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統籌發展的思考
時間:2022-06-27 09:26:00
導語:城鄉統籌發展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要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作為區位劣勢、基礎薄弱、經濟落后的貧困地區,面臨著發展不足、發展緩慢、發展滯后等根本問題,工業反哺農業弱,城市支持農村少,農民收入保障低,推進城鄉統籌難度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構筑新型城鄉關系,必須要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針,著眼于“三農”,繼續解放思想,著力改造農業、縮小農村、減少農民,統籌推進城鄉協調發展。
一、改造農業,構建和諧基礎
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沒有農業的穩固,就沒有社會的和諧。貧困地區,多以農牧業為主。特別是貧困山區,農業基礎仍然脆弱,最需要加強;傳統農業占主導地位,最需要改造;農業的基礎地位不牢,最需要鞏固。因此,要把走地方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發展的基本方向,積極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鞏固農業基礎地位,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基礎。
(一)創新理念引領農業。運用現代管理理念改造傳統農業,實現農村經濟與城鎮經濟的對接。一是創新生態農業理念。生態資源豐富是貧困地區最大的資源和財富,也是發展特色農業最大的優勢。既要注重經濟快速增長,又要注重可持續發展,樹立環境就是資源、綠色就是名片、生態就是財富的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強農惠農政策,著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確保糧食穩基、畜牧增收和勞務富民。二是創新特色農業理念。農業區域經濟的比拼,拼在規模上,贏在特色上。依托當地歷史地理、資源稟賦、人文環境等優勢,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培育、改造、引進一批特色明顯、競爭力強、效益好的產業,打造一批地方出產、地方制造、地方專有的特色產品,培植新的特色經濟增長點。三是創新規模農業理念。沒有量的積累,就沒有質的變化。品牌多、規模小、市場份額低、農民收益少是不少貧困地區農業面臨的突出問題。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規思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以推進土地流轉為載體,穩定糧食生產面積,建好特色農業基地,發展新型地主,推進農業集約經營、規模發展。
(二)聚合資源壯大農業。隨著農村大量青壯勞力外出、土地撂荒現象加劇、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增多、農村基礎條件改善、農民收入渠道的多樣化,發展適度集中規模經營的時代已經來臨。一是適度集中土地。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積極發展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經營實體。二是做強優勢產業。聚合地方資源、品牌、人才、投入,集中發展一批主業做強、優勢明顯、產業集聚、效益突出的特色產業,建好糧油、茶葉、畜牧、藥材等主體功能區,減小成本,集中經營,抱團發展。三是實施品牌戰略。品牌就是財富。實行一個或幾個品牌打天下,爭取政策支持、做大規模、延伸(衍生)鏈條、形成基地。通過品牌效應,做大做強已有的特色農業品牌,實現品牌做精、市場做大、產業做強、收入做多的目標。
(三)健全體系提升農業。農業產業發展必須立足于市場,一旦市場鏈條脫節,就會影響產業的培育壯大。一是建立健全農業保障體系。認真落實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土地管理制度、支持保護農業制度、現代農村金融制度等,探索完善金融保障、農業保險、龍頭保護、專合保證“四方共保”機制,加快基地建設、品種改良、科研選育、品牌創建、人才培養等投入機制,著力構建支持農業發展的政策體系。二是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促進特色產品精深加工和轉化增值。三是積極搶占市場份額。建立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穩定的產銷協作關系和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增強對農戶的帶動能力。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積極培育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專業市場、專業場園、專業大戶等“五專”組織,加強農業經紀人隊伍和農產品流通網絡建設,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民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
二、縮小農村,統籌城鄉發展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實踐證明,城鄉關系的發展軌跡是“城鄉隔離-城鄉聯系-城鄉融合-城鄉一體”。所以,貧困地區要面對窮在山區、落后在農村的現實,統籌城鄉發展,必須努力改造農村,縮小農村,推進城鎮化。這不僅是解決貧困“三農”問題的重要手段,也是調整城鄉二元結構的基本途徑。
(一)改善人居環境。認真實施“構建大交通”的戰略,進一步優化農村基礎條件,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積極承接城市產業轉移。一是夯實發展基礎。抓好全市“暢通、命脈、動力、信息、生態、安居”等六大基礎工程,實施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以構建大交通為契機,積極融入國省大通道、構建縣域主干道、建好鄉村公路網。二是建設生態新農村。以“三通三改三建”為載體,實施農村示范治理工程和生活污水凈化治理工程,推進“廁所革命”,建好小庭園;注重建筑風格及質量,有序實施村民集中建房。加大農村古碑、古墓、古樹、古建筑及古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修復工作,打造民俗文化村,保護修復生態環境。三是建成特色基地。按“一村一品、一線一特”思路,依托資源優勢,抓好特色產業點、圈、帶、線的發展;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培育特色農業園區,扶持發展新型農場主,做大農業基地規模。
