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村級組織建設現狀思考

時間:2022-10-24 05:53:00

導語:地區村級組織建設現狀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區村級組織建設現狀思考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全面加強村級組織建設,夯實黨的執政基礎,是推進基層民主的一件大事,是鞏固農村基層政權的大事。為落實同志提出的對基層干部要“真正重視、真情關懷、真心愛護”的要求和省委書記的重要批示精神,不斷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整體水平,并為下一步農村基層開展黨員先進性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縣委、縣府高度重視村級組織建設工作。在2002年行政村干部誤工報酬專題調研、**年村黨員活動室和村兩委辦公樓建設調查、2005年初村干部養老保險專題調研的基礎上,重點對我縣33個鄉鎮385個村級組織建設的基本情況,當前村級組織建設中存在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等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調研。

一、當前村級組織建設總體情況

**縣現有33個鄉鎮,其中30個為欠發達鄉鎮,占全市欠發達鄉鎮數的15%。行政村規模調整后,全縣行政村總數從549個減為385個。長期以來,**縣村級組織建設的經費來源主要由省市財政撥款、鄉鎮財政支持和村級集體經濟支出等三個渠道。其中,省市財政撥款占絕大部分。

1、村干部誤工報酬補助情況。為進一步解決好村干部報酬補助問題,**縣2003年1月下發了《關于全縣行政村干部報酬補助問題的若干意見》,原則規定實行報酬補助發放的主要對象為各行政村主要干部;報酬補助發放標準按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劃分為4類,其中5萬元以下的每人每年獲報酬補助800元,5萬元至10萬元的每人每年獲報酬補助800至1500元,10萬元至20萬元的每人每年獲報酬補助1500至3000元,20萬元以上的每人每年獲報酬補助3000至12000元;經費來源分全部由市縣撥款、全部由村集體經濟負擔以及市縣撥款和村集體經濟各負擔50%三類。根據該《意見》,**縣絕大部分行政村兩委主要干部每人每年獲報酬補助為800元,每人每年獲報酬補助800元以上的村兩委干部人數較少。可以看出,**縣村兩委主要干部獲報酬補助水平總體較低。對村兩委副職干部的報酬補助問題,該《意見》也作出了“村集體經濟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行政村,也可以給予村兩委其他干部一定的誤工補助”的規定,對于村集體經濟收入低于5萬元以下的村沒有作出規定。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因村集體經濟收入匱乏,全縣共有379個行政村村兩委副職干部沒有獲得報酬補助。

2、村兩委辦公場所建設情況。近年來,我縣通過縣鄉財政撥款、村集體經濟支出、扶貧掛鉤單位幫助、黨員個人捐資等方式,我縣切實加大了村級辦公場所建設力度,基本解決了部分行政村村兩委單獨辦公場所問題。同時,根據“規模并大、資源并優、班子并強”的思路,我縣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了行政村規模調整工作。到**年底,全縣行政村總數減為385個,較好地減輕了村兩委辦公場所建設壓力。根據要求,我縣于**年12月和2005年3月,分別對全縣各村黨員活動室建設情況和村兩委單獨辦公場所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385個行政村中有辦公場所的行政村為189個,其中村集體所有的108個,租借的81個;385個黨支部建有黨員活動室352個,其中村集體所有的232個,租借的120個,沒有黨員活動室的33個。需要指出的是,相當一部分村兩委辦公場所設在村集體所有的祠堂、小學校、老人亭等地,這些建筑或陳舊簡陋、年久失修,或與村其它公益設施合用,地方局促狹小,重建、新建問題迫在眉睫。

3、實行村干部養老保險制度情況。1986年,**縣根據上級的要求,對全縣1000多名村兩委主要干部實行了養老保險制度,村主要干部每人每年繳納養老保險費100-200元。根據這一制度,從1986年起至2000年,我縣部分村兩委主要干部累計繳納養老保險費達到1000多元,但全部沒有超出2000元;大部分村干部在村干部任上退下來后,就沒有再續保。經費主要來源于省市配套資金,而我縣財政比較困難。從1999年起,我縣不再要求村干部要求村兩委干部實行養老保險制度(除我縣樟臺鄉有繼續實行養老保險制度外),原先參保的繳納原則上同意退保。目前,我縣僅將村干部納入每年16.5元的人身傷害意外保險。

二、欠發達地區當前村級組織建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當前,**縣在村干部報酬補助機制和社會保障機制、加強村兩委辦公場所建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效果。但工作進度遠遠落后于其它發達地區,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其中主要的制約因素有:

