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肩負起建設生態文明的歷史使命

時間:2022-07-14 09:33:00

導語:如何肩負起建設生態文明的歷史使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何肩負起建設生態文明的歷史使命

黨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設生態文明”寫入政治報告,大家十分關注,作為國家林業局的局長,請談談您的看法?

我認為,這是我們黨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人類文明發展趨勢深刻認識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決策。建設生態文明是順應世界文明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是維護中華民族生存根基的戰略舉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意義,對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也具有重大影響。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承擔者,必須肩負起建設生態文明的歷史使命

應當如何理解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科學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狀況支撐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其核心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價值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落實及其成果的反映,它摒棄人類破壞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動,倡導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并主動開展生態建設,實現生態良好、人與自然和諧。

生態文明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我理解,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生態文明突出強調人與自然的平等關系。人類對自然生態嚴重破壞而導致的惡果,使人類逐步認識到人類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僅僅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員,人與自然是平等關系,而不是主從關系,更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人類的價值觀不能僅僅以人為核心,人類的功利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許的范圍。人類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只有在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前提下,人類文明才能持久和延續。

生態文明高于迄今為止的其他人類文明形態。從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看,生態文明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形成的新型文明形態,高于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它是在對傳統文明破壞生態的弊端進行長期深刻反思和揚棄后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文明,是對人類傳統文明的整合、重塑與升華,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21世紀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

生態文明要求全社會形成良好的生態倫理道德。生態文明主張人對自然承擔道德義務。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沒有明確的規范,缺乏人類對待自然的行為的評判標準與道德約束,當一些人在做出超出自然所能承受的掠奪式、破壞式的索取行為時,并不會產生負罪感、愧疚感,也不會受到人們的道德譴責。生態文明倡導的生態倫理道德,要求人們在謀求物質利益時必須有所節制,在可能破壞生態時,即使具有極大的眼前利益,也要自我約束。

生態文明要求全社會履行維護生態安全的責任和義務。生態文明強調全社會、全人類都必須履行維護生態安全的責任和義務,每一個公民、每一個社會團體、每一個國家都負有保護生態的責任和義務,生態受到破壞也應自覺地承擔建設和改善生態的責任和義務,從而在全社會、全人類形成一種平等合作關系,共同保護和建設地球家園。生態文明要求建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度體系。生態文明要求人類選擇有利于生態安全的經濟發展方式,建設有利于生態安全的產業結構,建立有利于生態安全的制度體系,逐步形成促進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的良性運轉機制,使經濟社會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對后代人的需求不構成危害,最終實現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

林業履行著植樹造林、保護濕地等職能,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這方面情況如何?

森林是“地球之肺”,濕地是“地球之腎”,森林和濕地是陸地最主要的兩大生態系統,它們以70%以上的程度參與和影響著地球化學循環的過程,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物質交換和能量流動中扮演著主要角色,對保持陸地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維護全球生態平衡、促進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發揮著中樞和杠桿作用。全球森林對碳的吸收和儲量占全球每年大氣和地表碳流動量的90%,并為人類生存提供了60%的氧氣;我國濕地保存的淡水占全國淡水資源的96%。在維護生態安全中,林業承擔著建設森林生態系統、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改善荒漠生態系統的重大使命。全球已出現的森林銳減、濕地退化、土地沙化、物種滅絕、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澇災害、氣候變暖和水污染、空氣污染十大生態危機,有八大危機主要靠林業來治理。

目前,全國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18.21%;人工林保存面積達8億多畝,居世界第一;全國沙化土地面積逐年減少;林業系統建設和管理的自然保護區達到1740處,約占國土面積的12.6%,有效保護了45%的自然濕地和85%以上的珍稀野生動植物物種。

但總體看,我國生態狀況仍十分嚴峻。我國是世界上森林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人均森林面積和蓄積分別為世界的1/5和1/8,森林覆蓋率居世界130位。即使將我國現有的43億畝林地全部綠化,森林覆蓋率也達不到世界30%的平均水平;我國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沙化土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5,受沙化影響的人口達4億多;我國水土流失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1/3,全國8.5萬座水庫總庫容已被泥沙淤積1/3;全國天然濕地已減少36%;我國處于瀕危狀態的動植物物種高達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生態惡化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生態差距已成為我國與發達國家的最大差距。

