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壯大經濟林果業思考

時間:2022-09-15 03:58:00

導語:發展壯大經濟林果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展壯大經濟林果業思考

黨的十六大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根本就是要切實發展農村生產,增加農民收入。

新店鄉位于*縣城東北部,距縣城118公里,屬于典型山區農業鄉。農作物種植單一,農村收入渠道少,農民經濟收入低。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優勢,特別適宜經濟林果種植,發展經濟林果的優勢比較突出。目前,該鄉經濟林果業也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來源,成為農村家庭經濟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林果業也開始成為繼烤煙、蠶桑、畜牧和糧食產業之后的又一新興主導產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徑。經濟林果業總體發展呈現出良好前景,而要如何謀求經濟林果業的進一步發展和壯大,筆者以多年從事林業工作的角度,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特作以下粗淺思考,以供借鑒。

一、發展現狀

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在經濟杠桿的作用下,新店鄉農民開始品嘗到經濟林果業收入帶來的甜頭。目前,該鄉經濟林果業主要以核桃、花椒和板栗為主,其中又以核桃最為典型和最具代表性。據初步調查,截止目前,核桃種植面積已突破8000畝,每年鮮核桃產量達1500噸,核桃仁170噸,按照平均市場價30元每公斤計算,產值達500萬元;花椒種植面積已達2000畝,每年鮮花椒產量達80噸,干花椒20噸,按照目前的市場價36元每公斤計算,產值達70萬元;板栗種植面積為1000畝,年產量達50噸,按照現在的市場價格計算可實現產值14萬元。僅2007年,該鄉就種植核桃1000畝,花椒200畝,板栗100畝。在品種方面,核桃主要為品質優良的泡核桃為主,少數為實生夾綿核桃,有部分鐵核桃。主要種植在海拔1600-2500米的區域,全鄉范圍均有種植。花椒主要以青椒為主,有部分大紅袍,主要分布在1000-1800米的區域。除少數幾個高寒冷涼山區村外均有不同程度種植。板栗的生長特性和喜好環境同花椒基本相同,適宜生長在1000-2000米的范圍。核桃、花椒和板栗作為該鄉傳統經濟林果業,種植歷史已非常悠久,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該鄉確實適宜經濟林果種植。隨著鄉內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的發展,已開始逐步具備發展壯大經濟林果業的各種優勢條件。

近年來,該鄉也緊緊抓住國家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林權制度改革政策等歷史機遇,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擴大種植規模,努力提高種植水平,提高經濟林果的產量和品質,提高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切實幫助地方群眾增加收入,有效緩解山區群眾增收難的問題。據不完全統計,自2002年以來,5年間,該鄉共發展經濟林果4000畝。現在該鄉經濟林果業在全縣乃至周邊地區已小有名氣,開始形成一定的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

二、存在問題和困難

該鄉在加快經濟林果業發展的步伐中,思想認識到位,目標明確,工作決心大,措施有力。通過實踐,幾年來,經濟林果業發展也取得較好成效。但不容樂觀的是,在前進和發展的過程中,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困難。

(一)缺乏科學規劃。主要表現為在地塊規劃和落實的過程中,沒有做到完全結合實際,根據當地的光照、土壤、氣候等立地條件來選擇適宜種植林種,過分追求面積的最大化和連片化,沒有充分考慮到林木的適宜生長環境和生長特性,真正做到適地適樹。因此在經濟林果業的發展中也出現了少數年年造林,卻不見林的情況。還表現為種植零星,不成規模,給管理也到來一定難度。這樣既浪費了人力、物力和財力,浪費了國家對林業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程度上還挫傷了農民群眾發展經濟林果業的積極性,從而不利于林業的可持續和健康發展。

(二)栽培管理技術落后。核桃、花椒和板栗等經濟林果雖然屬于該鄉傳統特色產業,種植歷史悠久,但農民一直沿用最傳統,甚至是古老的辦法種植經營,在技術上沒有太大更新,栽培技術和管理水平十分落后。對經濟林果樹木的整個管理過程比較粗放,不注重苗木選擇,地塊隨意,見縫插針,從樹苗栽下去以后,不施肥、不澆水、不防蟲治病、不修剪、不鋤草等,任其樹木自然生長,造成果樹生長緩慢,長勢差,掛果晚,果實品質差,產量低,從而降低了林果業的產值,其經濟效益也沒有得到完全凸現。

