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設經驗交流
時間:2022-10-05 11:05:00
導語:文化建設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今年中央提出的全新的科學發展觀,使我們看到了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的美好前景。文化是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沒有先進文化作為支撐,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必然要受到影響,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文化建設同樣也必須堅持科學的發展觀。筆者認為,堅持文化建設的科學發展觀,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以人為本,發揮文化對于人的建設的積極作用。文化發展是人的發展的基本前提。只有發展和繁榮文化事業,才能體現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才能保障他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才會提高人的全面素質。以人為本體現在文化建設的思想上,就是要更加自覺地關注入的發展和人的完善,弘揚具有時代特色的人文精神。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入的全面發展,也凸顯出黨領導下的文化事業最本質的特征。以人為本體現在文化建設的行動上,就是要始終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三貼近”,努力體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亂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把繁榮文藝當作文化工作的第一要務以豐富優質的文化產品,以人性化和現代化的文化服務,以健原文明的文化活動,去承擔滿足人、提高人、完善人的艱巨任務,真正做到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以人為本體現在文化建設的過程,就是要更加自覺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蘊藏在文化工作者和廣大人民群眾中的文化創新能力。要實施“以人興文”戰略,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資本是第一資本”觀念,加強文化隊伍建設,為文化發展提供組織保證、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人民群眾不僅是文化享有者,也是文化建設者,不僅是文化的服務對象也是文化的創造主體。要讓文化建設進一步走向大眾,走向杜會,走向大環境,吸引更多的人民群眾參與文化活動和文化建設,尊重他們的首創精神,使他們在參與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充分地享有文化、積極地創造文化。
二、以文化體制改革為動力推進文化事業和產業共同發展。在當前國內國際形勢下,文化走向市場是一種趨勢,也是一種必然,沒有文化的市場化,就沒有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必須走好以文養文的新路子。要有組織、有步驟地推進文化事業改革,做好細化、資產評估、人員處置、股權設置等具體工作,并積極爭取社會力量參與和吸引民間資本進入。通過改革,要形成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輪驅動濟頭并進的局面。要重點推動優勢行業促進文化中介組織的發展,探索新的文化產業發展道路。在文化體制改革工作上,要做到以下則點:一是努力樹立創新觀念,充分認識文化除具有“事業”意義外還具有“產業”性質,文化不只是會花錢,還可以賺錢。二是實現管理的創新,改變“只管腳下不管天下”的做法把目光投向對社會文化事務的管理,通過制定文化市場的準人政策、公平競爭政策和運行監督機制,促進國有文化經營單位的管理從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轉變,把絕大多數非公益性的文化單位通過租賃、股份制改造等形式,變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的市場主體。在對公益文化設施在加大建設力度的同時,積極探索吸引社會對公益文化支持的渠道,推動文企聯姻,互利互惠。三是實現工作由“抓重點”到“重點抓”的轉變,全力以赴狠抓落實以重點項目帶動全面工作的開展。四是積極推進高新技術成果與文化的結合采用現代傳媒、信息技術和其他先進技術。提高文化產品的技術含量,提高文化產品生產和文化服務手段的科技含量。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堅持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三、以“三貼近”為目標加強基層文化建設,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在基層農村。不少地方可供農民消費的文化資源總量偏少質量不高,設施缺乏需要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不斷滿足農民對健康文化生活的渴求。要繼續探索基層文化工作新途徑,鞏固和發展基層文化網絡充分發揮政府公共財政引導作用的同時,多渠道籌措資金持續加大對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建立完善基層文化工作的激勵機制,從群眾的現實需要和長遠需要出發,切實加強基本陣地建設、基本隊伍建設、基本活動內容建設和基本活動方式建設。要研究村落文化建設規劃和社區文化建設規劃,抓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加快推進數字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信息化建設。努力搭建多個文化信息交流平臺。要始終按照“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總要求,大力加強縣、鎮(鄉)、村三級文化網絡建設,加強農村文化站、文化場館,圖書室、文化活動室等基層文體設施建設,讓人民群眾時時刻刻感受到文化生活的存在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文化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