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工業化經驗交流
時間:2022-11-19 01:10:00
導語:農業工業化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是“三農”的首要問題,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今年以來,全國各地都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20**]1號文件精神,立足當地實際,發揮自身優勢,掀起發展現代農業的熱潮。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的部分,強調在新的歷史時期,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在新的形勢下,如何探索我市農業快速發展的捷徑?如何破解我市農業長期得不到強勢發展的難題?如何使農民增加收入,生活寬裕?如何使千千萬萬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洗腳上田,走進城鎮,融入城市?這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我市在年初召開的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動員會上,賴德榮書記提出了凝結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智慧結晶的“六靠”工作思路,為我們探索農業發展的根本途徑指明了方向?!傲俊彼悸返暮诵膽鹇栽谟谕七M工業化,而工業化的過程也包括了農業工業化。因此,工業化要貫穿于農業發展的全過程,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工業化。
一、準確把握我市當前農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農業在廣西經濟格局中,經歷了“輝煌—停滯—爬坡”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呈現了不同的階段性特征。
1978-1992年是我市農業發展的輝煌時期。這個時期,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了廣大農村,以土地承包責任制為核心的農業體制改革,解放了農村勞動生產力,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以傳統方式為主要特征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等到了快速發展。1992年我市三產的比重為:45.5:27.5:27.0。農業是我市最主要的經濟支柱,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高速增長,財政連年上新臺階,農民收入增長快速,涌現出許許多多的萬元戶,貴港和玉林成為了廣西經濟最發達地區的代名詞。但是人多地少、農業分散經營、集約化程度不高、市場信息封閉等弊端開始出現。
1993-2001年我市農業發展的相對停滯期。盡管農業還在繼續發展,但耕地開發已基本達到極限,農業結構調整提上了重要日程。為此我市提出了“糧、果、魚、牧、林全面發展”的戰略,啟動了“再造一個山上貴港”工程,僅三區當時就利用荒山種了龍眼100多萬畝,并初步形成了以橋圩鎮羽絨集散交易、八塘鎮蘑菇生產、石卡鎮甘蔗、覃塘鎮蓮藕和茶葉、丹竹鎮煙葉、金田鎮淮山等主要形態的農產品基地,以貴糖集團、甘化公司、桂平糖廠、平南糖廠為主的農業龍頭企業不斷壯大,非糧食農業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但是發展的勢頭不夠強勁,產業與市場仍然缺乏有效的信息對接,市場化服務體系沒有建立,政府行政性計劃和盲目性指導色彩濃厚,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缺乏必要的市場性引導,賣糧難、賣菜難、賣果難現象不斷發生。農民增產不增收,怨聲載道。這個時期,以建材、化工等體系的工業在這一階段得到了較快發展。2001年三產的比重為:38.8:23.2:38.0。這時期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大量轉移,絕大部分青年勞動力涌向廣東,一部分有原始積累的農民開始進城務工、經商或定居,農民工資性收入首次與農業性收入基本持平。
2002年-現在是我市現代農業發展的爬坡期。在這一時期,農業結構調整繼續深化推進,農業經濟繼續發展,新增了一批農業龍頭企業,新建了一批規模較大的農產品基地;農民外出務工的收入超過農業生產性收入。根據最近的調查統計,截止20**年6月底,全市有農業產業企業89家,其中市級以上的23家;農業產業基地112萬畝,其中規?;ㄟB片1000畝以上)基地23個;農業園區10個,其中自治區級現代化園區的1個,;畜牧、水產、禽類養殖基地6個。農業工業化企業帶動和輻射農戶61萬多戶,農民從農業產業化中獲得收益達5.16億元以上。20**年三產業的比重為:27.2:36.1:36.7。但整體來說,這階段我市的農業產業化仍處于爬坡階段,農業工業化程度低、科技水平低、信息化程度低等狀況還沒有得到徹底改變,農業工業還沒有形成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同時,農業服務行業開始全面市場化,種子、化肥等農資價格逐步上升,農業發展成本加大。
