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職業道德教育交流
時間:2022-10-05 02:15:00
導語:高職職業道德教育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業道德是所有從業人員在履行本職工作中所要遵循的與本行業相一致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職業道德不僅是社會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道德在職業活動中的具體表現,還是一種更為具體化、職業化和個性化的社會道德,是一個國家、民族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的標志。
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社會培養千千萬萬合格勞動者的歷史使命,而作為合格的勞動者,首要的因素是必須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修養,所以,高職院校除了要努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外,還必須加強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
一、加強當代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根本任務決定的
“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與小學、初中、高中基礎知識教育不同,高職教育旨在對大學生進行扎實的專業知識、較高的基本職業技能、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較強的適應能力和高尚的職業道德精神的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高職教育的這一專業化特點,決定了對高職學生的教育實質上是一種職業教育,因為大多數學生以后所從事的都是與自己專業對口的職業,在專業方面學有所長,在就業中有相對優勢。這種職業教育要求高職院校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大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教育和培養,而且更要重視對大學生將來所要從事這一行業的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職業知識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有機統一于大學生職業教育中。職業知識教育是職業道德教育的載體,職業道德教育是職業知識教育的靈魂和生命線。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有利于使高職學生正確認識所學專業的社會價值,明確自己將來所要擔任的社會角色,深刻感受自己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和使命,能夠促使他們更好地投入專業知識學習,以自己所學實現自我價值,報效祖國和人民,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二、加強當代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是推進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德育一定要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規律是大學德育最重要最基本的規律。一方面社會發展需要決定和制約著大學德育的內容、性質和發展水平;另一方面,大學德育應主動適應和服務于社會發展需要。職業化是社會生產勞動的普遍形式和社會個體生活的根本,人們正是通過分門別類的職業勞動和專業化分工來提高勞動效率,創造和實現高的社會經濟效益,以滿足社會和自身發展需要職業勞動的有效性不僅取決于政府政策的正確性和勞動者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素質,還取決于勞動者是否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水平,能否正確處理好從業者個人利益與行業集體利益以及與服務對象利益、公眾利益和國家利益之間的關系。隨著現代社會分工的不斷發展和專業化程度的不斷增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整個社會對從業人員的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的要求越來越高,只有每個從業人員都本著對社會對人民高度負責和對本職工作的忠誠奉獻精神,忠于職守,愛崗敬業,我們的社會才會秩序井然,各行業才會欣欣向榮、蓬勃發展。高職院校的學生是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后備建設者和生力軍,是國家的棟梁。只有加強高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才能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團結合作精神和敬業精神,才能引導他們把自己的學識和才智服務于社會,奉獻于人民,幫助他們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滿足社會發展需要。
三、加強當代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是實現大學生自我發展的必然要求
德育不僅要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而且還必須適應高職學生自我發展需要,社會發展需要和人的自我發展需要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的。當代大學生成長于改革開放的新環境下,他們思維活躍,自我意識普遍增強,注重個人奮斗,有強烈的實現自我價值和自我發展的需要。他們有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對職業生涯的初步設計,他們希望憑借個人奮斗和努力向社會證明自我,實現自身價值。但是在這種美好憧憬和愿望的背后,又隱藏著他們對將來所從事職業的一些困惑和迷惘。一部分學生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專業,尤其是所學專業的存在價值和社會作用,他們對自己在職業生活中的地位、權利、義務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不知道如何正確處理個體利益與行業利益和與服務對象利益以及個體與同行之間利益的關系問題。而且面對社會上一些貪污賄賂現象、欺瞞欺詐行為,他們表現出了一種關注與冷漠并存的心態。因此,針對當代大學生的這種希望與困惑并存,進取與彷徨同在,認識與失落交錯的職業認知現狀,我們德育工作者應適時加以引導,加強大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通過系統的行業知識教育,使大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概況及其在國民經濟中地位與作用、發展歷史與前景、性質和特點等有一個正確的了解,自覺認識所學專業的社會價值,明確自己在職業生活中的地位、權利和義務,樹立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基本的職業道德規范的教育,為他們從業后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提供理論知識、情感前提,引導他們正確處理個人與行業、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樹立正確的就業意識和擇業取向。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熱愛本職工作,盡職盡責地履行職業義務的實用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