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政策交流
時間:2022-11-28 02:42:00
導語:扶貧政策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歷史任務。改革開放30年,我國農村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農民的思想觀念和就業方式,經營活動以及生活方式等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洪家關是元帥的故鄉,擁有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全鄉的經濟綜合水平在全縣排在中等水平。近年來,湖南省軍區、張家界市政法委、市國稅局先后對我鄉的化香峪、三屋洛、七灣等村進行建設扶貧。在這些單位的幫助下各村的面貌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通往各村的道路都成了水泥路,各村的農村低壓改造也得以順利完成。但當扶貧建設的單位完成扶貧建設工作后,被扶貧的村并沒有取得進一步的發展。現就結合實際談下自己關于對現行扶貧政策的幾點想法:
一、現階段扶貧效率低下的原因
1、政府成為扶貧工作的單一主體。長期以來,我國的扶貧方式從直接救濟貧困人口到項目扶貧,到整村推進,扶貧到戶。在扶貧信貸資金項目選擇、政府扶貧的效果評價等方面均未體現貧困老百姓的意愿,在自身貧困的現狀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上也沒有廣泛的發動廣大老百姓的參與,這往往使政府成了扶貧的單一主體,弱化了廣大群眾的主體意識,群眾缺乏積極性。
2、受比較利益驅動,扶貧資金易發生易位。在開發式扶貧戰略實施中,由于我國現行的公共管理體制的缺陷和信息不對稱的存在,無論是進行區域開發還是實行信貸扶貧,其最終目的都是試圖使更多的貧困老百姓參與并分享國家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經濟增長的成果。然而在實行財政中央地方分稅體制改革后,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成為地方政府主要的經濟目標,貧困地區地方財政長期困難強化了這一目標,這樣,地方政府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必然熱衷于對地方財政鄉鎮企業為主要支持對象,將項目和貸款投到工業企業。在扶貧中出現了大量的逆向選擇,即政府扶持了不應扶持的群體,真正的貧困人口卻得不到援助,出現了政府扶貧目標的偏離,降低了政府扶貧的效果。
3、對扶貧資源的壟斷,必然造成扶貧效率低下。扶貧資源完全在各級政府的壟斷下傳遞和使用,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窮人和其他社會主體無緣參與對扶貧資源的分割使用。開發式扶貧就是政府以項目的形式將扶貧資源投放到貧困地區,依靠各級政府的力量來幫助當地開發資源,增加貧困老百姓的收入。由于項目是由政府組織實施,傳遞給貧困的老百姓的信號就是,脫貧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政府的事情,政府給錢就照上面布置下來的干,不給錢就不干。項目成功固然好,項目不成功是政府的責任。這樣,一旦政府退出或減少對扶貧的支持,原來依靠政府資源投入實現的脫貧成果就有可能部分消失,而且,即使部分貧苦農民由于某個項目的成功暫時擺脫了貧困,也仍然缺乏自我發展的能力和激勵,脫貧效果仍然難以穩定。
4、注重短缺要素的輸入,忽視了制度缺失致貧因素的建設。現行的扶貧方式,注重基礎設施建設,通過貧困老百姓的參與項目的實施而脫貧。忽視服務和風險保障機制的建設,以及對人們維護自身權益能力的培養。較少關注老百姓對切身利益相關的一系列政治權利等的需求,結果導致在以工代賑中損害群眾利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二、完善扶貧政策的建議
在新的歷史階段,要提高扶貧的效率,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改變現有的扶貧方式,倡導參與式扶貧方式,使農民成為主體。扶貧政策的制定能夠反映包括廣大群眾利益的觀點,結合實際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提出以下建議:
1、細化扶貧到戶工作,提高扶貧效率。增強扶貧開發手段的針對性和綜合性,對于農村有經營能力的困難戶,蠶區參與式扶貧開發或信貸扶貧。要不斷細化扶貧過程中的各項工作,重點幫助那些有強烈脫貧愿望的農戶,在項目實施中幫助其解決遇到的困難,通過他們的示范作用,激發其他貧困老百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培育和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帶動貧困老百姓的生產結構調整。由于山地多耕地少,難以實現機械化生產和規模化生產,試圖引導農戶自發的組織合作社共同闖蕩市場,增強抵御風險能力的組織形式,必將是低效率高成本。貧困農戶經濟的弱視地位,是其不敢于調整生產結構,鎖定于生存經濟的主要原因。通過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帶動貧困農戶的生產結構調整。
3、加強和完善小額貸款的放貸制度,增加配套服務功能。小額貸款貸窮不貸富的經營方針,彌補了由于金融機構資本趨利性將貧困的老百姓排除在外的特點,解決了貧困老百姓資金短缺的問題,將來應加大服務力度,為貧困農戶搞好項目論證和分析,充分發揮小額貸款在扶貧工作中的效能。增加貧困農戶在項目選擇、生產過程中經營風險和生產后的市場風險的分析服務。
4、加快農村保障體系建設,建立扶貧與防返貧相結合的長效機制。要想從根本上消除貧困,必須把扶貧納入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中考慮,建立農業保險、醫療衛生、教育、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形成扶貧與防返貧相結合的長效機制。如果制度設計上存在不公平,貧困人口就始終無法從經濟的快速發展中獲益,脫貧致富也就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