二、當前我市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隨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對外開放領域的不斷擴大,工業經濟在城市特別是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得到了充分發展。農業作為弱質產業,其發展速度和水平遠遠低于工業的發展。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率越來越大,到20**年達到了創記錄的3.28:1的水平。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地區差別不是在縮小,而是在不斷擴大。面對工業化、市場化、全球化發展的大背景、大趨勢,我市現代農業發展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如果不打牢基礎,不優化結構,不整合優勢,不形成強勢,不走農業工業化道路,就會被市場邊緣化,不僅影響農民的增收,而且延緩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影響我市全面發展的大局。歸結起來,我市現代農業發展遇到的主要挑戰是:
挑戰之一:面臨發達地區農業產業化強勁發展的挑戰。經過若干年的結構性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呈現了區域性和功能性劃分的布局,全國范圍內農業產業化趨勢波濤洶涌,迅猛發展,涌現了一批規模巨大、帶動力強勁的城鄉一體化產業(即城郊型農產品基地,如上海郊區工廠化蔬菜生產基地)、集約型產業(如山東壽光蔬菜基地、海南熱帶水果蔬菜基地、云南普洱茶基地)、專業化產業(如伊利、蒙牛奶業)、出口型產業基地(如山東大蒜、沿海地區水產品出口)……這些發育充分的農業企業和基地,其產品在市場上占據了越來越多的份額,形成越來越大的優勢,而落后地區(例如我市)的許多農產品由于沒有規模化優勢和高附加值優勢,逐步被市場邊緣化,農業產業化步履更加艱難。
挑戰之二:面臨后發展地區后來者趕超的挑戰。后發展地區指我國中西部地區和廣西西北地區,他們挾土地和資源的優勢,大做山上文章,不斷拓展林產品規?;?、集約化經營,大力進行山川旅游、山區礦產資源等開發,大益資源豐富之利,發展速度后來居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很快超過了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平原地區。更重要的是,由于具有土地和資源優勢,又形成了吸聚外來資金的吸盤效應。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挑戰之三:來自我市農業自我發展而面臨的困難挑戰。農業資源尤其是土地資源非常有限,人均基本上是七分田三分地,人多地少,無法騰出更多的土地搞集約化經營,再加上土地使用權流轉困難,農業分散經營、小打小鬧的局面一直無法改變。另一方面,由于農業基礎設施陳舊落后,現代農業裝備水平不高,部分地方農業還沒有擺脫靠天吃飯、靠牛耕作的低水平困境,農業工業化就更談不上了。土地資源的有限和農業工業化程度的低下,迫使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的勞動力年紀大、素質低,很難承擔推進農業工業化的重任。
挑戰之四:面臨勞動力轉移壓力不斷加大的挑戰。我市480萬人口中,約380萬人在農村,剩余勞動力每年都在增加。同時,由于沿海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大批沒有技能或年紀稍大的農民工開始回流,一部分進入當地城鎮自謀職業,一部分轉入當地企業就業,但相當部分人員無法就業。又由于我市工業還處在爬坡階段,工業發展總量不大,勞動密集型的大企業不多,吸聚和轉移勞動力的能力差。因此,就業的壓力非常巨大。
挑戰之五:面臨加入WTO和與東盟簽定農業自由貿易協定帶來外部壓力的挑戰。我國在加入WTO組織后,于20**年又與東盟十國簽定了農業自由貿易協定。這兩件大事對我國的農業來說,是一面雙刃劍。有利的一面是我國的農產品可以直接進入世界市場,同時可以更廣泛地與外國進行更大范圍、更廣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不利的一面是我們必須經受得住國外政府對農業的補貼政策,以及低廉的農產品價格對我們農業發展的沖擊,特別是大宗農產品進口對相關農業帶來的重大危害。我市與大部分東盟國家同屬于亞熱帶氣候,農產品品種結構多有雷同,農業自由貿易協定的簽定,對我們的沖擊更大。
三、推進農業工業化的若干建議
