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思考
時間:2022-09-15 03:52:00
導語: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年來,我國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不斷加快,市場經濟體系逐步完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一些新的問題、新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城鄉發展不平衡,地區發展不平衡,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居民之間的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等等。*縣也不例外,表現出鄉鎮之間經濟發展極不平衡、人口過快增長與農村教育等條件不相適應、經濟利益與環境保護沖突、農民增收與結構調整不協調等一系列問題,特別是人口問題嚴重制約了我縣經濟社會的發展,成為經濟發展中的一大包袱,怎樣將這個包袱轉化為資源優勢,實現農村勞動力的有效轉移,是擺在*發展面前的一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人口問題解決得好與否,還關系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大局。鑒于此情,我做了一些調查,并作了初淺的探索和思考。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及分析
*縣是一個典型的以農業為主的國家貧困縣,全縣總人口53.5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0.94萬人,占總人口的95.1%;農村勞動力24萬人,占總人口的44.8%,占農業人口的47.1%;農村剩余勞動力10.5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3.7%,據調查,每年還將以0.4萬人的速度遞增;有可耕地67.8萬畝,人均耕地1.04畝。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民的生活也更加困難,大量的勞動力需要向外分流。許多農民為了生活和致富,不得不背井離鄉,到經濟相對發達的地方去打工掙錢,很多農民通過打工實現了致富的愿望,過上了富裕的生活。通過多年的努力,勞務輸出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也是一項可挖掘的朝陽產業,現已建成了人力資源供給的后方基地,富余勞動力主要轉移到昆明、廣東、福建等多個城市,主要從事生產加工、包裝、建筑、保安、紡織、服務等二三產業。截止目前,今年共轉移農村勞動力10.2461萬個,通過技能和適用技術培訓轉移3730人,創勞務收入2.88億元。據統計,*年以來,累計3年已實現務工收入6.43億元,年均勞務收入2.14億元,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許多農民通過外出打工,不僅積累了資金,學到了知識和技能,而且更新了觀念,開拓了視野,成為了能自主創業的新型農民。一部分靠打工先富的民工,有的在外地定居創辦企業,有的引導帶動他人外出打工,有的回鄉辦廠、辦企業,成為致富路上的帶頭人,為地方創造了稅收,解決了部分農民的就業問題,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當年外出打工的楊萬華,如今投資興辦了云南萬發選廠,并從家鄉招聘民工,提供了200余個就業崗位,創收入220萬元。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農村勞動力轉移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的重要途徑,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迫切需要。通過幾年艱辛的努力,*人力資源開發步入了良性發展軌道,轉移工作更加規范、有序。但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知識經濟成為主流的今天,我們還應清醒地認識到,由于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去解決。
(一)仍存在較多制約因素。一是受自身文化素質的制約。據統計資料表明,在全縣10.5萬農村富余勞動力中,小學及以下學歷的78750人,占75%,初中學歷的23100人,占22%,高中及以上的3150人,占3%;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村勞動力占78.5%,從第一產業轉移和輸出的從業人員占21.5%。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從事建筑建材等行業的重體力勞動人員占90.2%,從事批零兼營和餐飲業的占6.7%,從事技能半技能的占3.1%。明顯可以看出,農民普遍缺乏職業技能,基本素質普遍偏低,從事的工作多為重體力勞動,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還處于低質量、低效益、低層次的狀態。二是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制約。有些農民出去怕擔風險,小富即安,長期以來形成的“故土難離”、“在家千般好,出門萬事難”的陳舊觀念一時難以轉變,常常將自己與先輩們比、與自己的過去比,有滿足感。與其出去受罪,不如農閑打牌搓麻將,在家過安穩日子的好,安于現狀,不思進取。或者也想出去掙錢,卻又怕莊稼沒人管理、小孩老人沒人照料。患得患失,總擺脫不了小農意識的束縛,導致了閑余勞動力資源的浪費。三是受干部思想認識的制約。一些干部沒有引起高度重視,沒有真正領會中央關于“三農”政策的精神實質,對勞動力培訓輸出作為支柱產業發展仍持懷疑態度,總認為勞動力轉移是農民自己的事,不及時為農民提供信息,忽視了它的引導服務作用,工作馬馬虎虎、應付了事。四是受交通和信息的制約。一方面*地處邊遠山區,交通基礎設施薄弱,出去難、難出去的現象仍然存在,不少農民家景貧困,他們確實有外出務工的愿望,但由于交通不便,外出費用過高,實在出不去;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網絡體系不健全,信息交流不暢通,不能及時提供有價值的務工信息,如果盲目出去,一時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條件也非常艱苦,報酬也很低,成為制約勞動力轉移的瓶頸。
