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基地城市政策支持問題研究
時間:2022-07-31 05:04:00
導語:工業基地城市政策支持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是黨中央、國務院從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出發,繼東部沿海開放、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等戰略之后,作出的又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國家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一個重要舉措,是擬比照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政策,對中部老工業基地城市實施政策支持。這對中部各省老工業基地城市的改造振興、加快發展、實現崛起,必將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江西老工業基地城市的界定及發展現狀
老工業基地是指新中國成立初期(主要是“一五”、“二五”及“三線”建設時期),國家集中投資建設形成的、具有相當規模生產能力,以能源、原材料、裝備制造等產業為主,對推動全國工業化和經濟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的城市或區域。本課題對江西省具有老工業基地特征的城市進行了認真梳理和界定,認為*、*、*、*、*、*、*等市是屬于具有東北老工業基地特征的中部老工業基地城市。限于篇幅,我們在主要對*、*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等老工業基地城市(本文中的*、*等老工業基地城市是指*、*、*、*、*、*、*,下同)爭取國家政策支持進行了研究。
(一)江西老工業基地城市的界定
1.*老工業基地的界定
“一五”、“二五”、“三年調整”及“三五”時期,國家在*投資建設了一大批重點項目和工業企業,基本形成了包括航空、機械制造、電機制造、電力、化學、冶金、輕工、電子、建材、紡織、造紙、農藥和食品等工業生產行業、較為完備的工業基礎體系,確立了*市老工業基地的地位。
“一五”時期,國家在*共投資15421萬元,先后新建、擴建了洪都機械廠(即國營320廠,原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之一)、江西棉紡織印染廠、江西國藥廠、江西電機廠、*保溫瓶廠、*柴油機廠、江西第四機床廠等一批工業企業,之后又從上海相繼遷入*搪瓷廠、*橡膠廠(后改稱江西橡膠廠)、華安內衣廠、*通用機械廠、江西五金廠等企業,全市工業企業增加到433個,初步建立了合理的工業基礎體系,為*市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二五”及三年調整時期,國家在*共投資48456萬元,建設了*鋼鐵廠、洪都鋼廠、江西拖拉機制造廠、江東機床廠、*電線廠、江西八一麻紡廠、*塑料廠等67個項目,同時擴建了江西棉紡織印染廠、江西制藥廠、江西造紙廠等一批冶金、農業機械、化工、紡織、輕工企業。“三五”時期,國家在*安排投資24719萬元,又興建了*自行車廠、*手表廠、*縫紉機廠和江西第二造紙廠等工業企業,電子行業則興建了江西八一無線電廠、江西無線電設備廠(*電視機廠前身)、洪都無線電廠等骨干企業,全市電子廠點發展到32家,期間還組建了黃洋界、桐木嶺、朱砂沖、井岡山、八面山等五個汽車制造廠。
*作為老工業基地城市,為我國現代工業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發揮了重要作用。“一五”時期,洪都機械廠成功生產了中國第一架“雅克—18型”飛機和中國第一輛摩托車,1958年中國第一架多用途“安—2”飛機又在洪都機械廠升飛成功,江西拖拉機廠也生產出了中國第一臺四輪拖拉機,江西第二造紙廠生產的電容器紙則改變了我國電容器紙長期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
2.*老工業基地的界定