農業工業化是農業產業化的最終發展形式,是我市工業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六靠”核心戰略的重要內容。農業工業化內涵,是指依托農產品或其他農業生物資源,運用現代工業的生產理念、經營方式、物質形態、管理手段,從根本上提升農業的生產價值或資源利用率,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實現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一體化經營和發展。農業工業化首先要求用現代物質手段改造和裝備農業,建立規?;藴驶?、工廠化的農業產業基地,同時將農產品進行加工并進入市場,形成生產(農產品基地)—加工(工業企業)—市場(加工產品銷售)的產業鏈,實現農業效益的最大化。當前,我市的農業工業化進程,雖然存在資源制約,但我們擁有人才、技術、資金、區位、交通、特色農產品和大量農村勞動力資源等優勢,發展農業工業正當其時。推進農業工業化,必須要運用“六靠”理念,確立“五個五”工作思路,凝聚共識、強化機制、優化模式、打造品牌、抓好對接,實現農業工業化新跨越。
——凝聚五點共識
一是抓農業工業化就是抓全局的共識。加快發展是我市總體戰略目標,是我市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和最根本的任務。加快發展的前提,就是要實現工業化,包括農業工業化。農業作為一個經濟整體,農村作為一個生產和消費的區域,農民作為創造財富的力量,只有將這些要素進行整合和提升,才能使農業和農村經濟得到充分發展,才能達到投入和產出效益比率的最大化。因而可以說,農業工業化是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和必然要求。我市當前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證明,不走農業工業化道路,加快發展的目標就不能實現,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城鄉一體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成為一句空話,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的新貴港的目標離我們將越來越遠。
二是抓農業工業化就是抓根本的共識?!傲俊彼悸返暮诵膽鹇栽谟谕七M工業化。工業化體現的是現代工業在國民經濟中逐步占據主導地位的過程,實現工業化是實現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同樣地,農業要取得跨越式發展,農業工業化是不可逾越的發展壕溝。在我市發展的現階段,工業是連接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紐帶,是推進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的發電機和加速器,是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強大動力和決定因素??梢哉f,沒有工業化的帶動,農業產業化將難以推進,城鎮化將難以為計,服務業將難以興旺,全面小康社會也將難以實現。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農業工業化,這是農業發展的不二法門。
三是抓農業工業化就是要抓項目的共識。工業化的關鍵依托是項目,項目是經濟工作的主抓手,是聚集資金、人才、技術、資源等生產要素的有效載體。無論是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還是建立農業市場流通體系,都要靠項目來支撐。大項目有大發展,小項目有小發展,沒項目難發展。尤其是農業生產基地的建設,本身就是項目建立的過程,是“土地-農民-企業-產品-市場”產業要素整合的過程。爭取中央、自治區對我市農業基礎設施、農業功能區域規劃、農業產業基地、品牌農業發展等項目的政策性財政性支持,是我們必須努力的方向;把經過整合和包裝的農業開發項目和建設項目向外推介,吸引外來投資,也是我們實現項目戰略的一種途徑。
四是抓農業工業化就是抓就業的共識。工業化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出口和主渠道。貴港作為傳統的農業地區,經濟實力弱,弱就弱在農業大而不強,弱就弱在工業是短腿。農業大,不是農業土地遼闊、資源豐富,而是農村人口多,農村勞動力比重大。農業不強,最主要的就是農業產業化不強,核心是農業工業化不強。在我市工業化還處在爬坡階段,以及城鎮化水平不高、城鎮吸納農村勞動力不強的階段,農業工業的不發達,增加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壓力。今后若干年內,我市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還在持續增長,只有加快農業工業化、農業產業化進程,才能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不足的問題。
五是抓農業工業化就是抓城鎮化的共識。工業化是推進城鎮化發展的發動機和加速器,是實現城鎮經濟快速發展的強大動力和決定因素。城鎮化反過來會推動工業化的發展。農業工業化的資源在農村,但農業工業的發展平臺卻在城鎮或交通方便的區域,農業工業發達的地方,必將成為吸引大量人才(勞動力)、資源、資金的聚集地,必將成為第三產業發展充分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業工業化是推進城鎮化,促使農民洗腳上田,走進城鎮、融入城市的最大動力。
——強化五種機制
