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和諧基礎思考
時間:2022-10-22 03:22:00
導語:社會主義和諧基礎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中,概括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而人與自然和諧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加速發展時期,正以歷史上最脆弱的生態環境,承載著最龐大的人口,進行著最空前的經濟建設,以最快的速度消耗著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資源,面臨著最突出的人與自然的矛盾。因而,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走符合國情、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認識深化的結論
人類與自然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人類的生存發展依賴于自然,同時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所從事的一切活動又影響改變著自然,而自然反過來又通過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生態退化、資源耗竭對人類產生負面影響,制約人類的發展。
人與自然關系反映的是人類文明與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隨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與自然關系經歷了從原始的和諧狀態,到農業社會局部的、階段性的不和諧,再到工業社會的嚴重失衡。今天,人類社會表面上的繁榮進步背后,人與自然的矛盾正在日益積累:經濟高速發展,人口急劇增加,消費迅猛增長,而自然資源正在迅速減少甚至枯竭,人類生產生活排放的廢棄污染物質已經大大地超過了環境容量。全球性的氣候變暖,一些地區洪水、干旱的肆虐,沙塵暴頻頻發威……這一切都昭示著以往作為被征服對象的大自然開始向人類宣戰。人與自然的關系正處在一個關鍵性的轉折點:或是走向新的更高的和諧狀態,或是矛盾迅速激化,大自然的報復可能使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不再適合人居。
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隨著科技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不斷深化。古代社會原始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智者產生了“天人合一”的認識,而蕓蕓眾生面對自然力的不可抗拒產生了對自然的神秘和崇拜。近代工業社會生產力和科技的進步,使征服支配自然的認識在很長的時間里占了主導地位。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日趨嚴重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迫使人們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大量的相關研究深刻地揭示了工業繁榮背后的人與自然的沖突、有限環境與無限增長的矛盾,由此誕生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自1992年里約環發大會以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綱領性文件和國際公約的問世,標志著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成為全世界的共識。
1994年,《中國21世紀議程》問世。2002年黨的十六大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目標之一。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前不久,同志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的講話中,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涵。這是我們黨對人類文明成果兼收并蓄,對自然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不斷深化而得出的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結論。
人與自然發展不和諧:構建和諧社會的嚴重障礙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我們常說我們以7%的土地、8%的淡水養活22%的人口,這些數字本身就凸顯了我國的生存壓力。由于地理和氣候的原因,我國的生態系統比較脆弱,一半以上的國土面積不適宜人類生活和生產。我國自然資源雖然比較豐富,但人均資源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維系人基本生存的淡水、耕地、草地、森林資源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1/3、1/2和百分之十幾,支撐經濟增長的石油、天然氣、煤炭、鐵礦石、銅和鋁等重要礦產資源,人均儲量也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79%、42%、18%和7.3%。
在世界發展的進程中,我國又處于追趕發達國家的地位,總體科學技術水平還比較落后,長期沿用傳統發展模式以拼資源換增長,不僅造成了資源迅速衰減、退化、枯竭,還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水資源短缺和水體污染嚴重,耕地質量不斷退化,草地過牧,森林超采,海洋漁業過度捕撈,自然災害頻繁加劇。生態系統呈現出由結構性破壞向功能性紊亂演變的發展態勢。我國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愈來愈面臨資源瓶頸和環境容量的嚴重制約。建國50多年來,我國的GDP增長了10多倍,而礦產資源消耗增長了40多倍。如今我們已經沒有足夠的資源來支撐高消耗的生產方式。與此同時,生態環境惡化也嚴重影響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據中科院專家測算,2003年我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占GDP的15%,人民群眾健康也深受生態環境惡化之害。不少專家已經指出,當前中國經濟存在的最大問題并不是電力、鋼鐵供求緊張,投資增長過快等等,而是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之間的“新結構危機”。在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人與自然的矛盾從未像今天這樣嚴重,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已經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嚴重障礙。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六大特征,實際上是兩大和諧,即人與人和諧和人與自然和諧。人與自然和諧是和諧社會的載體,沒有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持久的和諧;沒有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們將逐漸失去家園,中華民族將失去生存的空間,其他一切和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將無從談起。由此,高度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重視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與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
全面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核心
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必須走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世界發展的潮流和我國的國情都要求我們以循環經濟模式替代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以3R原則作為社會經濟活動的準則,即資源消耗和廢物排放減量化(Reduce)、廢舊產品回收再利用(Reuse)、資源再循環(Recycle),力圖在不增加甚至減少初始資源消耗、不增加甚至減少污染排放、不破壞甚至恢復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循環經濟有助于從根本上解決長期以來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沖突,使我們走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使我們在文明發展的現階段與自然和諧相處。
發展循環經濟,化解人與自然的矛盾,需要國家、企業和社會聯動,但國家意志至關重要。要通過制度創新(包括法律、體制、政策等)和加大投入,推進在工業經濟結構調整中,淘汰和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傳統產業,發展節能、降耗、減污等高新技術產業;推進在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降低農藥、化肥等農用化學品使用量。以生態鏈為紐帶,統籌規劃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城市與農村,建設資源高效循環利用與環境友好型社會。
全面推進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和治理,是防治自然環境退化,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的重要舉措,也是循環經濟的一個核心內涵。要在充分認識和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開展生態建設,治理水土流失、荒漠化、草地“三化”,同時,強化城鄉污染治理,特別是重點流域、區域和海域的水污染、農田污染治理。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既要解決制度、技術層面的問題,也要解決人自身的素質問題。一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合理的生存態度和需要定位,選擇健康、文明、綠色的生活方式。二要確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觀念,發展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三要培養人們的環境倫理和道德,形成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善待自然、保護自然的社會風尚。在人與自然這一對矛盾的目前發展階段,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提高人的素質,義無反顧地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拋棄不可持續的消費行為,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源生態環境問題,保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中國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的工業化道路,將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