“一五”、“二五”時期,中央先后在*投資新建、擴建了*儀表廠、*國棉一廠、*國棉二廠、*國棉三廠、*國棉四廠、*針織內衣總廠、*鎖江樓電廠、*化工廠、*油化廠、*磷肥廠、*輕工機械廠、*微型電機廠、*化纖漿粕廠、長江化工廠、*化學纖維廠、廬山水泥廠、*動力機廠、*鋼廠、東風鋼廠、*水泥船廠等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的工業企業。其中,*儀表廠(441廠)是“一五”時期原蘇聯補充協議確定援建的重點項目之一,長江化工廠(5727廠)是中央軍委直接在*投資興建的大型軍工企業。“三線”建設時期,由于戰備需要,國家在*相繼建設一批以國防軍工為主體的電子、機械、造船等“三線”企業,包括星火化工廠、江洲造船廠、江新造船廠、江西船用閥門廠、*船用機械廠、朝陽機械廠、潯陽電子儀器廠、江西航海儀器廠、人民機械廠、新民機械廠、愛民機械廠等骨干企業。至此,*作為長江中下游的老工業基地基本形成。
“一五”、“二五”及“三線”建設時期,中央在*市共投資12.62億元,新建、擴建工業項目237個。其中:“一五”期間,中央投資5400萬元,建設項目18個;“二五”期間,中央投資3.68億元,新建、擴建項目174個,包括21個國家重點項目;“三線”建設期間,中央投資2.47億元,建設項目45個,包括16個國家重點項目。
從規模和行業看,國家在*投資興建的項目主要集中在原材料、紡織、機械制造等產業。江西星火有機硅廠擔負著振興民族有機硅的歷史重任,具有知識產權的萬噸有機硅生產裝置通過不斷更新改造,*年單套裝置生產能力己達10萬噸,新建的一套10萬噸有機硅生產線也即將投產,屆時星火有機硅廠的有機硅生產能力將達到年產20萬噸,雄踞亞洲第一、世界第四。*化纖漿粕廠經過30多年的不斷發展,己形成年產粘膠短絲9萬噸、粘膠長絲1.5萬噸的生產能力,是我國最大的粘膠纖維生產基地。
*市在上繳利稅、產品供應、安置就業、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均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建國以來,*市累計向國家上繳利稅234.15億元,對國家的價值貢獻達229.87億元,原材料、紡織、機械等行業安置就業人員26.48萬人。截止*年底,*市累計生產有機硅單體75萬噸、粘膠纖維126萬噸,均位居全國同行前列;生產玻璃纖維紗156萬噸、玻璃纖維布2.48億米、玻璃鋼102.5萬噸,位列全國三甲;生產棉紗299.94萬噸、棉布68.5億米、印染布40.3億米。技術創新方面,建于1959年的*水泥船廠,是我國設計研制水泥船的最大專業廠家,當時全國水泥船生產企業所使用的施工圖紙基本上是該廠推廣或是在原圖紙上直接修改,各類水泥船制造技術也均是該廠研制成功后向全國推廣;長江化工廠研制的野戰輸油管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獎,軍轉民后先后被勝利、中原、大慶等全國各大油田、廠礦采用,該廠研制的玻璃鋼彈藥防潮筒也榮獲國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3.*老工業基地的界定
*是中國瓷都,是中國最古老的工業發祥地之一,也是江西重要的工業基地。“一五”和“二五”時期,國家及省在*共安排投資8091萬元,建設項目達83個,主要圍繞發展瓷業生產,新建和改造了*瓷廠、瓷用原料制造廠、建國瓷廠、試驗瓷廠、紅旗瓷廠、紅星瓷廠、東風瓷廠、高壓電瓷廠、為民瓷廠、藝術瓷廠、宇宙瓷廠、華電瓷廠、光明瓷廠、人民瓷廠、陶瓷機械廠、電信瓷廠、景興瓷廠、陶瓷批發站、陶瓷出口公司、*電廠、*煤礦等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企業。“三線”建設時期,*也是國家重點建設地區之一,這期間相繼有航空系統的昌河機械廠、602所、*機械廠、樂河機械廠,電子系統的602廠、713廠、740廠、897廠、999廠、4321廠、859廠、800庫,郵電系統的523廠和醫藥系統的黎明制藥廠、東風制藥廠遷入*。
