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發生趨勢思考
時間:2022-10-31 04:24:00
導語:自然災害發生趨勢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根據前期大氣環流、海洋狀況和我市天氣氣候變化、地質環境、地震活動時空特征、有害生物災害發生規律等因素綜合分析,預計**年全市洪澇、低溫陰雨、有害生物、森林火災、地質、風雹雷暴等自然災害較去年偏重,地震活動水平高于去年,干旱災害與去年相當。
(一)洪澇災害較去年偏重。**年,預計大雨將于4月中下旬前后開始,主汛期(6—8月)降雨量500—600毫米,盛夏期間有2—3次區域性暴雨天氣過程;我市境內長江、嘉陵江、烏江為一般洪水,少數中小河流可能發生超警戒水位或保證水位洪水,洪澇災害較去年偏重。長江、嘉陵江最高水位出現時間在7—8月,最高水位低于去年。烏江最高水位出現時間在6—7月,最高水位高于去年,武隆站可能出現超保證水位洪水;受烏江彭水電站施工影響,應特別關注彭水、武隆縣城防洪度汛安全。東部中小河流最高水位出現時間在7月,其余絕大部分中小河流最高水位出現時間在5—6月。涪江潼南站最高水位將達到保證水位,蒲河石角站、龍河石柱站最高水位將超過警戒水位。
(二)低溫陰雨災害較去年偏重。**年,全市春季氣溫波動大,有寒潮天氣過程;初夏后期雨水偏多,連陰雨天氣明顯;9月中旬后期有4天左右日平均氣溫低于攝氏22度的低溫天氣,東南部偏重。
(三)有害生物災害較去年偏重。**年,由于越冬病蟲存活率高,農作物感病品種比例大,部分病蟲處于周期性暴發階段,全市有害生物災害呈偏重發生趨勢。預計全市主要農作物病蟲發生面積約6300萬畝(次),發生程度為3—4級,其中水稻螟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紋枯病等水稻病蟲發生程度為3—5級,小麥條銹病、馬鈴薯晚疫病發生程度為4—5級;林業有害生物災害發生面積為248萬畝以上,較去年增長15.2%以上,馬尾松毛蟲、蜀柏毒蛾、鞭角華扁葉蜂、竹林害蟲、楊樹食葉害蟲等發生程度呈上升或加重趨勢。
(四)森林火災較去年偏重。**年,由于氣溫較常年偏高,林區可燃物多,社情林情復雜,基層撲火力量薄弱,全市森林火災呈偏重發生趨勢。預計全市森林火災發生次數在200次左右,其中一般以上森林火災在30次左右,森林火災受害率在0.08‰左右;森林火災高發期將出現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和7月下旬至9月初;森林火災多發地區包括萬州、涪陵、江津、璧山、豐都、武隆、南川、巫山、巫溪、酉陽、秀山等區縣(自治縣、市)。
(五)地質災害較去年偏重。**年,受三峽庫區蓄水、人類工程建設和采礦活動增加的影響,全市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及危害可能增大,發生時間相對集中于主汛期,并和降雨保持明顯的同步性或滯后性,發生地點主要在三峽**庫區、廠礦區、交通干線和沿江城鎮。
(六)風雹雷暴災害較去年偏重。**年,全市天氣轉換頻繁,強對流天氣過程較多,風雹雷暴災害較去年偏重。
(七)地震活動水平高于去年。**年,全市地震活動水平高于去年,存在水庫蓄水誘發地震的可能,局部地區可能發生5級左右地震,重點危險區仍為榮昌地區。
(八)干旱災害與去年相當。**年,全市旱象為中等;春季雨水偏少,西部和東北部局部地區有春旱;7月中旬中后期開始有20天左右伏旱天氣,長江沿岸局部地區可達25天左右,極端最高氣溫為攝氏39度左右,個別地區可達攝氏40度以上。
二、防災救災工作措施
(一)牢固樹立“防大災、抗大災、救大災”的思想,扎實做好防災救災各項準備
1.做好防災救災思想準備。我市是全國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從今年自然災害發生趨勢預測看,全市自然災害仍將偏多偏重。且這些年全市自然災害呈現出風雹災害早發、地質災害突發、干旱災害頻發、洪澇災害晚發、有害生物災害暴發等新特點。因此,各地、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牢固樹立“防大災、抗大災、救大災”、“防災保安全,抗災奪豐收”的思想,對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要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決不可掉以輕心、麻痹大意。要針對防災救災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加大防災救災宣傳教育力度,創新防災救災宣傳教育方式,增強全民防災救災意識,筑牢防災救災的思想防線。
2.做好防災抗災工程準備。切實加強以地質災害防治、防洪抗旱、造林綠化、森林防火、消雹增雨防雷為主的防災抗災工程建設,不斷增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要按照全面規劃與重點防治相結合、工程治理與避讓搬遷相結合的原則,分輕重緩急抓好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建設。要抓緊完成水毀工程修復和防汛應急工程建設,特別是要突出抓好去年市計劃安排的106處水毀工程修復、196座病險水庫整治和70處應急供水工程建設,抓好庫、塘、堰、渠、河綜合配套水利系統建設和機電提灌設施的維修改造。要加強森林防火阻隔工程、林業有害生物預防工程建設,減少森林火災和林業有害生物災害。要抓好消雹增雨工程建設,做好建筑物、油庫等重要設施避雷、消雷設備的安裝、檢測工作。
3.做好防災救災技術準備。要根據不同自然災害種類建立防治自然災害專家庫,加快減災科技成果轉化,加強應急指揮通信技術、輔助決策技術、特種救援技術的研發,開展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及輔助決策支持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工作,廣泛應用信息、通訊、空間技術等高科技手段,提高預測預報水平,推進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分析、應急處置、災害評估等方面的現代化。在農業生產領域,要廣泛運用耕作制度改革、優化作物品種和布局、適時早播早栽、節水栽培、機耕機收、檢驗檢疫、病蟲草鼠綜合防治等避災增產技術措施,提高農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和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加強各類建設工程和規劃用地的自然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及早落實防范措施。