目前,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呼聲很高,林業將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木材和鋼材、水泥并稱為支撐經濟發展的三大重要原材料,并且是其中唯一的綠色、可再生的原材料,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和民眾的青睞,需求呈日益增長趨勢。我國是世界上木材消耗大國,而且木材及林產品需求一直呈剛性增長,缺口越來越大。

*年,全國木材及其制品供需缺口折合成原木超過1億立方米。“十一五”期間,我國年均消耗需求將達到約7億立方米,國內最多能提供約4億立方米,缺口在3億立方米左右。立足國內解決我國木材需求問題,是根本出路。從林地潛力看,我國有林業用地43億畝,可利用沙地8億多畝,利用率和生產力都還很低,開發潛力巨大。如果把林業的這些潛力充分挖掘出來,不僅改善了生態,還可滿足社會對木材等林產品的需求。

同時,森林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生物質能源,就其能源當量而言,是僅次于煤、石油、天然氣的第四大能源,而且具有清潔安全、可再生、可降解、不與農爭地、不與人爭糧等優點。森林以其占陸地生物物種50%以上和生物質總量70%以上的優勢,而成為各國新能源開發的重點。專家估計,到本世紀中葉,各種生物質能替代燃料將占全球總能耗的40%以上。目前,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主要是用林木的果實或籽提煉柴油,用木質纖維燃燒發電。我國現有林木生物質中,每年可用于發展生物質能源的生物量為3億噸左右,折合標準煤約2億噸。我國現有木本油料樹種總面積超過400萬公頃,種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植物有154種。利用現有林地,還可培育能源林1333.3萬公頃,每年可提供生物柴油500多萬噸,木質燃料近4億噸,折合標準煤約2.7億噸。國家林業局已將規模化培育能源林列入“十一五”林業發展規劃,編制了《全國能源林建設規劃》《林業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十一五”建設方案》,并先后與中石油、中糧集團等開展了合作,中石油已投資3億元,現已在云南、四川、湖南、安徽、河北、內蒙古、陜西等省區合作建設油料能源林基地100萬畝,推廣“林油一體化”“林電一體化”的發展模式。

您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森林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林業是生態文化的主要源泉和重要陣地,完全可以為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發揮主體作用。請再談得更具體一點。

森林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孕育了燦爛悠久、豐富多樣的生態文化,如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濕地文化、野生動物文化、生態旅游文化等,這些文化集中反映了人類熱愛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共同價值觀。大力發展生態文化,可以引領全社會了解生態知識,認識自然規律,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價值觀,促進社會轉變生產生活方式;可以引導政府部門的決策行為,使政府的決策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可以推動科學技術不斷創新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生態改善。林業不僅要擔當起生態建設的重任,還要做發展生態文化的先鋒,不僅要創造大量的生態成果和物質成果,還要盡可能地創造出豐富的生態文化成果,努力構建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

建設生態文明對林業建設提出了新要求,也給林業建設帶來了新機遇,下一步,你們有什么考慮?

建設生態文明,維護生態安全,既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更是林業部門肩負的光榮使命。我們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推進現代林業建設,加快構建林業“三大體系”,力爭取得新的突破,努力為建設生態文明作出新貢獻。

一是加快構建完善的生態體系。通過培育和發展森林資源,著力建設和保護好森林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努力構建以森林植被為主體、林草結合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到2010年,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0%以上,完成治理沙化土地1300萬公頃,封育保護372萬公頃,重點治理地區生態狀況明顯改善,初步形成全國濕地保護區網絡體系。

二是加快構建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切實加強第一產業,全面提升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不斷培育新的增長點,積極轉變增長方式,努力構建門類齊全、優質高效、競爭有序、充滿活力的林業產業體系,充分發揮林業產業的潛力和優勢,最大限度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可再生、可降解、綠色無污染的林產品的需求。

三是加快構建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大力普及生態知識,宣傳生態典型,樹立生態道德,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的價值觀。切實完善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在有代表性的林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濕地、荒漠,建設一批規模適當、獨具特色的生態文化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標本館,命名一批生態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為人們了解森林、認識生態、探索自然提供更多更好的場所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