經過“一五”、“二五”和“三線”時期建設,*基本形成了以陶瓷、航空、電子等行業為主的工業體系。作為著名的瓷都,*陶瓷形成了擁有20個大類、*多個系列、1000多種器型、3000多種花面,包括日用瓷、陳設藝術瓷、仿古瓷、建筑瓷、工業瓷等門類齊全的產品系列,產品銷往124個國家和地區,共榮獲國際金獎26項、銀獎6項、銅獎3項,國家金獎9項、銀獎6項,工藝美術金杯獎4項、銀杯獎5項,部優產品獎74項、江西省優質產品獎13項,榮獲獎項名列全國各大產瓷區榜首,歷年來共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出訪承制禮品瓷300多批次。在“三線”時期遷入*的航空和電子軍工企業中,602所是“中國直升機搖籃”,先后研發了直八、艦載、直11、S-92等各類型號的直升機;昌河機械廠既是直升機研制生產基地,也是國家微型車定點生產廠家,其生產的昌河微型車曾連續五年全國銷量第一。*的電子工業目前擁有60余類電子儀表器、1500多個品種,僅4321廠就獲得國家金獎2個、部優產品14個。國家航天飛機和神舟6號上均有*軍工企業生產的電子產品。此外,*其它工業也得到快速發展,華意壓縮機擁有意大利梅洛尼公司阿里斯頓年產50萬臺電冰箱生產線,引進了美國泰康公司年產350萬臺世界最新一代的無氟壓縮機生產線,產量占全國75%。
建國以來,*市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向國家上繳利稅115.4億元,對國家的價值貢獻達106億元。到1985年,*市國營和集體企業達到490個,共安置從業人員13萬人,接納職工家屬近20萬人。規模以上企業、*陶瓷學院、陶瓷職業技術學院、陶瓷職業專科學校、陶瓷研究所、昌河工業技術學院、景華電子技校等單位、科研院所共為國家培養輸送了約25萬名陶瓷、航空、電子等各類專業技術人才。
4.*老工業基地的界定
*市因煤而建,是典型的老工礦城市,是國家投資建設的重點產煤城市和大型能源基地,素有“江南煤都”之稱。1953年,國家進入第一個五年計劃,即對*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煤礦改造和建設,使*的原煤產量由1952年的54萬噸增加到1957年的184萬噸。“一五”時期,國家在*先后興建了江西煉鐵廠(后改為*鋼鐵廠)、流江紙廠、印刷廠、棉織廠、*電瓷廠、高坑煤礦、王坑煤礦、王家源礦、龍虎礦等一批工業企業,至1957年底*市工業企業達142家。從“二五”時期開始,圍繞煤炭開發,*大力發展建材、礦山機械、冶金、陶瓷等產業,先后建設了萍礦水泥支架廠(后改為*市水泥廠)、*造紙廠、江西機床廠、*酒廠、*服裝廠、*鋁廠、*汽油機廠(后改為江西發動機總廠)、丹江化肥廠、丹江鐵廠、麻山鋼鐵廠等企業,以及上官嶺、三田、潘家沖、躍進等4個較大規模的煤礦,萍鋼二期工程、*電廠一、二期工程也順利投產,到“二五”末期,*市工業企業達265家,其中中央企業9家。
“一五”時期,國家在*共投資7600萬元,建設項目64個,其中煤礦投資5360多萬元。“二五”時期,國家在*投資達5100萬元,建設項目55個,其中煤礦投資3300萬元,投資500萬元以上的項目有5個,即萍礦新礦井投資2050萬元、上官嶺煤礦投資467萬(不含鐵路專用線)、丹江鐵廠投資350萬元,萍鋼二期投資156.1萬元。
“一五”、“二五”期間,國家對*的投資主要集中在煤炭行業,同時填補了一些行業的空白,如冶金、裝備制造等產業,初步形成了以煤炭、冶金、電力、建材、機械、化工為主體的工業體系。至1962年底,國家在*的煤炭投資達8660萬元,*煤炭生產能力達到320萬噸,后來*煤炭最高年份產量達1000多萬噸,成為華東地區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冶金是*“一五”、“二五”時期發展起來的行業,*鋼鐵廠是江西第一個鋼鐵企業,1959年萍鋼作為全省冶金系統先進單位出席了全國群英會,接受了親自授予的錦旗。長期以來萍鋼在產品質量、節能增產方面一直處于全國前列。目前,萍鋼已發展成為大型聯合鋼鐵企業,年鋼鐵生產能力達800萬噸,*年實現產值超100億。
建國以來,*累計向國家上繳利稅100多億元,對國家的價值貢獻達200億元。幾十年來,*累計產煤約2.4億噸。尤其是計劃經濟時期,煤炭的價格剪刀差大,國家長期低價調撥*的煤炭,*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難以測算的貢獻。*的煤礦不僅吸納了大量的社會就業人員,還為國家培養輸送了大批煤炭行業的工程技術人員、企業管理人員和熟練技術工人。此外,*的冶金、機械、電力等工業行業也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并涌現出一批省、部、國優產品,如“PC”電瓷、“飛碟”電扇、“騰飛”塑料、“青峰”水泥等。
