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探索前進
時間:2022-06-20 04:58:00
導語: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探索前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的主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廣東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征程中積極探索、大膽實踐,用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富民強國、民族振興之路。
1、積極的探索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理論上是一個偉大的創新,在實踐上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廣東改革開放先行一步,在全國大局中舉足輕重,中央對廣東歷來寄予厚望。鄧小平同志在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談話中囑托廣東用20年的時間趕上亞洲“四小龍”,同志殷切期望廣東在新的歷史時期“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總書記要求廣東要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更好地發揮排頭兵作用。廣東人民牢記黨中央的重托,在近30年的改革開放中積極探索,敢闖敢冒,率先建立經濟特區,率先進行物價闖關,率先發展“三來一補”,率先探索股份制改革……使廣東從一個落后的邊陲省份一躍成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較好地發揮了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排頭兵作用。黨的十六大以后,廣東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進行積極探索。
堅持科學發展不動搖。總書記在廣東首次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廣東得風氣之先,率先踐行科學發展觀,率先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率先做好“五個統籌”,進一步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增強發展動力。省委堅持科學發展不動搖,強調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發展,堅持在發展中實現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加快實施自主創新戰略,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視作一場事關廣東前途命運的決戰,推進創新型廣東建設,增強發展后勁。狠抓民營經濟發展,增強“內源型”經濟實力,實現對外開放與向內發展的有機統一,克服內外源型經濟“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不協調現象。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兩大經濟板塊四個層次”的戰略構想,扭轉區域、城鄉發展差距日益拉大的趨勢。針對環境制約經濟發展問題,提出加快“綠色廣東”建設,建立新的干部績效考核體系。
積極推進民主法制建設。市場經濟越發達,對民主法治環境的要求也就越高、越迫切。省委強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法治社會,必須加快民主法制建設。堅持依法治省,在全社會樹立法律的尊嚴和權威,充分發揮法律對社會生活的規范、調整和引導作用。加強黨對人大、政協工作的領導,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人大工作的意見》,強化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各項職能;推進政協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積極探索民主監督的新形式,支持人民政協完善重大事項民主協調制度、決策參與制度和民主監督制度。積極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在全國首次推行票決制。全面推進依法治省,建設法治政府,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大力維護司法公正,切實解決群眾打官司難的問題。加強和改進基層民主管理,完善村(居)民自治制度。
加強文化大省建設。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一個民族的魂;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文化的競爭。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化決定著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與后勁。省委九屆二次全會提出建設文化大省,推動廣東的文化建設與經濟大省的地位相適應,與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適應,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適應。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積極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率先實現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加快推進城鄉義務免費教育。廣泛開展“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現代公民教育活動,積極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弘揚“廣東人精神”,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繁榮文化事業,對公益性文化加大投入、轉換機制、加強管理、增強活力。促進產業發展,對經營性文化實行企業化、市場化、社會化改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改革文化體制,改革政府對文化的管理體制和投入方式,改革國有文化企業事業的用人機制,提高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管理、服務水平,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維護城鄉群眾文化權益。
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廣東的經濟社會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也更早在發展中遇到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省委、省政府把維護穩定作為“一把手工程”和班子“一號工程”,堅持保穩定與促發展“兩手抓”,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第一責任,堅持經濟發展是政績,社會穩定也是政績,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樹立“先發展、先發生、先防范”的意識。加強利益協調,實施“十項民心工程”,使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確保全省人民無饑寒。立足防范,創新信訪工作機制,率先建立信訪督查專員制度,確保大多數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有效提升社會管理水平。強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和公共安全防控體系建設,建立完善疏導矛盾體系,推進“平安廣東”建設,開展“六好”平安和諧社區創建活動,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樹立法律權威,充分發揮法律對社會生活的規范、調節、引導作用,推出了《廣東省處置群體性事件辦法》等7個暫行規定,使化解矛盾有法有規可依。
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省委堅持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廣東與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黨建。緊緊圍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廣東,出臺全面實施固本強基工程、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意見,扎實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組織“十百千萬”干部下基層駐農村,在全省黨員中開展“理想、責任、能力、形象”教育活動,提出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和加強黨的建設三個方面走在前面,交出了經濟發展和黨的建設兩份優異答卷。
2、輝煌的成就
五年奮斗,再創輝煌。圍繞建設經濟強省、文化大省、法治社會、和諧廣東,實現全省人民的富裕安康,廣東人民同心同德,奮力開拓,繼續昂首闊步走在全國前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廣東人民的實踐中涌現出巨大活力,煥發出更加絢爛的光彩,展現出更加廣闊的前景。
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發展基礎更加堅實。廣東經濟保持快速平穩發展,*年全省生產總值達25900多億元,五年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長14%,占全國比重由*年的1/9上升至1/8。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509美元,來源于廣東的財稅總收入突破了5000億元,約占全國的1/7。居民儲蓄存款在*年突破2萬億元的基礎上,繼續增加2433.24億元,達22677.19億元。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經濟發展初步呈現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增長、高效益,以及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的“三低兩高一增加”的良好發展趨勢。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產業高級化、適度重型化趨勢明顯,產業的競爭力得到全面提高。內外源經濟協調發展,民營經濟異軍突起,*年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40%,五年稅收收入增長2.3倍,出口增長33.8倍。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年全省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首次突破1.5萬億元,增長30%,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0%,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指標居全國第三。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年全省67個縣(市)生產總值、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分別高于全省0.9和4.8個百分點,形成了珠江三角洲、粵東、粵西及北部山區梯度推進、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各項重大改革取得新成效,市場體系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形成,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作用越來越強。
