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患意識思考

時間:2022-12-01 08:16:00

導語:憂患意識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憂患意識思考

面對很不安寧的世界,面對很艱巨繁重的任務,全黨同志一定要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帶來的嚴峻挑戰,清醒地看到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倍加顧全大局,倍加珍視團結,倍加維護穩定。”在新世紀新階段,面對新的任務,增強憂患意識,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從根本上說,增強憂患意識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和我們黨的莊嚴使命所決定的。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十六大報告在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時,深刻分析了我們面臨的突出問題和困難,向全黨和全國人民明確提出了必須長時期艱苦奮斗的要求。我國是一個有近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生產力和科技、教育比較落后,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但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鞏固和提高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還需要進行長期的艱苦奮斗。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們仍然面臨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占優勢的壓力。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國內繁重艱巨的改革、建設任務和我們黨肩負的莊嚴使命,我們沒有任何理由陶醉于已有的成績而稍有懈怠,沒有任何理由固步自封而止步不前,沒有任何理由滿足現狀而不思進取。為此,同志在西柏坡學習考察時再次強調指出:“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國際競爭給我們帶來的嚴峻挑戰,清醒地看到我們肩負的任務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清醒地看到我們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風險,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

增強憂患意識有著豐富的內涵。概括地說,憂患意識既是執政興國的重要價值理念,又是執政興國的行政態度和行為方式。憂患意識作為執政興國的價值理念,就是居于安全、成功時要時時刻刻想到危難、創業時的艱難,從而才能發展,才能興國。古人對于禍福安危之間相反相成的關系有深刻的認識:“非其難者也,持之其難者也。”“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周易》)憂患意識的價值核心即在于從安中把握危,從福中看到禍;此乃是執政興國之正道。憂患意識作為執政興國的行政態度,首先是一種危機感和緊迫感。“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成功有時就是危險即將到來的信號。因為繁榮穩定,容易使人感到志得意滿,進而驕傲放縱。因此,于成功之時,居福安之境,務必保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呂氏春秋·慎大》說得好:“賢主愈大愈懼,愈強愈恐。凡大者,小鄰國也;強者,勝其故也。勝其敵則多怨,小鄰國則多患,多患多怨,國雖強大,惡得不懼?惡得不恐?故賢主于安思危,于達思窮,于得思喪。”其次,憂患意識還包含著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態度。《孝經》道:“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高而不危,滿而不溢,把兩極轉化的態勢辯證地結合起來,這是憂患意識的真締。憂患意識作為執政興國的行為方式,表現為事成于預,防患未然,慎始慎終。如《周易》所說:“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見險而能止,知矣哉。”增強憂患意識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憂患意識不是消極悲觀,不是灰心喪氣。相反,它的價值導向是要居安思危,艱苦奮斗,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當前,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社會安定團結,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項事業全面進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展最好的時期之一。在這樣好的形勢下,只有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才能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既看到成績的一面,也看到困難的一面;既看到促進發展的有利條件,也看到面臨的嚴峻挑戰;既看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鼓舞人心,也看到實現這一目標的長期性和艱巨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我們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只有按“三個代表”的要求去增強憂患意識,才能從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現狀和未來著眼,準確把握時代特點和黨的任務,科學制定并正確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認真研究和解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和加強黨的建設的問題,做到既不割斷歷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時代、又不超越階段,使我們的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能夠有效地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就能夠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從而以求真務實、真抓實干、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做好各項工作。

第二,增強憂患意識必須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和黨性鍛煉。憂患意識是一種價值理念,也是一種道德境界。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孟子·告子下》)增強憂患意識,不但要在艱苦的、困難的革命實踐中來鍛煉自己,加緊自己的修養,而且要在順利的、成功的,革命實踐中來鍛煉自己,加緊自己的修養。有些黨員經不起成功的考驗,在勝利面前沖昏頭腦,因而放肆、驕傲、官僚化,以至動搖、腐化和墮落,完全失去了原有的革命性。這在我們共產黨員中雖是個別的現象,但應引起我們高度的警惕。為了保持黨的工人階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先鋒隊的本色,每個黨員都必須從各方面加強自己的鍛煉和修養。這是增強憂患意識的基本途徑。

第三,增強憂患意識必須與實際工作密切結合。這些年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順利實現。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地區和部門,認為形勢好得不得了,于是便忘乎所以,于是便花錢如流水,講排場,比闊氣,鋪張浪費,大搞所謂“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勞民傷財。對這些現象,必須下大決心堅決制止。我們一定要看到,我國經濟總體水平還比較低,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發展還很不平衡。我們一定要居安思危,樹立長期艱苦奮斗的思想和作風。辦一切事情都要遵循勤儉節約、艱苦創業的原則,量力而行,精打細算,講求實效。我們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經濟結構和經濟體制中許多深層次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經濟工作還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把困難估計得充分一些,把應對和克服困難的措施想得周全一些。

第四,增強憂患意識必須落實到提高我們黨的執政能力上。增強憂患意識的關鍵環節,就是要把這種意識轉化為“黨的執政能力”上。面對執政條件和社會環境的深刻變化,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負重托,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在實踐中掌握新知識,積累新經驗,增長新本領;要以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正確把握時展的要求,善于進行理論思維和戰略思維,不斷提高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要堅持按照客觀規律和科學規律辦事,及時研究解決改革和建設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善于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不斷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善于協調不同利益關系和克服各種困難,不斷提高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要增強法制觀念,善于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統一起來,不斷提高依法執政的能力;要立足全黨全國工作大局,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善于結合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不斷提高總攬全局的能力。

第五,增強憂患意識必須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堅決反對和防止腐敗,是全黨的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不堅決懲治腐敗,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就會受到嚴重損害,黨的執政地位就有喪失的危險,黨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毀滅。鄧小平同志指出:“在中國來說,誰有資格犯大錯誤?就是中國共產黨。犯了錯誤影響也最大。因此,我們黨應該特別警惕。”(《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270頁)在長期執政的條件下,在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環境中,黨必須十分注重防范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維護黨的隊伍的純潔。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一定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時展的要求;一定要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進一步解決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這兩大歷史性課題;一定要準確把握當代中國社會前進的脈搏,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領導體制和工作制度,使黨的工作充滿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經常性工作,又抓緊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