*市的國有煤礦基本為五、六十年代建設,大部分已超過服務年限,長期的煤炭采掘和廢水、廢渣、地面塌陷、裂縫等地質災害也給城市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作為典型的老年資源枯竭型城市,目前*面臨嚴重的資源枯竭、產業衰退等問題。*又是為國家做出過重要貢獻的老工業基地城市,當前國有企業轉產、產業結構調整、城市轉型的任務異常艱巨,也存在非常大的困難,亟需國家的政策支持。
5.*老工業基地的界定
*因鋼設市,以1958年*鋼鐵廠開工建設為開端,拉開了*工業建設的序幕,國家先后在*投資建設了良山鐵礦、花鼓山煤礦、*發電廠、分宜發電廠、江西第二化肥廠、*紡織廠等工業企業,“三線”時期建設了江西鋼廠、江西鋼絲廠(9394廠)、江西電工廠(933工廠)、江西長林廠(177廠)、江西長紅廠(297廠)、江西煅壓廠(610廠)、江西鋰廠(805廠)、江西煤礦電機廠等一批軍工企業。
從規模和行業看,*是以冶金、機械、電力為主的重工業城市,新鋼是全市工業經濟的主體。1958年7月,*鋼鐵廠列入國家計劃進行建設;8月,原冶金工業部明確在“二五”時期將*鋼鐵廠建成全國鋼鐵基地;1960年1月,原冶金工業部與華東協作區商定并報原國家計委批準,確定新鋼為冶金部直屬企業,由上海冶金局代管,產品直供上海煉鋼需要;1970年7月,原冶金工業部決定將新鋼下放為江西省屬企業;1991年1月,江西省政府決定由*鋼鐵廠、江西鋼廠、鐵坑鐵礦合并成立江西*鋼鐵總廠。目前,新鋼已建設成為國家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基本形成了普鋼、特鋼、鐵合金、金屬制品、化工制品、炭素制品等六大產品系列,主要產品有線材、中厚板、螺紋鋼、熱軋硅鋼片、圓鋼、無縫鋼管、冷軋帶鋼、熱軋薄板、錳鐵等。*年,新鋼公司產生鐵361.56萬噸、鋼401.62萬噸、鋼材378.7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37.34億元、利稅10.8億元。
建國以來,*市累計為國家創造利稅120多億元,其中新鋼累計上交利稅72.7億元。截止*年底,新鋼公司累計產鋼3189萬噸、鋼材2868萬噸、焦炭2391萬噸、鐵2472萬噸、錳鐵433萬噸,有2個產品獲國優產品稱號、5個產品獲部優產品稱號、5個產品獲省優產品稱號,主要產品錳鐵還援外,出口到歐美和東南亞地區。長期以來,新鋼共承擔省部級以下各類科技計劃134項,其中省級工業攻關計劃87項、省級重點新產品計劃36項,有91項通過省級成果技術鑒定,74項獲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其中,“高爐二步法用貧錳礦煉錳鐵新工藝”獲國家發明三等獎,“錳鐵高爐富氧鼓風”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線性聚能切割技術在易燃易爆環境下拆除高聳鋼結構物的應用研究”獲江西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厚板熱機械控制處理(TMCP)技術”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此外,“高爐—精煉爐冶煉中低碳錳鐵新工藝”、“以硅灰石為原料生產納米SiO2”等多項新工藝技術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新鋼從建廠伊始,就吸納了大量就業人員,成為*市勞動力就業的重要途徑。1958年底新鋼職工達到11890人,由上海冶金局代管期間,又從上海各系統接收了大批職工、管理干部、社會待業人員和應歷屆高中畢業生,至1961年底,新鋼職工達22512人;1991年,新鋼職工達到歷史最多的46560人;*年末,新鋼在崗人員數27967人,在冊員工38797人,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134人,其中高級職稱327人、中級職稱1421人。
6.*老工業基地的界定
