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時間:2022-07-17 06:26:00

導語:如何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何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對于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自覺地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落實到一切工作和行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為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奮斗,是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堅持的根本立足點

是否站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是檢驗一個政黨是真馬克思主義政黨還是假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最高政治標準。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從來都不忌諱公然宣告其為人民謀利益的政治立場。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早在《共產黨宣言》中就公開表明了共產黨人的政治立場:一切理論和奮斗都致力于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和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從而再一次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鮮明的政治立場。

人民群眾是社會的主體,也是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也推動歷史前進。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精髓,也是歷史發展的邏輯。中國共產黨人正是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組織起浩浩蕩蕩的革命大軍,取得了革命的成功。歷史發展到今天,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滾滾而來,我國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我們黨堅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本身就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這一基本原理的把握。只有站在唯物史觀的高度,我們才能夠理解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所具有的時代意義。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尊重人民、尊重規律和尊重歷史,是完全一致的。每一個共產黨人尤其是領導干部都應牢記,我們來自人民,是人民中的一分子。我們的力量和智慧來自人民,我們決不比人民更高明,更不是什么一方神圣。如果自視高明、自詡英雄,脫離實際,脫離社會,就必然墜入歷史唯心主義的泥坑。如果擺不正與人民的關系,甚至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上,盛氣凌人,自以為是,自作主張,肆意妄為,其后果輕則脫離人民,重則損害人民,必然受到歷史規律的懲罰。因此,我們一定要站在“本”、“基”、“源”的高度,去認識進而尊重人民在歷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尊重人民在歷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就是尊重歷史和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就能夠譜寫歷史新篇。對于共產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來說,尤其要提高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立場上的自覺性。正因為如此,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一再強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政黨必須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場,要注重從人民群眾的實踐中吸取養分,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等等。

強調人民的主體地位,充分表明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鮮明的政治立場。對于一個政黨來說,政治立場問題的本質是根本利益問題。每一個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是作為利益表現出來的。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所表現出的利益關系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如果只是從個人利益出發,即使自稱“利他”或“為公”,也肯定是利己主義的。如果只是從“小圈子”利益出發,表面上似乎有“集體”利益的味道,其實仍是變種的“山頭主義”,其所謂“集體”不過是一種“虛假的集體”。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牢牢把握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一本質,說到底,就是要自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同志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根本指針,就把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與全國各族人民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體連在了一起,把為實現崇高理想而奮斗和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連在了一起,把完成黨的各項工作和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連在了一起。真正做到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工作的出發點

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是一個政治立場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實踐問題。一個執政黨的政治實踐首先表現為黨制定和實施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而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又有一個出發點問題,即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這個出發點就是其政治立場的表現。出發點不是抽象的。實踐的出發點,既是政治立場的具體化和表現,又是對政治立場具體化及其表現形式的檢驗。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工作必須以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衡量標準。

真正做到一切工作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是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所要解決的根本思想問題。馬克思主義政黨要保持先進性,就要根據實踐的要求反映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并以此為根本出發點,體現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需要的時代性,把握社會發展變化的規律性,在前進中富于創造性。理論的自覺性和實踐的主動性,已經顯示出當代馬克思主義者的巨大勇氣和持久活力。保持這種勇氣和活力,有賴于保持其根本出發點始終不變。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就不至于遇到一點挫折就失敗,就永遠不會迷失方向,就永遠具有人民群眾的基礎,就一定會黨興、國興、民族興。

是否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是真為人民服務還是假為人民服務的分水嶺。共產黨與人民,只有心連心,才能同呼吸;只有同呼吸,才能共命運。沒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這顆心,就不可能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根本出發點。只有始終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才會不遺余力地為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奮斗。解決好這個問題,就會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就會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這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命根子。開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這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人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種積極的實踐態度。

把深入群眾、傾聽群眾呼聲、集中群眾智慧、吸取群眾力量作為重要的政治實踐,作為理論創新的源泉,作為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基石。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把群眾的愿望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的需要作為第一需求,把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第一標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路線、方針、政策最大限度地反映和維護人民的利益,才能在實施這些路線、方針、政策中實現人民的利益,我們黨的事業也才能獲得最廣泛、最可靠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實踐證明,廣大人民群眾之所以支持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就在于這些路線、方針、政策是以人民利益為根本出發點的。切實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落腳點

落腳點是實現根本出發點的本質要求。落腳點問題的實質就是如何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強調,要以改革的精神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為重點不斷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這都是為了保證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落到實處。

樹立堅定的公仆思想。愛人民、盡職責、講奉獻,這是領導干部應該時刻牢記的準則。“領導就是服務”,這句話很好地表達了領導干部應該具有的公仆思想。領導為誰服務呢?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說得很明確:“各級領導干部都要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真心實意對人民負責的精神”。這意味著,領導不僅要服務,而且要服好務,心要真、意要實、情要切,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為人民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到群眾最困難的地方去、到群眾意見最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開的地方去,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這樣才能保證為人民用好權、謀好利。

具備良好的作風。良好的作風是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得到落實,人民的利益得到實現的關鍵。當前一些地方經濟發展緩慢,群眾所得實惠不多,干群關系緊張,群眾意見大,究其原因是有些干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要么一般號召,沒有切實的行動;要么浮在上面,不深入基層;要么追求所謂“政績”,搞“形象工程”。總之,為人民的利益,為當地實實在在的發展,動真情不夠,來真格不多,下真功夫太少。更有甚者,弄虛作假,虛報浮夸,作風粗暴,敗壞了黨風,傷害了群眾。因此,必須把改進黨員干部的作風問題作為執政為民的一件大事來抓,把對群眾的利益關不關心,對群眾的疾苦焦不焦心,對群眾的困難上不上心,對群眾的冷暖操不操心,作為衡量干部思想作風的重要標準,真正做到“群眾利益無小事”,切實圍繞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來落實。

保持廉潔從政的本色。廉潔從政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共產黨人以人民利益為利益,以人民福祉為福祉。共產黨人所掌握的權力是為人民謀利益的,決不是攫取私利的工具。這是對共產黨人的黨紀要求,也是共產黨人政治道德的體現。保持本色,從黨性原則上為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保證,要求每一個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要牢記“兩個務必”,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加強黨性修養,提高思想境界,經得起權力金錢美色的考驗,耐得住清苦寂寞,做到廉潔奉公、從政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