4.做好防災救災隊伍準備。要按照“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和“決策科學、行動迅速、裝備精良、能打硬仗”的要求,加強防災救災專業隊伍和非專業隊伍的應急培訓和實戰演練,切實提高防災救災隊伍的快速反應和協同作戰能力。要充分發揮駐渝部隊、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民兵預備役人員在應急搶險工作中的主力軍和突擊隊作用。要建立和完善防災救災的社會動員機制,及時有效地組織受災群眾自救和當地群眾互救,形成以管理部門、專業隊伍為主體,志愿者隊伍和社會公益組織為補充,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和農村村民委員會為基礎的防災救災隊伍體系。
5.做好防災救災物資準備。對今年預測可能遭受自然災害的重點地區,要及早備足備好防災救災物資。重點防洪城鎮、重點防洪工程、干旱災害多發地區要多儲備一些防汛抗旱物資。風雹災害多發地區要多儲備一些火箭彈、人雨彈。森林火災多發地區要加強撲火物資儲備,保證撲火機具設施完好。常年多災地區還應儲備一定數量的種子、化肥、農藥等農用物資。進一步完善救災物資儲備網絡,適當增加救災物資儲備品種,擴大救災物資儲備規模,確保在災害發生后24小時內將救災物資運抵災區。建立健全防災救災物資儲存、調撥和緊急配送系統,積極培育和發展經濟動員能力。加強防災救災儲備物資管理,防止儲備物資被盜用、挪用、流散和失效,一旦出現上述情況,要及時予以補充和更新,確保有貨源、調得動、用得上。
(二)加強預測預報預警工作,建立健全應急機制,增強救援能力
1.抓好會商預報。各地、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繼續堅持防災救災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扎實開展災情會商工作,全面準確掌握不同時期的雨情、水情、雹情、旱情、震情、疫情、蟲情、森林火情、地質災害險情等;大力開展可視化等多種形式的預報,不斷探索綜合預報方法,切實提高對自然變異的預報水平,做到謀略在先,防患于未然,牢牢把握防災救災工作的主動權。
2.加強監測預警。充分發揮氣象監測預警、水情自動收發、防洪預警自動測報、旱情信息采集、森林防火監測預警、有害生物監測、地震監測、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等系統的作用。不斷加強自然災害監測臺站、網點建設,實行專業監測和群眾監測相結合,加大對重點時期、重點地區、重點工程災害隱患的監測巡查密度,擴大監測覆蓋范圍,努力提高監測的準確度。制訂預警規程,完善預警方式,切實做好老、幼、病、殘、孕等特殊人群和學校等特殊場所以及警報盲區的災害預警工作。
3.完善應急機制。按照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要求,加強防災救災應急機制建設。建立集中統一、堅強有力,以事發地政府為主,有關部門和相關地區協調配合,吸收專家參與,吸納社會各界智慧的應急管理體制。按照**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自然災害應急分預案、專項預案、保障預案的要求,積極做好常態下的各項保障和聯動工作,確保非常態下能夠臨危不亂、決策科學、行動迅速,遂行完成消滅災害源、切斷災害鏈、及時轉移受自然災害威脅的群眾和財產等急難險重任務。
4.做好救助工作。自然災害發生后,要及時組織對受災群眾的慰問,緊急調度安排救災物資,抓好因災傷病人員的救治和災區衛生防疫,做好受災學校復課和幫扶工作,確保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住處、有干凈水喝、有醫療保障、學生有書讀。落實稅費減免和生產性救災補助政策,組織動員受災群眾及時搶種改種、補種增種、扶苗洗苗,恢復發展種植業、畜牧業和水產業,引導災區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努力彌補災害損失;采取有效措施,抓緊工礦、商貿企業生產恢復。搶修水、電、氣、訊、路、廣播電視等因災毀壞的基礎設施,保證水電氣供應、通訊與道路暢通、廣播電視節目正常傳輸。
(三)落實責任,打好防災救災工作總體仗
各地、各有關部門和單位領導要全面熟悉本地、本部門和本單位防災救災工作的基本情況,研究制訂防災救災工作計劃,準確掌握防災救災各個階段的工作重點,深入一線排查隱患,督促檢查防災救災設施、物資、隊伍等準備落實情況,靠前指揮防災救災工作。要全面落實防災救災行政首長負責制,建立健全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責任網絡體系,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對因工作不到位、組織不力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要嚴肅追究有關領導和直接責任人的責任。各區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和有關單位要嚴格按照《**市自然災害處置辦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56號)和有關預案的要求,認真履行職責,顧全大局,服從指揮,協作配合,打好防災救災工作總體仗。
- 上一篇:煤礦瓦斯集中整治緊急通知
- 下一篇:征收管理情況自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