1、落實資金困難。根據上級有關精神,我縣現有村兩委主要干部792名,高于當地人均收入2674元的僅12人,實際共需支部報酬補助211.8萬元;**年省財政補助52萬元,市財政補助24萬元,縣財政補助4萬元,實際每年缺口資金131.8萬元。村兩委班子成員2850人,全年共計誤工補貼412萬元,鄉鎮財政已補助131.8萬元,共計缺口資金297萬元;在行政村規模調整中,采取“全退全補、半退半補”辦法,對不再繼續任職或新任村兩委副職、委員的原村兩委正職干部進行一次性經濟補貼,每人根據任期年限給予250至1000元不等的報酬補助,此項共需18萬元,縣里已籌集6.5萬元,缺口11.5萬元。三項經費共需641.8萬元,已獲得省市補助76萬元,縣鄉財政配套支出125.5萬元,實際缺口440.3萬元。

2、村級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據統計,在我縣109個行政村規模調整新村中,有189個村兩委還沒有單獨辦公場所。其中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下且沒有單獨辦公場所的行政村個,其中集體經濟收入1萬元以下且沒有單獨辦公場所的行政村個。這些村集體收入來源匱乏,無力興建村兩委辦公樓。同時,為了減少工作阻力,縣里出臺的《關于行政村規模調整工作的實施意見》,對村集體資產做出了“合并村的集體資產由原各村單獨運行”,村集體資金“可以通過充分協商,從集體積累資金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新村集體經濟的啟動資金,剩余部分原則上用于原村的公益事業建設”的規定。新村辦公場所建設還有選址、征地等政策處理方面存在的難題。

3、村干部養老保險制度難以操作。由于我國金融利率整體呈下調趨勢,到2000年穩定在復利2.5‰左右。基于這一利率水平,參保村兩委主要干部每年獲得利息僅幾十元,基本喪失了當初實行村干部養老保險制度的意義,村干部也喪失了繳納養老保險費的積極性。如1名40歲的村干部,每年投保200元,連續投保10年,到60歲以后,他可以拿到每月15元左右,像這種情況,失去投保的現實意義。

4、村集體經濟薄弱。我縣2002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情況:年收入在1萬元以下的有460個行政村,年收入在1萬至5萬的64個行政村,年收入在5萬元至10萬的8個行政村,年收入在10萬至20萬的5個行政村,年收入在20萬以上的5個行政村。從上面數據可以看出,我縣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在1萬元以下的還占總數的83.8%,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上僅占總數的0.9%,村干部誤工報酬、村委會辦公樓建設、村干部養老保險配套。

三、村級組織建設的建議及措施

1、全面啟動行政村規模調整。隨著改革的深化和農村新形勢的發展,部分行政村規模偏小,集體經濟薄弱,領導班子整體素質較低,不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縣為改變目前村干部隊伍職數過多、行政村規模過小的狀況,從2002年開始,實行行政村規模調整,使549個行政村減少到385個,精減村兩委干部職數1600多個。因此,采取行政村規模調整,有利于達到班子并優、實力并強、規模并大、資源并優的效果。

2、省市加大資金傾斜力度。從目前我縣村干部誤工報酬補助的標準,已經遠遠不適應現在發展的要求,而我縣想要達到全縣人均純收入還需要大量的資金,僅僅靠我們縣鄉財政還無法解決,建議省、市有關部門采取措施,在資金支持、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村委會辦公樓維護農村穩定的基礎,建議省里列入省里重點建設項目,予以補助。村干部養老保險金的支付數額較大,是否建議省里加大扶持力度。

3、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要利用黨員先進性教育等契機,進行一次村級集體經濟清理培育集中整治工作,在搞好試點的基礎上,向各鄉鎮下派發展農村經濟工作指導組,與鄉鎮一起開展“逐村摸底、一村一策、簽責任狀、動真格干”的集體經濟收入支出情況清理整治活動。通過集中整治,總結出一套機制,使集體經濟壯大,能保持長效,形成良性循環。同時,要針對全縣存在的空殼村,縣里要認真調研,出臺有關政策,形成一個規劃,建設一塊資金,逐年消滅空殼村。

4、構建科學的管理制度。農村工作離開了村級組織就不能正常開展,而村干部長期得不到報酬也不會白干活。要建立科學的村級組織管理制度,將村干部的報酬所需資金列入地方政府財政預算,適當提高標準,實行中央和省級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分配到縣、控制到鄉、落實到行政村,設立“村級組織經費專戶”,直接用于支付村干部和村民組長的工資性報酬、村級組織辦公經費和“五保戶”供養,并且保證按月支付、兌現。建立“政府財政補貼、鄉鎮集體經濟補助、個人繳費”的村干部社會養老保險機制,對離退職村干部應采取“區別對象,劃分標準,分步實施,有先有后”的解決方案,逐步落實他們生活待遇的問題,切實解決村干部的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