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時間:2022-06-16 05:45:00
導語: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一重要論斷,高度概括了改革開放的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就是要讓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勃勃生機,給人民帶來更多福祉,使古老的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實現偉大復興。
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文明之路、幸福之路。改革開放給中華大地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開放是我們黨歷經艱辛探索、吸取國內外經驗教訓而作出的重大決策。十年動亂之后,我們黨和國家走到一個決定前途命運的重要關頭:要么按照“兩個凡是”的思路,繼續“”的錯誤,沿著“左”的道路走下去;要么否定“”,但重新回到“”以前的老路上去;要么按照“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要求,從中國實際出發,開辟一條新路。在這樣的關鍵時刻,鄧小平同志發出了振聾發聵的警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他強調,要徹底改變過去“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思路,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進行一場新的革命。*年,我們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總結以往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以非凡的膽識和魄力,重新確立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毅然決然地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歷史性決策,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踏上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一個了不起的偉大覺醒,是改變中國命運的創舉。
改革開放是推動中國發展進步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就是要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30年來,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改革的進程勢不可擋地展開了;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決然地打開了。這場前所未有的大改革大開放,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30年來,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國內生產總值由*年的3645億元增加到*年的21萬億多元,躍居世界第四位;進出口總額由*年的267億美元增加到*年的1.76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利用外資累計達到2575億美元,連續14年成為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的發展,不僅使中國人民穩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而且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改革開放是中國在新起點上奪取新勝利的必然要求。30年的實踐告訴我們,改革開放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加快經濟社會發展,解決前進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于不斷深化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才能使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機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進一步完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保障,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才能更好地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真正做到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我們既要充分認識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又要充分認識改革的艱巨性與復雜性,進一步增強改革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必須始終堅持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增強改革開放的決心和信心,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
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社會主義
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新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的必然要求,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開辟了更加廣闊的道路。
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都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制度是個好制度,但社會主義優越性最終要體現在生產力能夠更好地發展上。多年的經驗表明,要發展生產力,靠過去的經濟體制不能解決問題。我國原有的經濟體制曾起過積極作用,但是隨著條件的變化,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成為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障礙。改革的實質,就是要調整和改革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部分,調整和改革社會主義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經濟基礎的部分,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同時,相應地改革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的體制。改革開放每前進一步,新的體制機制就健全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就推進一步。
改革開放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但由于對社會主義認識不夠,社會主義建設曾經走了彎路,遭受過嚴重挫折。這表明,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后,仍然需要根據實踐和時代要求不斷進行自我完善與發展。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們黨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比如,在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方面,形成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努力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在分配制度方面,形成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再如,在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方面,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形成了最適合我國國情、最能夠把13億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的政治制度安排,發揮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優勢。改革開放涉及我國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改革開放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和活力。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沖破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了全社會的創造活力,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今天,社會主義中國每天都在創造、每天都在發展、每天都在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我們黨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優化發展環境,積聚發展能量,營造發展氛圍,使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人民群眾從現實中看到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增強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的面貌煥然一新,使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煥然一新,使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煥然一新。
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
改革開放開啟了當代中國歷史的新時期,也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們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使馬克思主義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改革開放弘揚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改革開放是從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開始的。“”結束后,針對當時仍然存在的“左”的錯誤,鄧小平同志以馬克思主義者的巨大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領導和支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號召全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把思想從那些被實踐證明為不合乎中國實際、不合乎時代進步要求、不合乎經濟和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條條框框中解放出來,重新回到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軌道。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始終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從農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從經濟體制改革到政治體制改革和其他各方面改革,每一個重大改革步驟的推進,每一項重大改革舉措的實施,都以解放思想為先導。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生動地詮釋和弘揚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也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
改革開放孕育和催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不斷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理論是行動的指南,實踐是理論的源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源于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又對實踐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而不是別的什么主義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在推進改革開放中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和感召力。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要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下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還有很多困難需要去克服,還有很多規律需要去探索,還有很多經驗需要去總結,解放思想不能停步,改革開放不能停步,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能停步。必須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不斷發展變化的國內外形勢,不斷推進改革開放,認真總結新鮮經驗,進一步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努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開拓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