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發展糧食產業經驗材料
時間:2022-09-01 10:59:00
導語:縣發展糧食產業經驗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素有“湘南糧倉”的美譽,是**市唯一的全國商品糧基地建設縣,雙季稻田成建制過噸糧達標縣。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的糧食發展觀,堅持以促進農民增收為宗旨,以維護區域糧食安全為目標,實行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規范管理,把糧食產業作為富民工程來抓,既做大了產業,又致富了農民。20**年,全縣落實糧食播種面積67.15萬畝,實現糧食總產31.4萬噸,帶動種糧農戶人均增收260元,被省政府認定為優質稻生產基地縣,全縣糧食單產、總產、人平產糧、人平貢獻商品糧、總貢獻商品糧、糧食優質率均在全市名列第一。
一、政府引導,激發糧食產業發展活力
**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縣份,受傳統觀念影響,糧食生產長期處于分散經營、品種單一的狀況,糧食產業呈現出效益低下,后勁不足的發展態勢,為激發群眾糧食生產熱情,提升糧食產業效益,形成集約經營,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國家重視糧食生產,維護糧價穩定的現實發展機遇,因勢利導,采取“三動”方式,激發產業活力。一是政策拉動。認真落實各項惠農促糧政策,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保護價格收購糧食,對糧食直補資金和良種補貼資金實行一卡通(即縣財政局直接通過郵政儲蓄網絡對種糧戶發放補貼),20**年共發放補貼資金776萬元;積極推行土地流轉政策,允許耕地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合理流轉;實行獎勵扶持政策,縣財政每年安排20萬元,用于獎勵對開發高檔優質稻有突出貢獻的鄉(鎮)和種糧大戶,凡種植高檔優質稻的農戶,除享受國家規定的“兩補”政策和縣鄉財政按3元/畝的標準給予種子補貼外,對10畝以上的大戶,按20元/畝的標準給予獎勵。二是科技推動。大力推廣良種,20**年重點推廣了湘早秈31號、中鑒100、香兩優68、新香優80、金優207、湘晚秈9號、湘晚秈13號等8個優質稻品種。大力推廣實用新技術,在全縣范圍內全面推行了塑料軟盤育秧與拋秧、測土配方、一次性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10項實用技術,推廣面積達143萬畝次,目前,全縣群眾科學種田蔚然成風。三是示范帶動。以優質稻示范為重點,大力開展辦點示范活動,先后創辦了軍山新安優質早稻示范區、牌樓神州高檔優質晚稻豐產示范片、龍市高檔優質晚稻示范區。20**年神州千畝湘晚秈13號豐產示范片,平均畝產425.3公斤,比種植普通稻畝平增收275.94元。通過“三動”方式,既激發了群眾的種糧熱情,又促進了農本文來自文秘之音網,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網絡站機推廣。據統計,全縣種植100畝以上的有18戶,50畝以上的有53戶,規模種植戶大多購買了插秧機、拖拉機、翻耕機、聯合收割機、電動噴霧器,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生產、專業化種植。
二、市場運作,提升糧食產業核心競爭力
堅持用工業的理念來抓糧食產業,按照“公司+基地+市場”的市場運作模式,拉長糧食產業鏈條,實現糧食產品加工增值。一是“大”基地。按照“一地一品”的思路,立足于規模帶動和效益促動,全面推進優質稻生產基地建設。20**年全縣共種植優質稻36.31萬畝,占水稻種植總面積59.07%。其中,早稻“香兩優68”、“中鑒100”、“湘早秈31號”等優質稻面積16.02萬畝;中稻“新香優80”面積2.25萬畝;晚稻“湘晚秈9號”、“湘晚秈13號”、“金優207”、“新香優80”等優質稻面積18.04萬畝,全縣初步形成了以龍市、軍山、清溪、牌樓、安平等12個鄉(鎮)為主的優質稻集中發展區。二是“強”龍頭。重點培育扶持了湘碩米業有限公司、冠軍米業有限公司兩個大米加工龍頭企業。20**年冠軍米業有限公司實現產值1.4億元,創利稅1251萬元。通過兩個龍頭企業的帶動,全縣涌現了一大批規模大、帶動力強、運行效益好的糧食加工企業,目前,全縣已有規模糧食加工企業155家,年加工能力可達90萬噸,冠軍米業所在地——安平上街已成為聞名湘、粵、贛的大米加工一條街,“南有安平,北有蘭溪”的美名譽本文來自文秘之音網,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網絡站滿三湘。三是“活”市場。全縣現有糧食專業銷售市場2個,銷售網點27個,銷售窗口13個,糧食產品遠銷湘、粵、桂、貴、江、浙等13個省、市,“金口香”和“湘碩”兩大稻米品牌在郴州市市場占有率達50%以上。
三、規范管理,夯實糧食產業發展基礎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了**縣糧食產業開發領導小組,對全縣糧食生產負總責,與各鄉(鎮)簽訂了糧食生產、拋荒棄耕責任狀,把糧食生產目標列為考核指標量化到各鄉(鎮),與干部的年終政績考核、評先評優與選拔任用結合,做到人人肩上有擔子,個個心中有目標。二是健全服務體系。加強農技服務隊伍建設,將鄉(鎮)農技干部由過去的以鄉(鎮)管理為主改為縣、鄉共管,以縣為主。加大農業綜合執法力度,全面清理整頓農資經營市場,確保群眾用上放心種、放心肥、放心藥,20**年共辦理《種子經營管理登記證》120個,查處假冒偽劣農資38起。加大技術服務力度,全年舉辦水稻栽培技術培訓班6期,培訓農民1.2萬人,印發技術資料5萬余份,實現了每戶有一個科技明白人、每十戶有一個科技帶頭人、每百戶有一個科技示范戶的目標,同時,在全市率先建立可視化病蟲害預報,病蟲情報入戶率和準確率均處于全省先進水平。三是提高綜合生產能力。以爭取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雜交水稻良種繁育基地縣為契機,全面加強糧食主產區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全年共新建支渠10.6公里、排灌水溝20.3公里、過路橋涵11座、提水灌溉站6座、田間電力設施0.5萬米,硬化田間水泥道路14公里。目前,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雜交水稻良種繁育基地縣項目已成功落戶**,在項目的帶動下,全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績效顯著。
- 上一篇:物理教學減輕學生負擔研究論文
- 下一篇:地方財政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