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產業轉移調研報告

時間:2022-11-19 01:11:00

導語:東部產業轉移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東部產業轉移調研報告

**的優勢在區位,**的出路在開放,**的發展在合作。當前,我國東部地區正在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一些產業已經出現明顯的轉移趨勢,自治區已經明確把包括**市在內的桂東四市建設成為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我市正面臨著承接產業轉移,加快經濟發展的良好機遇。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發展靠經濟、經濟靠工業、工業靠項目、項目靠招商、招商靠環境、環境靠作風的“六靠”工作思路,全市上下要進一步把思想統一到“六靠”思路上來,立足自身優勢,搞好軟硬環境建設,積極有效地應對和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優劣勢分析

招商靠環境。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首先要認清發展的形勢和現實條件。目前,我市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優勢和劣勢同在,機遇和挑戰并存。

(一)比較優勢

1、區位交通優越。我市處于廣西的東南部,面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水陸交通發達,是廣西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大西南物資出口通道,具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黎湛鐵路復線、南廣快速鐵路,324國道、209國道、南寧至廣州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坐擁國家級內河港口—**港,西江流經市內五個縣(市、區)和大部分鄉鎮,千噸級船舶常年可直通粵港澳,具有明顯水運交通和臨江區位優勢,據了解,水路運輸價格相當便宜,水路每噸公里運價僅為0.05元,比鐵路運價低0.07元,比公路運價低0.25元。

2、投資成本低廉。我市工業用水每立方米價格比東部發達地區低0.5元左右,工業用電價格僅為東部發達地區的1/3,地價僅為東部發達地區的1/4,勞動力成本也低于東部發達地區,每人每月最低工資標準相差250元左右,一個5000人的工廠每年可節約勞動力成本1500萬元。據測算,有些企業在沿海發達城市只能獲取3%的利潤,而到**卻有10%的以上的利潤。

3、自然資源豐富。蓮藕、茶葉、荔枝、龍眼、中藥材、白鴿等名優特農產品享譽區內外;境內水能總蘊藏量達160萬千瓦以上,年發電量超過11億千瓦時;主要礦產資源有全國儲量第一的三水鋁和鐵、錳、金、銅、銻、石灰石、白云石等60多種;土地資源豐富,市江南工業園規劃面積達15平方公里,工業發展條件比較完備,這對于各類資源性的生產企業具有較強吸引力。

4、產業特色明顯。我市逐漸形成各具特色的建材、糖紙、電力、冶金、農副產品加工等“五大產業基地”和制糖、水泥、電力、林紙林板、繭絲綢、飼料、冶金、化工、制藥、農產品加工等“十大骨干產業”,具備了很好的產業發展基礎。各縣市區的產業特色也越來越明顯,如港南區,被中國羽絨協會授予了“中國羽絨之鄉”稱號,羽絨業年產值達20億元,是全國主要羽絨生產基地之一,對外來投資的吸引力越來越強。

5、人文環境優良。**市歷史悠久,為古西甌駱越地,市內的羅泊灣是“那文化”的發源地,也是“泊羅”古國的故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市內有桂平西山、金田起義遺址、千年古剎南山寺、安瀾古塔等文物古跡和人文景觀。全市民風純樸,社會秩序井然,人民安居樂業。曾被評為“全國雙擁模范城”、“廣西園林城市”、“廣西愛國衛生先進城市”、“廣西文明城市”等。