(三)農民發展意識不夠,投入不足。多數農民在經濟林果的發展上,還缺乏產業發展意識,認為經濟林果只是一項輔助性收入,甚至認為它是“撿來”的收入,沒有把精耕細作種田的精神和干勁用在經濟林果的發展上來,“小富則滿”思想較為嚴重,舍不得投入,舍不得花精力,沒有把經濟林果真正當做一項產業來認識和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嚴重阻礙了林果業的更大發展。

(四)外運苗木降低適應性。多年來,由于地方沒有建立專門的育苗基地,每年造林都是靠外運苗木。由于距離縣城較遠,各種外運苗木雖然品種優良,苗木質量好,但在“長途跋涉”后,幾經周轉,苗木水分散失較多,從而也降低了苗木的成活率和適應性。

(五)缺乏市場信息服務。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林果業在市場中的交易份額逐步增大,人們對林果產品的需求日趨增加。政府雖然采取了很多措施切實發展林果業,加大其投入力度,但市場銷售一直是薄弱環節,沒有對其進行專門研究和分析,從而也不可能為群眾提供較為科學的市場信息服務。因為缺乏政府正確引導,群眾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弱。往往是林農與市場脫鉤,在自主選擇市場的同時,林果業收入也隨著市場起浮波動,造成林農收入不穩定。

三、對策和建議

要想進一步發展壯大經濟林果業,真正把經濟林果業做大做強,在經濟林果業上實現更大收入。筆者以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在經濟林果業樹木的種植區域、范圍和地塊的選擇與落實上,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深入調查研究,全面準確了解當地的自然條件,以是否適宜樹種的生長為標準,根據各種苗木的生長特性和喜好,科學規劃,避免簡單追求種植面積的最大化和連片化,而是充分考慮樹木種植后的成活率和長勢,以保證資源的科學合理配置。科學制定出切實可行,具備指導性和操作性的林果業發展規劃與計劃,為全鄉經濟林果業的發展壯大提供科學指南,為經濟林果業的發展壯大打下堅實基礎。

(二)加強指導,強化服務。林業等相關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強化服務思想和觀念,創新服務方式,深入指導農民進行栽培和管理,加大培訓力度,通過舉辦培訓班、專題講座、收集技術資料、現場操作指導等形式,對鄉村干部和廣大林農進行技術培訓,使廣大農民真正掌握科學栽培技術,力爭達到村村有骨干,戶戶懂技術,做到科學種植與科學管理,提高林農素質和經營水平,提高林果品質。實現對經濟林果的科學管理,從而向管理要產量,向管理要效益。

(三)提供服務,加快發展。政府應充分發揮產業辦作用,加強整個林果業的市場信息收集和掌握,對市場進行研究和分析,通過一定渠道為林農提供市場供求信息,產業發展前景,為林農銷售產品提供科學預測,為林農提供信息服務,保護林農利益,切實穩定林農收入。通過建立干果基地,幫助林農盡快掌握科學栽培管護技術,促進林果業的規范化種植、規范化發展和科學化管理。

(四)當地育苗,保證適應。總結以往外調苗木種植失敗的教訓,應提倡和鼓勵組織當地育苗,建立育苗基地,采用當地最優質的品種進行育苗,通過科學管理,培育優質苗木,以完全保證苗木的適宜性,提高栽植成活率,確保苗木茁壯成長,做到適地適樹。

(五)充分利用資源,發展壯大產業。該鄉種植經濟林果的歷史悠久,農民也摸索和積累起一些適用栽培管理技術,政府應充分利用這些土資源,聘請這些土專家,深入實地開展技術培訓和操作,擴大科技影響和普及實用技術。并充分利用其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和其他優勢條件,進一步培育和發展壯大經濟林果業。

在經濟林果業的發展壯大上,只要政府部門做到認真思考,林業部門切實發揮服務功能,深入宣傳發動群眾,提高林農對發展林果業的認識,充分利用好各種優勢條件,促進其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就一定能讓其成為山區農民群眾的搖錢樹,成為農村一項穩定而且可靠的收入來源,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真正改善農民生活,為建設煥然一新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