在發展中提高生活水平,獲得必要的社會保障和平等的發展機會,享有更充分的民主權利。為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對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提出了以下新的要求:

1、必須把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前進,使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必須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的精神,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是俱進,推進黨的建設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使我們黨永葆生機和活力。

2、堅持圍繞黨的正確政治路線進行黨的先進性建設,把黨的先進性建設落實到實現黨的中心任務上來。圍繞黨在現階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歷史任務,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把黨的先進性轉化為全黨的實際行動,貫徹到黨的全部執政活動中去,切實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3、堅持黨的根本宗旨,密切聯系人民群眾,始終不渝地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實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具體、深入地落實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各項工作中去。深刻牢記群眾利益無小事的道理,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重視解決好涉及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問題,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盡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

4、堅持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不動搖,緊緊依靠并注重教育和引導工人階級,不斷發展工人階級的先進性。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社會生產方式的不斷變革,我國工人階級的隊伍不斷壯大,結構不斷優化,思想和文化素質不斷提高,其先進性的內涵和表現形式也在不斷拓展,黨的階級基礎不斷增強。我們黨要保持先進性,就必須緊緊依靠工人階級,同時切實履行教育引導工人階級的歷史責任,這樣才能完成自己的執政使命,才能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歷史任務。

三、構建和諧社會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對黨的自身執政能力建設也提出了以下新的要求:

1、匡正發展理念,著力推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反復證明:大發展小問題,小發展大問題,不發展全是問題。以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科學的發展觀,確立科學的發展觀,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一個飛躍。它使人明白,發展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但發展并不等于GDP的增長,也不只是經濟的發展,而是社會各個方面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要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同時,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以人為本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2、整合社會關系,著力解決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環節——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

現代社會的社會關系是多種多樣、錯綜復雜的。能否整合好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關系到人民的團結,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凝聚力,同時也關系到我們黨的執政能力,為此,必須提高我們黨整合社會關系的能力,盡最大努力實現社會各個階層之間的良性互動,努力實現社會公平。在整合階層關系的問題上,要警惕兩種傾向:一是主要階層(即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弱勢化的問題。一些同志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僅僅理解為發展經濟,在“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上出現了過失,認為發展生產力、追求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資本和技術。但是,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更高的目標來看,就不能只依靠資本和技術,而要依靠社會全體成員,必須要依靠占3/4以上的工人和農民。因為沒有他們的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無從談起。在改革過程中,確實出現了工人下崗、農民生活困難、基本權益得不到保障、社會地位下降等問題,這樣下去可能直接危及黨的執政基礎,對社會安全運行是十分有害的。另一種是出現了精英階層之間的利益結盟的苗頭和跡象。有些政治精英、知識精英和經濟精英人物為了共同的利益,聯合起來牟取不正當的好處,結果是造成市場經濟的畸形發展,妨礙社會公平,直接損害公眾的利益,這種傾向如果得以蔓延,必然會激化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最終妨礙和諧社會的實現。

3、緩解社會矛盾,推進社會公平與正義,保障所有社會成員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當前處于社會轉型期的各種社會矛盾層出不窮,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妥善解決各種社會矛盾,特別是正確處理好人民內部的利益矛盾,意義十分重大。在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上,我們不能光有理論和口號,而要有切實的行為。

社會發展的基本宗旨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公平是社會和諧的基礎。一個和諧的社會,必定是一個公平的社會。我國改革開放到今天,應當說是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但同時,也是群眾意見較多的時期。為什么會這樣呢?這里頭就有一個公平的問題。只有社會公平,各方面的社會關系才能融洽協調,人們的心情才會舒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得以充分發揮,整個社會才會和諧穩定。當前在推進社會公平方面,要高度關注和扶助弱勢群體,尤其是關心和救助困難群眾的生產和生活,通過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來維護他們的基本生活狀態和基本權利。

4、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強化黨的制度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深化,也是中國共產黨所面臨的一項新的歷史任務。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我們借鑒,只能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慢慢地摸索,不斷地積累經驗。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表明,什么時候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我們的各項事業就會前進,反之,就會遭受挫折。構建和諧社會也同樣如此,關鍵在黨,關鍵取決于我們黨的自身建設。整個社會要和諧,首先黨內要和諧。黨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領導核心,應當成為團結和諧的示范者和實踐者。加強黨內和諧,一是領導高層要和諧;二是各級黨組織的團結和諧;三是全黨的團結和諧。只有這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歷史任務才能最終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