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集體發展交流
時間:2022-11-29 11:42:00
導語:領導集體發展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思想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緊密相關。在當代中國,發展問題在本質上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回答了社會主義中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和怎樣發展的問題,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理論,本質上又是一種以人的發展為目標和核心的理論。科學發展觀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從而繼承和發展了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社會主義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思想
科學發展觀從思想方法論的高度特別強調必須堅持統籌兼顧,強調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這正是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我們黨一貫堅持的戰略思維方法的新應用。掌握和應用好統籌兼顧這一根本方法,對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至關重要
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們黨最新的發展理念和執政理念,不僅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而且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回答了社會主義中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和怎樣發展的問題
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緊密相關。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回答了社會主義中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和怎樣發展的問題,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新中國成立后,提出我們國家不僅要實現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而且要實現國防現代化。在怎樣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上,他在《論十大關系》等著作中總結了蘇聯沒有做好綜合平衡的教訓,指出“要從對全體人民的統籌兼顧這個觀點出發,就當時當地的實際可能條件,同各方面的人協商,做出各種適當的安排”,指出調動一切積極力量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個戰略方針”。他還具體闡述了應如何認識和處理重工業和輕工業以及農業、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中國和外國等關系問題。但是,由于沿用戰爭時期的革命思維方式和大搞群眾運動的經驗,提出“以階級斗爭為綱”,結果使四個現代化的構想缺乏必要的物質基礎。
改革開放初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鄧小平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本質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等,初步系統地回答了“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怎么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他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才是硬道理”。他繼承了關于統籌兼顧的思想,認為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的任務很多并有著相互依存的關系,需要綜合平衡,不能顧此失彼。他提出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提出了利用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具有創新性的觀點,還多次使用過“協調”、“持續發展”等概念。
從十三屆四中全會到十六大,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經受住了國內外政治風波、經濟風險等嚴峻考驗,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開創全面開放新格局,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將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紀。繼續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他強調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和進步的社會,并提出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實施可持續發展、科教興國和西部大開發等一系列重大戰略。他強調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統一起來,共同推進。十五大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綱領。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繼承和發展了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
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并進一步明確了又好又快的發展要求。科學發展觀強調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時,它強調更好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基礎。
科學發展觀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統一,進一步豐富了發展的內涵。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發展,首先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同時,它強調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所以,要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努力實現各方面事業有機統一、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而且,由于當代中國同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所以,科學發展觀還強調努力實現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和平發展,主張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兼顧這一我們黨一貫堅持的戰略思維方法,進一步明確了當代中國發展進程中所要正確處理的各種重大關系。在當代中國,發展問題在本質上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科學發展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增加了社會建設的內容,即由原來的“三位一體”變成“四位一體”;十七大在關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發展目標中又添加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內容,這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視閾中的發展是覆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正因為這里涉及多重復雜的關系,所以,科學發展觀從思想方法論的高度特別強調必須堅持統籌兼顧,強調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還要求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應該說,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統籌兼顧思想方法,正是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我們黨一貫堅持的戰略思維方法的新應用。掌握和應用好統籌兼顧這一根本方法,對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至關重要。
科學發展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當代中國的主題,進一步明確了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根本要求。它強調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統一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強調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要通過發展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過發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社會和諧;強調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保障;強調把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體現到領導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上來,落實到引領中國發展進步、更好代表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
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回答了社會主義中國為誰發展和靠誰發展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理論,本質上又是一種以人的發展為目標和核心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把人的全面發展看作是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新社會的主要發展目標和根本要求。科學發展觀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從而繼承和發展了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社會主義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思想。
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就指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新中國成立初期,他又指出,“過去打仗是為人民求解放,現在進行建設也是為了人民利益”。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把社會主義社會與人的自由發展問題聯系起來。他說,“被束縛的個性如不得解放,就沒有民主主義,也沒有社會主義”。他指出,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里講得很清楚,“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不能設想每個人不能發展,而社會有發展。在論及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堅持群眾路線時,他稱贊列寧關于“社會主義是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是人民群眾自己本身的創造”這句話講得好,還說共產黨基本的一條就是直接依靠廣大人民群眾。
鄧小平堅持了上述價值理念,反復講要把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作為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他提出的“三步走”戰略構想中,每一步都既有經濟總量增長目標,又有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指標,使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統一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他強調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關鍵在人”。他在1985年曾斷言,今后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有了人才優勢,再加上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們的目標就有把握達到”。他還指出,造就大量各類人才和提高整個民族勞動者素質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人。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內容之一,就是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也就是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指出,黨的一切工作,都要依靠人民,相信人民,汲取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的創造,接受人民的監督。他強調,只有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切實利益實現好、發展好,把他們的積極性保護好、發揮好,改革和建設才能始終獲得最廣泛最可靠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他在指出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的同時,指出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他還強調,不斷提高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群眾以及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和創造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始終是我們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必須履行的第一要務。而且,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
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回答了社會主義中國為誰發展和靠誰發展的問題。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對此,應注意把握以下兩點:一是以人為本所說的“人”,是指以群體方式存在著的人民整體,同時內含著這個群體中的個體即每一位公民。二是以人為本所強調的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作用,體現了人既是發展的動力,也是發展的目的。人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所以應當特別注重人力資源的開發和使用。同時,發展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等需要,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因此,科學發展觀提出以人為本,在更高的層次上強調了追求物的發展是實現人的發展的手段,而實現人的發展則是追求物的發展的目的。可以說,以人為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理念,只有遵循這一理念,才能正確認識和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精品范文
10領導視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