(二)比較劣勢

我市的各項優勢為承接產業轉移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與對接東部產業轉移的要求不相適應:一是產業配套能力較弱。我市工業基礎薄弱,產業、產品的配套能力不強,上下游產品或原料達不到先進企業的要求,不少東部企業因為找不到合適的配套企業而放棄了在**的投資。二是產業承接載體不完善。主要表現在城市建設、園區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等綜合發展環境優勢不夠凸現,承接能力仍然有限,還沒有形成吸引資本、技術和人才的強大磁力場。雖然市內有江南工業園,各縣市區也建設了一批工業集中區,但規模都不是很大,現代化標準廠房、園區綠地、生活設施、公共設施、產業生態鏈不夠配套和成熟,對外來企業的引力不強。三是專業技術人才缺乏。我市雖然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但大多素質不高,有一技之長的勞動力基本都流向廣東等發達地區,人才和具有專業技能的勞動力嚴重不足。四是服務效率不夠高。一部分政府部門的實際行為與招商引資宗旨相悖,重招商輕管理現象嚴重;辦事機制不靈活,手續較繁瑣;一些干部工作作風差,辦事拖拉,存在“三亂”、“吃拿卡要”等行為。

二、對策和建議

緊扣“六靠”主題,投身“六靠”實踐,充分發揮我市東聯西進的良好區位紐帶優勢,緊緊抓住中國—東盟博覽會、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和中國—東盟“一軸兩翼”區域合作戰略深入推進的機遇,主動向南寧靠攏,主動融入環北部灣經濟合作區,主動對接東部沿海地區,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東部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

第一,建設發達的交通。要緊緊抓住新一輪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的有利時機,加快推進與東部地區以及北部灣(廣西)經濟區交通網絡的對接,縮短與東部以及北部灣地區的時空距離,更好地接受東部產業梯度轉移和輻射。積極配合自治區做好南寧至廣州高速鐵路、三江-北海高速公路、梧州-龍邦高速公路、荔浦-鐵山港高速公路**段建設的前期工作,進一步完善我市的交通服務網絡,實現交通網絡與東部地區的公路、鐵路、水路全方位對接。同時,要依托**港升級改造的有利時機,進一步加大港口和水路交通建設力度,爭取把我市建設成為與東部地區的重要產業對接口岸。

第二,建設完善的承接產業園區。要把工業園區作為我市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載體和平臺,統籌考慮集中區整體布局,建好廠房、道路、水、電、網絡等基礎設施,積極為產業轉移修好“跑道”、造好“載體”。市里重點抓好市江南工業園的建設,千方百計增加投入,加快完善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創新園區管理經營模式和體制,拓寬建設資金籌措渠道,鼓勵和支持外地有實力的大企業到我市興辦專業性園區或創辦“園中園”,走出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新路子。各縣市區要利用江南工業園的政策加快工業集中區的建設步伐。如港南區,可以依托市江南工業園座落在轄區內的優勢,以江南工業園的“園中之園”模式規劃建設占地1000畝的羽絨工業集中區、2300畝的木業加工集中區和3000畝的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集中區,拓寬承接平臺。

第三,發揮黃金水道的產業帶動作用。依托城市內河發展沿江經濟,已是現代城市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一大趨勢,也是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重要載體。要深入研究我市臨江經濟的發展戰略,盡快研究制訂臨江工業區和物流中心規劃,整治西江航道,加強港口資源整合,加快建設**港二期,做好三期的籌劃開工工作,完善港口設施,擴大港口規模,依托臨江交通優勢和臨港優勢,大上一批第三產業項目,培育引進重點物流企業,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各類專業市場,加快倉儲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物流營銷、倉儲、信息等現代服務業,形成城鎮建設、工業和商貿融為一體、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努力構建臨江經濟帶,發揮沿江經濟帶在積聚產業、改善環境、提升城市品位的功能,為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打牢基礎。

第四,發展產業集群。沒有上下游產業及其配套產業,很多企業因在本市找不到“根”,尋不到“源”,不得不放棄在**的投資。因此,要貫徹“六靠”的核心戰略,以產業集群化推進工業化。一要立足我市現有的建材、糖紙、電力、冶金、農副產品加工等主導產業的基礎,圍繞東部地區急需轉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產業鏈的上下游配套上下工夫;在我市具有發展優勢的制糖、水泥、電力、林紙林板、繭絲綢、飼料、冶金、化工、制藥、羽絨、農產品加工等方面重點突破,對適宜引入我市的高新技術成果,實施技術嫁接,實現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二要充分利用我市生態、人文環境的優勢,發展生態觀光農業、旅游業等現代綠色產業,順應發展趨勢,實現與東部的良性對接。三要圍繞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如服裝、紡織、日用品、玩具、林產、建筑等產業,在原材料基地建設、產品銷售市場和現代物流業上,為承接轉移來的產業進行配套,增強產業的“根植性”。