一是扶大做強機制。即強化建立政府對現有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機制。依托現有的貴糖集團、甘化公司、農機制造公司、青隆機械公司、雄森和乳泉酒業、源安堂藥業、亞計山養殖場等23家市級以上的強優農業龍頭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以企業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為核心,以做強品牌、擴大產品市場占有率為著力點,以資本運營、強強聯合為手段,走內涵式發展和規模擴張的路子,打造一批主業突出、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企業集團。要從政策扶持、原料生產、貸款融資、財政貼息、項目申報、環境治理、勞動用工等方面做好服務,建大平臺,搞大產業,謀大發展。要象貴州的酒、云南的煙、內蒙的乳制品一樣,營造一個企業就能支撐一個區域經濟,一個企業就能建造一個現代新城鎮的經濟格局。
二是培育孵化機制。強化運用行政、經濟、市場等多種手段,形成培育壯大中小農業企業、孵化新興特色龍頭企業的機制。對我市現有的香米、蘑菇、蠶絲、腐竹、茶葉、藥材等特色產業,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要發展壯大,走科技興企之路,促進具有技術特色、產品特色的骨干企業快速成長;沒有形成規模的要孵化培植,要建立良好的農業工業化融資平臺、項目平臺,積極為新興企業解決發展資金、項目問題,盡快形成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優勢中小企業群。要學習外地經驗,象四川成都市政府一樣,建立現代農業發展投資公司,完善融資體制,引進大型農業開發項目,引進大資金,搞活大農業。
三是傾注活力機制。強化農業基地化建設扶持機制,發揮政府的主導性作用。對規?;?、集約化發展的農業生產基地,在農機購置補貼、良種作物補貼、糧食種植補貼、水利設施建設扶持、科技示范扶持、市場信息服務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要啟動農業科技入村到戶工程,以優勢農產品和優勢產區為重點,以推廣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為主要措施,開展送科技、送種子、送服務下鄉的支農主題實踐活動,形成農業創新和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應用能力,帶動農業的發展進步,帶動農民的增產增收,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形成生動活潑、生機蓬勃的農業發展新局面,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傾注新活力。
四是強筋健骨機制。強化對農民的培訓機制,奠定農業工業化發展的人力資源基礎。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也農業工業化不可或缺的主導力量,農民的素質如何,從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業工業化的進程。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在農業生產良種良法技術方面對農民進行必要的培訓,還要在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發展策劃和應對挑戰等方面對農民進行大力的培訓,從內在素質上改造農民、強化農民。要加強農民工專業轉崗培訓,建立培訓、就業、跟蹤服務一體化機制,提高農民工職業技能水平,形成強大的農村勞動力人力資源,為農業工業化創造條件。
五是筑巢引鳳機制。強化農業項目招商引資機制,提高對外合作開放的程度和水平。農業要大發展,既要加快推進農業工業化進程,還要走出去、引進來,通過內強外聯、開放合作,提高農業發展的水平,提升農業的市場競爭力。比如,玉林市通過與臺商共同建立桂臺農業合作經濟區,引進臺灣許多農業開發公司和農業合作項目,使玉林的農業產業化迅速躍上一個嶄新的臺階;我市的永順鴿業通過與深圳公司合作,也由小打小鬧發展到年產60萬對的規模。當前,我市小型農用柴油機在東南亞有很大的市場,完全可以通過對外合作做強做大;港南區的羽絨加工產業可以通過與浙江民營企業聯營,擴大整體加工規模和提高技術水平,等等。
——優化五種模式
一是扁平化模式。這種模式大多是農業生產資源型的“基地+農戶”模式,它的末端是分散的農戶或集約化的種植大戶,由于傳統的種植優勢,其在市場上已形成一定的知名度,產品由傳統的分散型的客商收購。如橋圩的澤瀉和穿心蓮藥材、桂平的淮山等大多屬于這種模式,是一種自發性或處于低水平的基地化模式。
二是錐型化模式。即“公司+基地+農戶”模式。這種模式比第一種模式進一步優化,特點是基地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由一個專門的公司按照與農戶約定的價格收購,然后由公司統一推向市場,盈利與否由公司自己負責。這種模式也叫訂單農業,規模大小決定于農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市場需求量。如桂平的萬德米業、港北的大福穗米業、港南的永順鴿業、以及揚翔豬養殖業、鵝三寶養鵝業等。
三是鏈條模式。即“市場+銷售公司(協會)+加工企業+生產基地+農戶”的模式。這是一種農業工業化的基本模式,相對于前兩種模式,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環節各多、鏈條更長,產生的效益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高。如我市蔗糖的綜合加工利用、桂平坤錦禾食品加工業、源安堂藥業等。
