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交流

時間:2022-11-25 02:48:00

導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交流

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一項戰略任務。20**年,**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以下簡稱中央1號文件),在落實各項惠農政策、讓農民得到實惠的基礎上,著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農業科技進村入戶,以先進科技武裝農業

**省在貫徹中央1號文件的過程中,大力實施“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工程,以先進科技武裝農業,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農業科技進村入戶是黨和政府為農業引智,是對農業和農民的最好補貼。

20**年春,**省委、省政府把擴大優質農副產品的生產規模和提高種養水平作為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點,制定了“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工程計劃。這一工程的任務是從村、戶入手,進一步推廣優質農副產品品種和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其主要做法是:農業科技人員、鄉鎮干部和農民“三結合”,實行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三直接”。按照這種模式,通過抓一批重點鄉、重點鎮、示范村、示范戶,在全省構建起政府組織推動,市場機制牽動,科研、教學、推廣機構帶動,農業企業和技術服務組織拉動,農業技術人員、示范戶和普通農戶互動的新型農業科技網絡。在實施“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工程的過程中,全省各市縣都派出上千名干部和農技人員進村入戶,把優質農副產品品種和農業先進適用技術直接送到農民手中,共培育近10萬個示范戶,輻射帶動了上百萬農戶。農業和農技部門開通了農技服務“110”,專門回答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一些市縣還根據農民的需求,努力創新服務方式。蕪湖縣農委選派30多名專家組成農科教講師團,到各鄉村巡回開展技術培訓;阜南縣舉辦農業科技文化節,以農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宣傳農業科技知識。

“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工程實施以后,以先進科技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已成為越來越多農民的共識和自覺行動,廣大農村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科技致富新景象。大批貧困戶實現了科技脫貧,有的還走上了科技致富路。

用工業理念辦農業,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規模和能力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集中體現。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改造和提升傳統農業的重要途徑,**省將此概括為“用工業理念辦農業”。在貫徹中央1號文件的實踐中,**省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扶持龍頭企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拉開我國改革開放序幕的鳳陽縣小崗村在“大包干”的第一年,糧食總產量就增加了4倍,在一年內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20多年來這里的農民卻并不富裕。小崗村通過認真總結自己的發展歷程深刻認識到,這是長期以來局限于種植業,結構單一,沒有進行產業化經營和農副產品加工的結果。于是,小崗村從抓農業結構調整入手,成立了兩個協會和一個現代農業公司,為農戶提供技術服務和銷售渠道。20**年,他們又積極引資興辦工業園區,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進一步拓展和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小崗村的農民真正富裕了起來。

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需要立足于本地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桐城市圍繞優質稻米和水禽羽絨兩大傳統優勢產業,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培育了一批龍頭企業,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率先成為**省縣級經濟強市。

同小崗村和桐城市一樣,**各地用工業理念辦農業,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一大批龍頭企業正在迅速崛起。目前,全省已有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4000多個,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20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55家。在這些農業產業化組織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正在逐步提升。

轉變農業綜合開發方式,努力增強農業發展后勁

**省突出抓好農業綜合開發方式的轉變,努力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發展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提高農業綜合開發的科技含量。**省自1998年起就在農業綜合開發中興辦農業科技示范園區,20**年又在全省普遍推廣了這一做法。目前,全省已興辦各類農業科技開發示范園區185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堅持“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科技支撐、中介組織參與和農民受益”的原則,成為農業高新技術的“孵化器”,提高了農業綜合開發的科技含量,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成倍增長。

實施“沃土工程”,推進耕地質量建設。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中低產田,推行科學的施肥、施藥和田間管理方法,開展三情(苗情、墑情、病蟲情)監測,實行“四定”(定時間、定地點、定專家、定期會商)指導,將一批中低產田變成了穩產高產田。

實施“留水工程”,解決易旱地區的水利問題。**省易旱地區廣,其中面積達4.5萬平方公里的長江與淮河分水嶺的丘陵地區是最大的易旱地區,農業生產能力較弱。從1997年起,**省對這個地區實施以“留水工程”為主體的綜合開發與治理,基本思路是“把水留住,把樹種上,把結構調優,促進農民增收”,重點治理40多個鄉鎮。目前,已經基本解決了水的問題,為不斷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供了保障。

實施“農機富民工程”,提高農業綜合開發的機械化水平。20**年,**省農村興起了購買農機熱。為滿足農民的需要,省政府決定實施“農機富民工程”,加大農機補貼力度,發展農機協會,培育新型農機化服務組織,培養農機操作手,使其成為“農機富民工程”的帶頭人。

實施“農業生態工程”,探索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之路。2004年,**省作出了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決策。20**年,又將生態省建設推進到農村地區,在農業綜合開發中實施了“農業生態工程”,重點是探索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新路,構建環境友好型的新農村。其中,大別山區金寨縣的“五轉”模式具有典型意義:一是繞山轉,在25度以下土層較厚的山坡地實行等高線點穴式開發,發展特色經濟作物;二是繞水轉,利用水面發展特色水產養殖;三是繞景轉,利用自然景觀發展旅游業;四是繞路轉,在公路主干道沿線開發生態型特色經濟帶;五是繞庭轉,支持農民興建沼氣池,建設生態庭院經濟。目前,各種模式的循環經濟在**大地悄然興起,已經成為**農業發展的一個新亮點。

進行農村綜合改革試點,為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升提供體制保障

為克服體制障礙,促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升,**省委、省政府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為主線,選擇了18個縣先行進行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其具體內容是“一個轉變、三個建立、一個改進”,即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建立農村基層管理新體制、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新機制、“三農”社會化服務新體系,改進農村工作考核評價辦法。

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已經探索出一些積極有效的辦法。在轉變鄉鎮政府職能方面,適當調整鄉鎮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將鄉鎮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確定為政策引導、制定規劃、服務市場主體和優化發展環境,更多地注重社會事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在建立農村基層管理新體制方面,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創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務“三農”之中。精簡機構,壓縮編制,加大鄉鎮撤并力度,提倡鄉鎮領導干部交叉任職,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工作效能。在建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新機制方面,完善縣鄉財政體制,規范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逐步實現公共資源向農村基礎設施、義務教育、公共衛生、計劃生育、社會治安傾斜;完善“一事一議”政策,引導農民開展自己直接受益的公益性事業建設;積極推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救助制度等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在建立“三農”社會化服務新體系方面,整合鄉鎮現有事業機構,設置經濟技術服務中心和社會發展服務中心,建立以縣級農技機構為主導的農村技術推廣體系,培育和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揮其在“三農”社會化服務中的作用。在改進農村工作考核評價辦法方面,樹立正確政績觀,突出對“三農”服務的績效考核,探索建立與鄉鎮政府新職能相適應的工作考核評價體系。

實踐表明,農村綜合改革為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供了體制機制上的支持,是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