依法治省取得新進展,民主法制觀念更加深入人心??茖W化、民主化決策機制不斷完善,實行重大工作部署學習—調研—決策相結合的制度,健全常委會票決制、全委會票決制、省委常委會向全會報告工作制度等民主執政機制,黨內民主建設穩步推進。人大工作進一步加強,人民政協作用進一步發揮,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履行職責能力明顯提高,人大、政協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得到更為充分的體現和發揮。依法治省工作扎實推進,立法工作向公開化民主化推進,*年至*年共制定和修訂地方性法規69項,基本形成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法律體系。政府職能轉變加快,省政府已相繼完成三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共取消省直機構審批、審核、核準事項1405項,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新提高,廣東的政務環境明顯優化。
文化建設取得新突破,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更加蓬勃向上。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取得實效,“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等主題教育活動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豐富多彩。義務教育水平鞏固提高,高中階段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快速發展,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年的14%提高到*年的24%。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文化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批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成功轉制為企業,成功組建了12個大型文化集團,報業、音像出版、廣告、廣播影視、網游動漫、印刷等產業領跑全國。文化產業成為廣東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年,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達1680億元,占GDP總量6.5%,居全國第一;*年到*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增長率15%,高于同期GDP增長率;文化產業的增加值、進出口值、從業人數和年營業收入,均居全國首位。
社會建設邁出新步伐,城鄉社會更加穩定和諧。省委、省政府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群眾的根本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基本上解決了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初步形成,全省大規模群體性事件大幅下降,信訪總量持續減少。社會治安明顯好轉,刑事發案率明顯下降。安全生產形勢逐步好轉。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局部得到改善。全省富裕、公平、活力、安康的和諧社會局面正在形成。
黨的建設取得新成就,黨的執政基礎更加牢固。扎實開展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效顯著,“理想、責任、能力、形象”教育活動不斷深入。理論中心組學習制度逐步健全,創辦并定期舉辦廣東學習論壇,黨員干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更加堅定。積極推進領導班子配備改革和干部制度改革,干部選拔任用和管理監督機制逐步完善,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優秀干部走向領導崗位,夯實了黨執政的干部基礎?;鶎狱h的建設全面加強,固本強基工程深入推進,“十百千萬”干部下基層駐農村活動成效突出,夯實了黨執政的組織基礎。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注重從源頭上治理腐敗,具有廣東特色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3、寶貴的貢獻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廣東對全國的貢獻不止是那些看得見的數字,其意義不單純是經濟層面的;廣東的成功,不是一省一地的成功,而是驗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功。廣東的探索和實踐,包括創造的許多成功經驗,具有一種普遍的示范、借鑒和啟發意義。從廣東看全國,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已經成功地走出一條新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從而在世界上摸索出一種不同于西方國家的現代化發展模式。這將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科學社會主義、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貢獻。
廣東的成功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成功,廣東的實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提供了實踐園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以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成果為思想基礎和行動指南的社會主義。回顧廣東發展歷程,我們深深體會到,廣東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每前進一步,都與黨內理論創新息息相關。*年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談話,*年同志在廣東視察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年同志在廣東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廣東抓住機遇,率先貫徹,把科學理論轉化成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強大動力,推動廣東改革發展不斷邁出新步伐,開創新局面。廣東用自己的發展成就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
廣東的成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成功,廣東的探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中發揮了先行示范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中煥發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通過改革開放實現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人類的歷史性貢獻。廣東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全國人民的關心支持下,改革開放先行一步,解放思想,敢為人先,“殺出一條血路來”,率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率先探索建立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全國的改革開放發揮了“摸石探路”作用。廣東的實踐向世人展示了什么是改革開放、怎樣搞改革開放;什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怎樣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廣東的發展歷程和輝煌成就充分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以改革開放為基本內涵和強大動力的社會主義,沿著改革開放這條道路走下去,中國就有希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就有希望。
廣東的成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的成功,廣東的經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模式注入了鮮活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判斷一個國家的發展是否成功,很重要的一條標準就是看它是否找到了一條符合國情、順應時代的發展道路。世界關注“中國模式”,不僅在于它代表了一個持續近30年快速健康發展的經濟奇跡,不僅在于它所堅持的以人為本、改革發展、開放兼容、民主法治、和諧穩定、公平正義等治國理念得到廣泛認同,更重要的在于它走出了一條有別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發展道路?!爸袊J健睘槭澜绨l展中國家從本國國情出發探索現代化道路樹立了一個成功的典范。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廣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探索中,始終堅持解放思想,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始終堅持改革開放,不斷探索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始終堅持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全面協調發展;始終堅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始終堅持加強黨建,不斷提高各級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這些既是廣東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具體體現,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展望未來,廣東將以建設經濟強省、文化大省、法治社會、和諧廣東,實現全省人民富裕安康的新的偉大成就,繼續向世界展示“中國模式”的無窮魅力,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蓬勃旺盛的強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