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校園文化交流

時間:2022-10-05 02:13:00

導語:高職校園文化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校園文化交流

德育工作是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它與校園文化建設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良好的高職校園文化,有利于積極向上的職業院校精神和職業文化氛圍的形成,對德育工作的開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對學校而言,教學生學會做人是德育工作的目標所在,德育因做人的需要而發生,也因做人的要求而發展,德育工作滲透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對學生成長而言,將德育工作寓教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之中,就能更有效地教育人、引導人。當前,我國的高職院校由于辦學歷史不長,許多工作尚處于摸索階段,尤其是高職校園文化建設需要進一步準確定位,找到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使高職校園文化的建設成為以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要內容的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

一、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特點及其德育功能

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不僅應具有高等教育校園文化的內涵和共性,還必須強調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是培養面向基層、面向生產、服務和管理第一線職業崗位的實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它的立足點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行業、企業、社會區域為依托。因此,高職院校辦學理念和理想追求,應盡可能突出“職業”的特點,融進更多的職業特征,諸如: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理想、職業人文素質等。發揮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德育功能必須結合學生的思想特點,不僅要針對每個學生的個體特點,還要重視學生的集體心理特征,要運用集體合力,增強集體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要協調人際關系,建立心理共容的班集體;要運用心理連動原理,擴大德育工作的影響力。其德育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教育的導向功能。校園文化能借助精神紐帶和心理勢場,吸引、團結校內所有成員,通過激發每個人對學校的真摯感情而把校園和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培養他們的群體意識和團隊精神,在校園內建立起高度和諧、信任、理解、互尊的群體氛圍。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與活動,使校園文化成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受廣大青年學生歡迎的新載體,并從而引導他們在成長與成才的道路上實現目標遠大、方向正確的目的。這種教育的導向功能主要表現為它們的潛移默化、耳濡目染、暗示滲透。

2、行為的約束功能。校園文化的約束通過兩種方式來實現,一是顯性的制度文化的直接約束,即學校各級各類組織的管理和各項規章制度的規范;二是隱性的校園文化氛圍的間接約束,即通過校園風氣和輿論而形成的潛在行為規則,是學校實現科學管理的前提。通過創造一致的精神氣候和融洽的文化氛圍,以消除從心理和情緒上的自我干擾和相互摩擦,減少內耗,協調人際關系,使個體的潛能得到進一步的開掘和發揮。

3、實踐的促進功能。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不僅體現在師生共同創造的物質和精神產品上,更體現在師生參與創造校園文化的交往活動之中,具有廣泛的傳播性和極強的影響力。校園文化活動能將學生課堂內的學習與課外學習結合起來,相互作用、相互滲透,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和鍛煉,學生在參與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中,創新能力、組織能力、宣傳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各種實際工作能力得到鍛煉提高,為今后走向社會勝任工作奠定基礎。

4、情感的陶冶功能。整潔優美的校容校貌、現代先進的設施裝備、井井有條的校園秩序、品高業精的師表形象、求實進取的敬業精神、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和諧融洽的人際交往、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等,無時不在感染著學生,使之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激勵他們更加熱愛學校、熱愛生活。這些熏陶雖然是隱性的,潛移默化的,但它也是深刻的沁人心脾的教育,其思想教育功能是其他方面難以替代的。

二、高職校園文化的內涵及其德育功能的發揮

德育的核心任務是要賦予每一個社會成員以科學的價值觀、道德原則和行為規范,以引導個體成為一個獨立的、對社會有益的人。高職校園文化是高職院校對社會文化反復選擇、提煉后,加以吸收和統合,并融會了科學人文精神和個性特色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結構,是高職院校本質的集中表現形式,是高職院校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是高職院校辦學理念、辦學目標、辦學傳統以及校風校貌的綜合體現。

高職特色的校園文化,在不同形態的德育因素之中,蘊涵著德育目標的內容,其物質形態具有直觀形象性、隨意性、多元性和持久性等文化特點,具有優化高職校園教育環境、調節師生心態、陶冶情感并達到寓教于景的作用;其非物質形態是指人們的文化感受,是文化的真正靈魂。一所學校,其群體的組織結構、典章制度都體現、折射出其思想意識層面的內涵和理念。群體的文化素養、專業技術水平、群體的價值觀、群體成員對群體的認同感、歸屬感、義務感、責任感等等,都是校園文化無形的存在形式,這些無形的客觀存在綜合地形成校園意識形態的整體,表現為士氣、風氣、氛圍、傳統等等,它影響同化著群體中的每個個體,這是文化真正的力量所在。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與學校德育目標是一致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校園文化建設就是德育目標逐步落實的漸進過程。其德育功能的發揮應當注意:

1、校園文化建設要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特色,即既要重視高等學校作為功能獨特的文化機構應具有的文化品味、獨立品格和價值追求,更應注重適應社會、融入社會、追求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有機交融,學術氣氛與實踐氛圍相輔相成的職業教育文化,為培養合格的職業人才創造優良環境。

2、校園文化應側重價值觀的引導。在社會變革時期,整個社會環境的變化,必然引起公眾的價值觀念和心理狀態的改變。高校德育對象也是如此,高職學生的思想比較復雜,其心理特征是動態多變的,高職校園文化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為學生撥除霧障,促進他們健康成才。校園文化不僅要滿足學生對科技、文化、娛樂、藝術等方面的需求,還要融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內容,滲透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意識。

3、校園文化要滿足求知欲望。滿足自己的求知欲是高職學生參加校園文化活動的主要目的,由于課堂教學并不能滿足學生的多方面需求,所以校園文化就成了學生與社會溝通的重要渠道,成為學生探求書本以外知識的輔助課堂,使高職學生能通過校園文化來進一步滿足自己的求知欲。

4、校園文化必須滿足愉悅要求。校園文化建設要在活躍學生業余文化生活的基礎上向廣度擴展,在校園環境建設、人際關系協調等方面滿足學生的愉悅要求。就校園環境而論,硬件建設既要實用,又要蘊涵濃郁的文化氣息。校園的綠化與學校的整體建筑相協調,要突破單純的實用主義觀點,賦予物質設施以文化內涵。校園文化在寓教于樂、滿足學生愉悅要求的同時,還要使文化活動上檔次,升品位,要以提高職業能力、增長專業知識、陶冶學生情操為主要建設目標。

5、校園文化建設離不開優良的風氣和嚴格的管理。首先要培養嚴謹的學風,要使所有學生經過教育訓練感受到嚴謹、認真的學習和技能訓練是提高其就業競爭力的基礎,增強其學習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同時,對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要有明確、科學的要求,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保證教學質量、具有可操作性的督教、督學模式。在這一模式中,學校領導、教師、管理者、學生都有各自的規范化要求,從而逐步培養整體良好的教風、學風。其次要用嚴格的組織紀律,培養學生嚴謹的生活和行為作風。組織紀律貫穿于學校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各項組織紀律要求都是完整的、科學的、明確的,而且有可行的督導措施,以保證各項紀律要求的落實。

總之,良好的校園文化能真實合理地體現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是在充滿生機的環境下完善個體的發展,使人們在生活學習中,能感受到寬松、和諧、生動和富有情趣的氛圍,又能感受到嚴謹而合乎人情的校園風氣,以使校園形成全方位的良好教育情境,用這種情境引導學生提高認識水平,進行文明行為的教育和訓練,以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以及內心世界,使其形成牢固的道德觀念、崇高的思想品質和積極向上的人格精神,從而使校園文化建設成為發揮高職院校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