建國以前,*以傳統手工業為主。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一五”、“二五”及“三線”建設時期,國家在*共投資17億元,建設項目達228個,先后興建了*木材防腐廠、中國鐵道建筑總公司*材料總廠、鐵路*車站、江西省鄧家埠水稻原種廠、余江制藥廠等中央和省屬企業,以及*市橡膠廠、*市水泵廠、江西合成洗劑廠、*市磷肥廠、*市磚瓦廠、*市力車廠、*市玻璃廠、*市印刷廠、*市木器廠、*市糧油加工廠、*市劉家站墾殖廠、*市塔橋園藝廠等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企業,其中國家重點投資項目44個。*木材防腐廠代號631工程,是新中國重要的鐵路物資生產基地。成立于1954年的中國鐵道建筑總公司*戰備材料總廠,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525部隊,主要任務是擔負以鐵路為主的國防物資的生產、儲運,是我國華東地區最大的國防物資儲運基地之一,年倉儲吞吐量5萬噸,可年產軌枕50萬根、鐵路配件500萬套及其它戰備物資。貴溪化肥廠是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之一,可年產復合化肥50萬噸。經過“一五”、“二五”及“三線”時期的國家投資建設,*市國營企業達到370家,其中大型企業2個、中型企業3個,*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傳統的手工業生產步入現代化大生產,基本形成了以有色工業為主,電力、化工、機械、食品、紡織、醫藥、建材、儀器儀表、工藝美術等行業竟相發展,既特色鮮明、又門類較全的工業體系。
*是著名的銅都。位于*貴溪的江西銅業公司,是全國有色金屬行業集銅采、選、冶、加工于一體的特大型聯合企業,是中國最大的銅工業基地和重要的硫化工原料及金銀產地,銅產量約占全國五分之一,公司擁有亞洲最大的露天銅礦—德興銅礦,永平、武山、東山、成門山等全國大型銅礦以及銀山鉛鋅礦,下屬的貴溪冶煉廠是我國第一座閃速煉銅廠,目前生產規模、熔煉技術均居國內之首。近年來,江銅先后完成了貴冶二期工程、貴冶三期工程、德興銅礦三期等達產達標項目。*年陰極銅產量達42萬噸,黃金、白銀的產量分別達12噸、327噸,銷售收入突破200億元,利稅36億元。自建廠以來,江銅共為國家生產了311萬噸陰極銅、1111萬噸硫酸、88噸黃金、1589噸白銀,累計完成利稅總額118億元,(其中上繳稅金62億元)。
建國以來,*市累計向國家上繳利稅236億元,共生產化學農藥原藥4975噸、中成藥1256萬噸、水泥90萬噸、水表256萬個、發電量35億千瓦小時,為國家培養各類人才7萬余名。中鐵建*戰備材料總廠承擔完成了鷹廈鐵路建設、中越自衛反擊戰戰略保障和唐山大地震、駐馬店水災等突發事件繁重的物資保障任務,在國家重點工程京九鐵路的建設中,高速度、高質量建成年產50萬根軌枕的京九鐵路軌枕廠,及時保障了軌枕、鐵路配件等材料的供應,為京九鐵路順利通車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技術創新方面,江西銅業公司開展銅產業技術攻關課題近100項,其中省部級攻關課題60多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三等獎2項,中國有色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為我國銅工業的技術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7.*老工業基地的界定
作為我國鎢業發源地,*市是“一五”、“二五”及“三線”時期國家投資建設形成的以鎢業為主的老工業基地。“一五”和“二五”時期,國家在*投入資金2.9億元,建設了一批以鎢的勘探、開采、冶煉、加工和機械設備制造為主的重點項目和工業企業,其中包括原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中的西華山鎢礦、大吉山鎢礦、巋美山鎢礦和上猶江水力樞紐工程,之后又陸續建設了盤古山、鐵山垅、下龍、漂塘、蕩坪、畫眉坳等六大礦和*冶金機械廠、803廠(現名*有色冶金化工廠)、801廠(現名*鈷鎢有限責任公司)、*精選廠、*鎢鉬材料廠、*有色冶金汽修廠等工業企業。后來,國家為這些鎢工業企業的發展配套建設了江西冶金學院(現名江西理工大學)、江西冶金研究所、贛南地質調查勘探大隊、*有色冶金勘探二隊、264地質調查大隊、714礦、719礦、807礦(現名石城鉭鈮礦)等勘探、科研單位。