四是園區化模式。就是通過政府設立農業工業園區,引進大批農業加工企業,形成農業資源的整體聚集和加工企業的整體聚集,產生農業工業的規?;?。這種模式是現代農業工業化發展的最好模式,也是與工業化、城鎮化協調發展的模式。由于園區企業大多數是民營企業,企業建立可以是獨資,也可以由農民以土地、資金、資源入股,共同參與園區企業建設,共同分享農業加工和銷售產生的利潤,參與更多的利益分配。更重要的是,隨著園區的建立、企業的增加、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可以吸收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通過創業帶動就業,使許多農民可以洗腳上田,成為產業工人和城市(鎮)居民。目前我市已經啟動的園區有蒙圩龍門農業工業園區、長安工業園區、橋圩羽絨加工園區、根竹園藝園區、平山芒編工業園區等,但規模都比較小,基礎設施還比較落后。
五是物流化模式。通過建設現代化的農產品流通基地和流通體系,輻射帶動農業規?;a、規模化經營。這種模式,需要有完善的市場流通體系和現代化的物流管理機制,市場化程度更高,信息更通暢,影響力更大。如山東壽光市的農產品市場,觸覺伸展到全國的每一個角落,吸引了全國的農產品經銷商;玉林市的中藥材市場在廣西乃至我國西南地區也小有名氣;我市的大西南林產品市場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發展。
——打造五種品牌
一是打造大企業品牌。如年產值超5億元以上的貴糖集團、揚翔飼料,投資達9億元的亞計山揚翔養殖場,產值超億元的甘化公司、三露飼料、萬千飼料、源安堂,還有雄森和乳泉酒業、青隆機械、金源酒精等一批大有發展前景的企業,都要做大做強,做出更大的名氣,打造更響的名聲。
二是打造知名農產品品牌。我市擁有許多的知名農產品品牌,如桂花牌白糖、榴化牌卷筒紙、膚陰潔等知名產品品牌,有荔枝之鄉、羽絨之鄉等農產品源產地品牌。這些知名品牌,要通過包裝、宣傳、策劃、營銷等手段,形成1-2項“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免檢產品”、“中國知名出口品牌”,10多項“廣西名牌”、“廣西著名商標”等,創造更多的品牌效應和品牌價值。
三是打造綠色、特色、珍稀農產品品牌。如大米、酒業、藥材、蘑菇、蠶絲、腐竹、茶葉、黃沙鱉、余甘果、鴿子等。
四是打造生態農業和旅游農業品牌。如龍潭國家森林公園、平天山森林公園、西山宗教文化生態旅游景區、西山農家樂和龍泉、銀泉山莊等。
五是打造農業流通市場品牌。如林產品市場、農資專業市場等,還要拓展芒編等農產品海外市場。
——抓好五個對接
一是抓好企業與農業基地的對接。農產品加工企業要與農產品生產基地做好對接,通過建立合同農業、契約農業、股份農業,把企業與農業緊密連接起來,共同參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過程,共同分享產業產生的效益。
二是抓好產品與市場對接。要通過建設工業園區搭建農產品生產加工與市場的對接平臺,通過建設現代化的農產品信息網絡,特別是農村農業信息網絡,使農業、農民與市場連接起來,把握市場動向,抓住市場商機,減少生產盲目性和被動性。
三是抓好勞動力轉移與城鎮化體系對接。農業工業化進程,必然伴隨著城鎮化的進程,許多農民通過勞動力轉移成為了各行各業的勞務人員。隨著身份改變,他們將面臨著戶口遷移、勞動保障、子女讀書、勞動培訓機會,勞動用工管理、權益維護、享受社區公共服務、再就業機會等一系列問題,這就需要政府認真面對,從構建和諧社會、統籌城鄉發展的高度和角度,建立農民工與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的長效機制,真正推進我市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
四是抓好勞動力轉移與人力資源建立的對接。當前,我們面臨著一方面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增加,勞動力供過于求,而另一方面技術熟練人員又嚴重缺乏的矛盾;面臨著一方面勞動力大量向廣東福建沿海地區轉移,而另一方面本地企業又招不到足夠勞動力的矛盾。因此,要發展農業工業和成為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基地,必須要搞好勞動力轉移與合理引導、規范指導、有序培訓、就地創業和回流創業等的對接,建立本地區強大的人力資源集中營,形成人力資源強市。
五是抓好機遇與舞臺的對接。我市地處廣西中東部,面向粵港澳,背靠大西南,比鄰北部灣經濟區,是南寧、柳州、北海等重要城市的幾何中心,具備建設區域性經濟中心城市的條件。我們要充分發揮這個優勢,搶抓機遇,利用好珠三角地區農產品供應基地、東盟博覽會、桂臺農業合作區、全國各種農產品產銷會等平臺,實施走出去戰略,使我們農產品的生產標準、市場準入標準與國際充分對接,以國際標準建立我們的農業產業化標準體系,提高我們應對國內、國際挑戰的能力,提高我們的綜合競爭力,使我們的農業在國內國際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 上一篇:黃沙鱉產業調研報告
- 下一篇:東部產業轉移調研報告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