(二)技能培訓形勢仍不容樂觀。一是沒有建立和完善培訓長效機制,硬軟環境條件落后,技術型師資力量力較弱,職業教育水平不高,培訓工作還以引導性培訓為主;二是培訓形式單調、不靈活,大多沿襲了普教型教學模式,采用傳統的課堂授課,缺乏吸引力,培訓效果不明顯;三是培訓時間短期化。*主要由職業中學承擔培訓任務,而職業中學又開辦有普通初中班,培訓條件不具備,以短期培訓為主;四是培訓導向模糊。沒有以就業為導向,充分考慮用工需求,不知怎樣培訓、培訓什么,用工單位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三)財政經費投入仍然不足。近幾年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了一些扶持。但是,由于每年僅3000多萬財政收入的*,財政收支矛盾突出,根本無法在經濟上給予大力支持,省、市投入的培訓資金,管理嚴格、專款專用,只能用于培訓,轉移工作經費少,致使一些后續服務和維權工作難以開展。
三、加速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思考
(一)統一思想認識,加大組織和政策扶持力度。各級各部門要高度統一思想認識,深刻領會中央關于“三農”政策的精神實質,把農村勞動力轉移作為統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調整經濟結構、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大戰略舉措和“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來抓,要納入本單位重點工作議事日程,常研究、常布置、常落實;職能部門要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能人帶動、信息先行、狠抓培訓、有序輸出”的思路,加強規劃,落實責任,精心組織,充分發揮組織協調作用;政府應對失地農民積極給予扶持,提供優惠政策和便利,幫助協調解決一些實際困難,促使快速創業。加大對用工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合作,拓寬就業渠道,盡可能開發就業崗位。既發展了企業,又解決了就業問題。
(二)廣泛宣傳發動,增強農民走出去的意識。宣傳工作是做好轉移工作的關鍵和前提。宣傳到不到位、深不深入,直接關系到轉移工作成效。干部首先要有跳出去的意識,要通過宣傳解放農民的傳統思想,要發動農民開展“如何致富奔小康”的大討論,典型引路、現身說法,干部帶頭。
(三)加強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首先要從基礎教育抓起,要繼續鞏固“普九”取得的成果,提高農村潛在勞動力的文化素質,使更多農村的孩子能通過升學跳出農門,不能升學者也有學習職業技能的基礎。農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方面應享受國民待遇,不應受到歧視,他們不能適齡入學主要是交不起高價學費。要充分整合和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大力發展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加強務工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培訓工作要以市場需求為向導,突出培訓的針對性、適用性和科學性,市場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要注重三項培訓。一是訂單培訓。政府職能部門在開展調查的基礎上,要收集用工信息,聯系輸出單位,開展訂單培訓,做到培訓一批,合格一批,輸出一批,走培訓、發證、輸出“三位一體”的新路子。二是技術培訓。建立有效的職工培訓體系,開展職前、職中、職后的全方位培訓。改變用工企業“重使用輕培養”的觀念,為職工創造不斷受教育的機會,實行企業培訓和學校培養相結合,盡快培養一批企業急需的技術工人。三是轉移培訓。通過多種形式,有計劃、分層次、多渠道開展農民教育,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文化素質,大力推行創業培訓,增強創業意識,掌握致富本領,提高創業能力,用知識和技能武裝農村勞動力,改變依靠體力生存的狀況。
(四)搭建勞動力轉移平臺,開拓用工市場和拓寬就業渠道。要幫助農民跳出去,向二三產業轉移,首先要大力培育和扶持中介機構,讓勞務輸出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要走市場化運作之路,建立勞務輸出服務公司,努力開拓國內外用工大市場,加大用工市場的調研力度,為農民工及時提供準確可靠的信息。成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促進會,發揮社會力量和能人作用以及利用“三緣”關系,為農民工牽線搭橋,拓寬就業渠道,形成多元化組織輸出的良好格局。
(五)推廣駐廠聯絡員制度,建立健全跟蹤管理服務體系。實踐證明,駐廠聯絡員制度切實、可行,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特別是在與*有對接關系的福建莆田市秀嶼區效果十分明顯,應值得大力推廣。進一步建立健全服務體系,強化后續跟蹤管理。繼續構筑“綠色通道”,健全回訪制度,積極探索開展維權救助、互幫互助的有效措施,認真幫助農民工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及時為農民工排難解憂,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形成一套功能健全、制度完善、管理嚴格的跟蹤管理服務體系。
(六)深化機制創新,建立和完善三項長效機制。一是建立公開公示機制。應通過政務網絡、政務公開欄等途徑,將培訓收費、政府補助等主要工作內容,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社會公布,增強工作透明度,廣泛接受社會的普遍監督。二是完善激勵扶持機制。大量的實踐證明,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有助于充分挖掘人力資源的內在潛力,有助于激發自主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各級政府應結合自身的實際,制定出臺相應的獎勵辦法。一要對做出突出貢獻的成功人士給予表彰和獎勵,鼓勵他們甘愿為家鄉出資出力,多作貢獻;二要對在外務工的“務工勞模”進行表彰和獎勵,鼓勵他們掌握新技術、新本領,進行自主創業;三要鼓勵外出務工成功人士回鄉創業,除給予政策扶持和優惠外,開發就業崗位達到一定數量的,給予獎勵和表彰。三是建立責任考核機制。政府要繼續與各鄉鎮簽訂目標責任書,實行鄉鎮長負責制和目標管理責任制,納入年度政績考核內容。各鄉鎮要按總體目標把任務分解到村,層層加以落實,并嚴格進行考核。
(七)全面深入調查,繼續完善勞動力資源信息庫。要繼續開展全縣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進一步充實和完善勞動力資源信息庫資料,清楚掌握勞動力年齡結構、文化層次、有無打工意向、潛在勞動力等情況,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和參考,也有利于有針對性地組織培訓和輸出,做到勞動力資源底數清,有外出打工意向人員清,務工人員素質結構清,輸出人員去向情況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