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鎢業為中國革命和國家建設均做出了巨大貢獻。從1931年至1934年,中華蘇維埃政府累計生產鎢砂4193噸,為蘇區增加財政收入430萬銀元,換回了紅軍急需的大量鹽、布、藥品等緊缺物資,粉碎了國民黨對蘇區的經濟封鎖,有力地支撐了中國工農紅軍的革命戰爭。建國以來,*市的鎢業累計生產鎢砂達120萬噸,向國家上繳利稅20.3億元,安排就業3.7萬人,接納職工家屬近20萬人。尤其是在三年困難時期,*市九大鎢礦生產的鎢砂出口換回大量外匯,為國家償還外債做出了巨大貢獻。
作為以鎢業為主的老工業基地,*也為我國工業技術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西華山鎢礦是我國發現最早的鎢礦山,以產鎢最多、質量最優、管理最好而被樹為全國冶金、有色戰線上的一面旗幟,建礦至今有多項技術創新獲得國家表彰,其中“水平分區通風系統研究”獲原冶金工業部科技成果獎,“平井掘進機械化作業線研究”、“改井下整體通風系統為分區獨立通風系統”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科技成果獎。上猶江水力樞紐工程是我國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空腹重力壩,建站40多年來,累計發電120多億KWH,創造了相當于14倍電站投資的總產值,為電力系統培養了3800多名優秀人才,有20多項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勵,其中“水庫泥沙淤積測量”成果更是被普遍運用于國家大型水電站,被譽為“新中國水電建設的搖籃”、“中華水電之花”。
(二)*、*老工業基地城市發展現狀
1.綜合經濟實力較強。*年,*、*實現生產總值1127.2億元,占全省的32.2%,比人口比重高10.9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12363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5倍;財政總收入137.14億元,占生產總值的12.2%,比全省高2.2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501.89億元,占全省的27.6%,比人口比重高6.3個百分點。
2.基礎設施漸趨完善。交通運輸方面,*、*建有4D級*昌北國際機場、4C級*廬山機場,通往國內各主要城市及香港、新加坡的航線達40多條;鐵路有京九復線、浙贛復線、武九、合九和沿江鐵路(銅九段)等若干條線在走廊內交匯;全省已建成通車的1500多公里高速公路使走廊全面形成至省內的“四小時經濟圈”和至長珠閩的“八小時經濟圈”;*港是東西水運、南北水陸中轉的主要樞紐港,外貿碼頭有4個5000噸級的集裝箱和散貨泊位。電力能源方面,*、*地區有裝機容量165萬千瓦的兩個大型火力發電廠和裝機容量42萬千瓦的大型水電站,新的電源點也正在抓緊建設,成為華中和華東地區重要電力基地;*和*周邊的豐城電廠和黃金埠電廠總裝機容量達到372萬千瓦,遠期電力供應充足。郵電通信方面,光纜、程控、微波、移動電話等多種通信手段完備,全省以*、*為中心的快捷信息傳輸網絡已經形成。
3.開放型經濟格局基本形成。*、*兩市擁有*出口加工區、昌北國際機場,*是全省通江達海唯一的大通道,*開通了海鐵聯運。走廊地區招商引資水平高于全省和全國。*年,兩市實際引進外商直接投資9.91億美元,占全省的48.3%;實際引進外商直接投資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3%,比全省和全國分別高2.4和3.6個百分點。*、*也是全省進出口的重要基地。*年,海關出口11.62億美元,占全省的58.2%;出口依存度為8.5%,比全省高3.8個百分點。
4.工業化水平較高。*年,*、*實現工業增加值430.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43.03億元,均占全省的38.8%;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制造業的比重為92.2%,比全省高10.8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49.29億元,占全省的55.7%;*、*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占全省的40.5%,比工業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高1.7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7.44萬元/人·年,比全省高20.7%;企業資產負債率64.2%,比全省低0.9個百分點。