第五,化解瓶頸制約。一是緩解土地瓶頸。樹立“有土地就有項目”的思想,切實做好土地儲備文章。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統籌安排各類用地;盤活國有存量土地和開發利用城區周邊空閑土地。二是緩解資金瓶頸。拓寬新的融資方式和融資渠道,完善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引導金融機構調整優化信貸結構,集中資金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扶持力度。三是解決用工瓶頸。加強勞動力調查,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市企業的用工需求,建立企業用工檔案;建設綜合性職業教育培訓基地,根據企業用工需求,開展“訂單”式教育培訓,為企業提供合格的、高素質的勞動力;幫助企業招工信息,疏通企業招工用工渠道,協助企業解決招工難題。四是解決用水、用電、環保、稅收等諸環節不順暢的問題,確保在東部產業轉移中對得上、接得住。

第六,加快城市中心區建設步伐。從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和培育壯大城市經濟的戰略高度,搞好城市的總體規劃修編,加快城市建設,使之成為承接功能完善、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增長極。中心城市要按照“擴大城市人口規模,拉開城市框架,完善城市總體功能”的基本要求,形成城市框架南北拓展,產業布局東西延伸的發展態勢,2010年左右人口規模達到50萬。要按照城市發展“完善江北,重點向南”的思路,進一步加大江南城區的開發,逐步把江南城區打造成為“濱江亮區、產業新區、和諧美區”,使江南江北相得益彰,增強城市中心區的產業聚集能力、人口吸納能力、要素集約能力、創新發展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從而拉動各縣域中心城區的發展。同時,要建立和健全城鎮長效管理機制,把“城鄉清潔工程”引向深入,建設更多的垃圾處理、公共廁所等便民設施,大力改造小街小巷,突出解決城中村“臟、亂、差”問題,努力建設文明城、衛生城和園林城,提高居民的文明意識,為承接產業轉移創造舒適的人居環境。

第七,加強開放合作。開放合作是“六靠”的主要動力。要充分發揮我市的區位優勢,主動融入泛珠三角和長三角兩個經濟圈,主動對接東部地區,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借助東部地區資金、網絡、信息、技術等優勢,把加工制造業培育成為有生機和活力的支柱產業,經過累積效應,逐步形成產業鏈,從而促使其產業的整體搬遷,把我市建設成為有影響力的加工制造業基地。

第八,轉變作風提高效能。干部作風是“六靠”的重要保障。承接產業轉移能否取得成效,體制環境是關鍵,完善配套的服務機制是推動經濟發展的直接動力。因此,首先要優化政府服務。做到“老板張嘴、政府跑腿”,對各個項目實行“保姆式”服務,完善領導聯系重點項目制度,加強對重點項目的跟蹤服務工作,及時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其次,建立項目手續聯席辦理機制。各聯席單位按照各自的職能分工,明確一名分管領導和業務科(股)長跟蹤負責辦理好相關手續,限時辦結,強化部門互動并聯審批服務機制,認真抓好項目的洽談,立項、審批和實施工作,確保在談項目盡快落地,簽約項目盡快開工,開工項目盡快竣工,竣工項目滿負荷生產。三是要轉變政府職能。加大體制改革力度,凡是東部地區已取消的行政審批事項,一律取消。建立與東部地區相統一的行政審批程序、市場準入條件、工商登記審核、企業信用體系、統計報表口徑、信息網絡系統,實現體制上與東部地區的有效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