(二)優化創業環境。縮小農村,就是促使有限的資源更多的集聚,讓更少的農民運作更多農村資本并發揮最大的效益。如果沒有城鄉互動的創業平臺,勢必影響農村快速發展。一是優化政策平臺。認真落實十七屆三中全會六大制度,積極探索合村并組遷戶、農村生產資料流轉、城市支持農村等政策,大幅度遷移自然村、小山村,改變分散狀況,形成布局合理的鄉村格局;加農村撂荒地、自留山、閑置房等流轉,盤活農村生產資本,促使農村發展速度變快、總是變大、效益變好;放寬城里人才到鄉下創業政策,促進城鄉互動共贏。二是優化服務平臺。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機關效能建設,變“強勢政府”為“強勢服務”,提供“一站式”服務、“保姆式”辦公;強化誠信意識、服務意識,營造政通人和的為政環境、近悅遠來的投資環境、安居樂業的治安環境,凝聚人才、項目、資金、政策等內外發展要素,推進地方發展。三是優化創業平臺。堅持農村人口內聚外遷、產業內聚外來、資金內聚外引的思路,建立激勵機制,鼓勵有識之士建立創業園區,實行扶上馬、送一程,在稅費征收、土地使用、基礎設施建設、用水用電等方面開辟“綠色通道”,促進城市資金、人才、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讓業主無障礙進入、無顧慮發展。
(三)創建社區環境。推進城鄉服務均等化,讓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一是樹立“一盤棋”的思想。在建設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就業等方面,實行城鄉規劃同步、政策同等、措施同力,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融合。二是推進農村社區化建設。結合新農村建設、扶貧搬遷、避讓搬遷、易地搬遷等項目,引導農民向公路沿線、產業長廊、居民集中點等地方集中建房居住,整合國家投入,配套完善路、水、電、沼氣、學校、衛生、超市和綠化等公益項目,促進農村面貌大轉變。三是健全農民保障體系。鞏固和發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提高籌資標準和財政補貼水平;建好市、縣、鄉、村四級衛生網絡,搞好農村衛生防疫,擴大農村免費公益衛生服務和免費免疫范圍。加快廣履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完善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發展扶老、助殘、救孤、濟困、賑災為重點的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
三、減少農民,推進一農三變
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化”農民為非農民的過程。在現階段,就是用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主動調整城鄉二元結構的過程。減少農民,關鍵是要解放農民,減少傳統意識的農民,增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減少絕對農民數量,增加留守農民的發展要素,促進農民生活市民化;降低就業門檻,廣開就業門路,變“離鄉不離土”的農民工為“離鄉又離土”的現代工人,使“進廠不進城”的民工為“進廠又進城”的現代市民。
(一)推進農民變股民。市場經濟條件下,集聚才能生力,合作才能共贏。傳統的分散經營模式和零敲碎打的產業不能富民。優化資源配置,借力借勢發展,是農民增收的成功之道。一是發展合作經濟實體。按照“穩制活田、標準生產、規模發展、產業經營”的思路,支持農民以土地經營使用權入股組建合作社,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行股份合作,鼓勵工商企業和城鎮居民到農村租賃經營農民承包土地,擴大“實驗田”,推進“新”,培育“新產業”,促進集約經營和農民身份轉變。二是規范合作經濟組織。以縣為單位,建立土地流轉信息中心、土地流轉交易服務中心和土地流轉爭議仲裁中心。積極引導和幫助專合經濟組織用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完善合作章程,規范內部經營管理,拓展內外融資渠道,擴大市場份額,提高合作組織收益。三是保障合作農民利益。土地是農民最后的保障,合作經營必須首先保障群眾利益。按照服務農民、進退自由、權利平等、管理民主的基本原則,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發展,使之成為引領農民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現代農業經營組織,使農民在合作經營中,能夠真正分得紅利、取得務工報酬,實現增收目標。
(二)推進農民變民工。勞務產業是貧困地區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改革培訓模式,改進輸出方式,推進農民變民工,壯大勞務經濟,是現實之舉。一是外建基地促輸出。堅持“鞏固、拓展、擴大”的思路,拓展勞務基地,組建農民工商會,實現民工由“游擊隊”向“集團軍”轉變。加強同省內外重點企業,以及當地籍企業家與包工頭的聯系,實施定向有序輸出。二是內搭平臺抓轉移。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強強聯營,培育一批公司、合作社、園區、大戶,為農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促進農民向民工的轉變。加快特色小集鎮建設,促進農民向居民的轉變。回引人才,鼓勵和引導能人回鄉創業,從土地上“轉身”,發展民營經濟。三是打造品牌搶市場。按照“用工企業下訂單、培訓機構下菜單、政府投入來買單”的“三單”模式,開展技能培訓,實現民工由體能型向技能型轉變。著力打造勞務品牌,打造優秀的民工團隊,用良好的品牌信譽贏得市場,實現由農民工向產業工人的轉變。
(三)推進農民變市民。農民收入“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的“度”,必然會引起農民向市民身份的“質”變。富裕起來的農民,一方面,積極改造農村環境,實現生活“市民化”;另一方面,離土進城發展二、三產業,成了市民。一是加快推進農民生活“市民化”。抓住擴大內需、西部大開發和災后重建等機遇,以新農村建設為載體,大力改造農村基礎條件,加快骨干產業培植,優化農村創業環境,回引務工人才,切實增加農民收入,轉變農民消費觀念,努力提高生活水平。二是加快推進城鎮化。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的原則,以縣城、中心集鎮、特色小鎮為重點,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建設檔次,創新管理體制,打造魅力之城、活力之鄉,把小城鎮做成大市場,推進農民向城鎮集中。三是落實共建共享政策。按照“以城帶鄉”戰略,認真落實城鄉統籌各項政策,推進農民自由而的全面發展;徹底清除城鄉分割的體制性障礙,放寬中小城市入戶條件,認真解決進城農民工的突出問題,促進有資金、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民便離土離鄉,持股進城與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領域結合,落戶于城鎮,成為新型市民。這樣,不僅加快城鎮化進程,也推進了城鄉統籌發展,因而將成為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趨勢。)
- 上一篇:科學發展觀戰略思想思考
- 下一篇:黨員教育管理經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