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建設經驗交流材料
時間:2022-06-21 03:10:00
導語:科學發展觀建設經驗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我們*,“生態”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生態*,綠色家園”,已經成為*的形象代言。這是市委、市政府根據*經濟發展的實際,為實現追趕型、跨越式發展目標,所制定的一條發揮生態優勢,打造生態品牌,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按照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全面、完整、系統地概括了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這里我們所理解的科學發展的基本思想主要概括為:不否定經濟增長,堅持發展不動搖,尤其是經濟不發達或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增長,但需要重新審視如何推動和實現經濟增長,要求以自然資源為基礎,同環境承載力相協調;以提高生活質量為目標,同社會進步相適應。*近些年來的發展變化,表明我們正是按照這樣的指導思想,把建設生態市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方向和目標來決策和實施的。
一、建設生態市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充分認識科學發展觀是建設生態市的行動指南
生態市是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去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決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市域內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建設經濟發達、生態高效的產業,體制合理、社會和諧的文化以及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環境,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的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建市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按照“森林式、環保型、園林化、可持續發展的湖濱特色生態城市”和“兩河兩湖水鄉、綠色生態*”的城市和市域環境定位,穩步推進循環經濟,全力打造“生態*、綠色家園”的特色品牌,加快全國生態示范區創建步伐,全面開展生態市建設,不斷推動全市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一是以人為本原則: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也是生態市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就是要構建協調發展的生態效益型經濟、永續利用的資源保障、自然和諧的城鎮人居環境等體系,不斷壯大市域經濟總量,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努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二是可持續發展原則: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生態市建設必須確保經濟發展質量,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延長產業鏈,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循環經濟,建立社會、經濟、環境復合生態系統,實現全面、協調、持續穩定地發展,并在可持續發展中達到動態平衡和整體優化。
三是生態興市原則:生態環境優良是我市的一個比較優勢,華東地區的“一塊凈土”、江蘇的“一盆清水”、淮海經濟區的“一片森林”、黃淮海地區的“一個氧吧”優勢凸顯。必須牢牢抓住做足文章,做優做強“螃蟹之鄉”、“意楊之鄉”、“花木之鄉”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品牌。積極實施差別競爭戰略,引導發展生態產業,搶戰國際、國內市場生態產業分工的制高點,促進*市產業結構的升級,變生態優勢為經濟強勢。
四是保護優先原則:環境資源屬稀有資源,具有多種比較價值和生態服務功能,因此在開發中必須科學分析,按近期與長期統一、局部和全局兼顧為原則,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科學合理開發和利用。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應優先保護,充分發揮其生態功能,堅決摒棄“先污染后治理、先開發再恢復”的發展模式。
(二)生態市建設基礎條件分析
1、建設生態市的主要優勢因素有:
(1)生態環境特征突出,部分資源優勢明顯。一是具有優越的氣候條件。*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1℃,日照時數2235.3小時,年均降水量892.3mm,豐富的光熱水資源為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二是部分資源總量和人均擁有量較高。水資源總量、人均水資源量均居全省前列;森林覆蓋率26.8%,居全省首位。三是境內河清湖秀,環境質量優良。市區環境空氣污染綜合指數全省最低,境內從未發生過酸雨,主要河流、湖泊基本達到水域功能區劃標準,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強。
(2)以實施生態產業和循環經濟項目工程為重點,“螃蟹之鄉”、“意楊之鄉”、“花木之鄉”優勢凸現,生態經濟優勢顯現。一是實行項目分類管理和項目進園區管理,工業突破取得階段性成果。認真做好各工業園區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實行項目進園區和產業布局分類管理制度,實施污染集中控制;20*年全市進園區竣工項目366個,總投資26億元。全市有10家企業通過ISO14000認證,25家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驗收;二是大力推廣生態養殖技術。在沿湖地區大力發展稻田生態養殖,建成了有機大米基地1700畝、有機水產養殖基地10000畝。三是瞄準市場,大力膨脹花卉苗木產業規模。沭陽縣把花木業作為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的一條重要渠道,目前,全縣共有花木面積20.5萬畝,全縣花木年產值8億元,農民收入的80%來自花木。四是引導廣大農民因地制宜“發楊財”。建成了江蘇省楊樹良種繁育中心,林農菌復合經營是全省的樣板工程,木材加工業已成為我市第一支柱產業,并成為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和鄉、鎮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的重要行業。林菌套作優勢凸顯,全市林菌套作面積達2.2億平方尺,既消化了農作物秸稈,又致富一方百姓,“發楊財”已經成為農民增收渠道。
(3)大力開展系列創建活動,為生態市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年6月,經國家環保總局批準,我市各縣、區被列入第五批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地區。泗洪縣在2001年底率先通過了國家驗收。全市創建省、市級綠色社區8個、綠色學校30個、環境優美鄉鎮4個、生態村15個。中心城市建成了省級園林城市,江蘇泗洪洪澤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展順利;市政府批準設立了洪澤湖洪水調蓄、駱馬湖濕地、淮沭新河飲水源、古黃河四大市級生態功能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得到有效地保護。
⑷區域潛在優勢明顯,經濟發展成本低。我市地處蘇北腹地、淮海經濟區中心,接受隴海、沿海和沿江三大經濟帶的交叉輻射。:借鑒外地先進經驗,降低發展的探索成本;具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⑸產業結構升級空間較大。由于長期的投資不足,傳統產業不發達,無法和其它地區競爭發展傳統工業,客觀上具有結構調整的空間優勢,有利于實現產業的跳躍式發展。
- 上一篇:農業局作風建設經驗交流材料
- 下一篇:醫院商業賄賂打擊交流材料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