5.開發區建設生機勃勃。*、*有工業園區24家,累計開發面積87.5平方公里,投產工業企業1641家。*年,*、*24家工業園區實現工業增加值143.85億元、利稅42.03億元、從業人員24.51萬人,分別占全省工業園區的47.8%、44.9%和32.9%,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的59.2%、60.1%和75.0%。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的工業園區有2個、20~100億元的有3個、10~20億元的有4個。
6.農業基礎地位更加穩固。*年,*、*的糧食產量為307.03萬噸、肉類產量為35.50萬噸,分別占全省的17.0%和16.1%;牛奶、禽蛋分別占全省總產量的54.5%和31.3%;農業商品率為72.3%,比全省高8個百分點。*、*是全省重要的商品棉生產基地,全省7個商品棉基地縣有5個在該地區,棉花產量占全省的70.4%。*、*有4個商品糧基地縣,其中*縣的糧食產量在全省商品糧基地縣中名列第二。*、*的養殖水面達11.87萬公頃,占全省的32.6%;水產品總產量占全省的34.2%,其中,蝦蟹貝類、珍珠等特種水產品分別占全省總產量的47.4%和62.4%。
7.商貿、物流、旅游業日益繁榮。*、*是全省的商貿、物流中心,人流、物流、信息流密集。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有316家,占全省總數的54.7%,實現銷售額519.78億元,占全省總量的67.7%。*港客、貨運輸量分別居長江主要港口的第二和第四位;*昌北國際機場年進出港人數突破100萬人次,占全省民航旅客運輸量的90%以上。城鄉固定電話用戶達到223.23萬戶,互聯網用戶達到67.58萬戶,分別占全省的32.2%和39.8%。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2.18億元,占全省總量的31.3%。*、*旅游資源的品位高,配套設施較為完善,共有星級飯店55家,客房7820間,分別占全省的37.9%和49.0%。*年,境外旅游人數達11.47萬人次,旅游創匯3386萬美元,分別占全省的39.0%和42.5%。
8.金融、證券、保險體系健全。*、*是全省的金融、證券、保險業中心,已基本形成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浦東發展銀行等在贛分支機構共同發展的多元化銀行體系。*年末,*、*金融機構貸款余額1124.19億元,占全省39.4%,比生產總值的比重高7.2個百分點。*的江南、國盛兩家綜合性證券公司有資格推薦企業上市,企業從證券市場融資的條件較為優越。保險業也不斷發展壯大,年保費收入26.51億元,占全省的33.1%。
二、*、*等老工業基地城市在中部崛起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等老工業基地城市在江西工業經濟中的作用
1.歷史上*、*等老工業基地城市在全省工業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新中國成立后,*、*等老工業城市被國家列為工業發展重點地區,“一五”、“二五”期間布點了一批重大工業項目在*市和*市。經過多年發展,七十年代*、*已經形成了以機械制造、紡織、航空、冶金、造紙、化工、輕工等為主體的工業發展格局,工業成為*市、*市的主導產業,盡管*市、*市的工業總體實力還亟待提高,但局部領域的優勢在全國還是比較明顯的。*和*這兩個老工業城市在全省工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促進和帶動江西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也為國家的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