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困難職工幫扶工作經驗做法

時間:2022-12-03 09:51:00

導語:工會困難職工幫扶工作經驗做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會困難職工幫扶工作經驗做法

××市位于*省西北部,澧水中下游,歷來是*邊際的工業重鎮,享有“江南明珠”之美譽。現轄4鎮3鄉和4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558平方公里,總人口26萬,其中城市人口13萬。多年以來,我市形成了以汽配、鹽化工、紡織、食品、造紙為主的工業體系,隨著企業“兩個置換”到位,全市上萬名下崗職工中不少因年齡偏大、技能偏低以及家庭特殊原因淪為困難群體。針對這種現狀,我們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根據全總部署,在省總、常德市總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市委高度重視、工會認真籌劃、社會全員參與,確實把對困難職工幫扶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自2003年我市困難職工幫扶中心成立以來,我們突出了信訪接待、困難救助、就業服務、法律援助四項主要職能,創建了直面對接、快捷幫扶的一站式服務形式,實現了幫扶工作由節日活動性向長效機制性的轉變,由典型幫扶向結構幫扶轉變,由單純辦事實向保障和監督轉變。經過創新發展,我市幫扶領域不斷擴大,幫扶功能不斷完善,幫扶實力不斷增強,幫扶效果更加明顯,困難職工得到的實惠越來越多。到目前為止,“中心”共接待職工來信、來電、來訪2782件次;幫扶困難職工2264人,發放幫扶款物折合共計328萬元;落實結對幫扶326人;培訓下崗困難職工7000多人,幫助900多名下崗職工重新走上了工作崗位;為350多名困難職工免費提供了法律咨詢和援助,調解糾紛190多起。我們的主要做法是在立足“四個一”方面很下工夫。

一、健全一個網絡,形成整體聯動的幫扶工作格局。

在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由“兩辦”轉發了《××市總工會關于建立困難職工幫扶中心的實施方案》,成立了以市委副書記為組長,常務副市長、人大副主任、總工會主席、分管副市長等為副組長,總工會和勞動、民政、財政、司法及鄉鎮街道負責人為成員的市困難職工幫扶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各自的職責。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2名總工會骨干具體負責。全市四個街道都成立了困難職工幫扶工作站,各困難職工幫扶工作站都明確了一名辦事處副主任為主抓,具體工作專人負責。各社區居委會的困難職工幫扶聯系點做到了人員、場地、設施、制度、臺帳“五到位。全市的困難幫扶網絡已經全面形成并正常運作。

二、搭建一個平臺,構筑開展幫扶工作的基礎。

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幫扶陣地硬平臺。一方面,高標準建立了困難職工幫扶中心。抓住市總工會整體搬遷的機會,新建了“中心”大樓,大樓共分服務大廳、培訓中心、活動大廳等三個部分,實用面積400多平方米,寓困難幫扶、就業培訓、職工活動于一體,為幫扶工作奠定了基礎。同時,市政府和常德市總撥專款為幫扶中心配備了電腦、電子顯示屏、空調、電話、傳真打印機及其他辦公設施,開通了“12351”熱線電話。各幫扶站點也同期配備了辦公設施,城隍廟、新村等社區也添置了電子顯示屏。另一方面,全覆蓋啟動了“愛心超市”。我們通過專題調研,精心布局,在全市困難職工較為聚中的區域建設了7個“愛心超市”。各“愛心超市”全部設置了衣物架、糧油供應區,有的結合自身實際,建立了家政服務中心、職業介紹中心等,促進了幫扶工作深入、規范地運作。二是健全完善了幫扶工作臺帳軟平臺。困難職工是幫扶中心的主要工作對象。對此,我們廣泛開展了調查摸底,為了全面摸清困難職工底數,做到幫扶不漏一戶、不丟一人,各級工會干部帶著對困難職工的深厚感情,走千家、訪萬戶,摸實情,按照家庭狀況清、特困原因清、技術特長清、就業要求清、思想狀況清的“五清”標準,層層建立困難職工檔案,統一輸入微機實行信息化管理,做到隨時發現隨時輸入,隨時變化隨時調整,隨時脫困隨時注銷,建立了全域覆蓋的困難職工動態管理網絡。目前,本市工會系統建檔立卡的困難職工有3270多名,納入工會系統“特困職工動態管理信息一網通”進行動態管理的特困職工有2721人。

三、完善一套制度,建立了規范操作的幫扶工作模式。

針對困難幫扶工作涉及面廣、工作量大的實際,幫扶中心健全和完善了相關運行機制,實現解困幫扶工作經常化、規范化、正常化。

一是建立幫扶中心日常工作制度。制定了《××市困難職工幫扶工作方案》、《特困職工救助管理辦法》、《困難職工幫扶資金使用管理制度》、《工作人員職責》、《幫扶中心工作指南》、《工作流程》等多項制度和管理辦法并進行上墻公示。中心設立了“困難職工幫扶資金專戶”,實行陽光管理,真正使幫扶工作做到了正常化。

二是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每年由市政府主持召開一至二次聯席會議,聽取幫扶中心的工作情況匯報,研究解決職工群眾的困難問題,使特別困難的職工群眾得到及時、有效的幫扶。近兩年來,幫扶中心通過落實聯席會議制度,確立了幫扶資金的來源:政府每年對幫扶中心補助10萬元,并且逐年增加。市總工會在工會經費中每年給中心撥付資金不少于10萬元。另外,幫助3名家住農村的勞動模范進行泥磚房改造;推薦并協助民政部門落實應保未保困難職工132人的低保待遇。

三是建立困難幫扶公示和監督制度。對幫扶的對象名單、申報程序、幫扶金額,分別予以公示,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同時設立由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擔任組長的幫扶資金使用監督小組,成員由人大、政協、審計、監察、財政等相關單位的領導組成,對每年的幫扶資金使用進行年度審查,確保每筆幫扶資金做到幫得準、扶得到位,使幫扶工作做到規范化。

四、創新一種思維,拓展困難職工的幫扶工作領域。

我們在開展困難幫扶、“送溫暖”、“金秋助學”等活動的基礎上,創新工作思路,實行幫扶“雙結合”,即:撒網式與結對式相結合;輸血式與造血式相結合。創新了應急幫扶、結對幫扶、造血幫扶、愛心超市四個方面的幫扶形式,為困難職工貼心服務,最大限度地為職工辦好事實事,深得職工信賴和社會認可。

一是開展“應急”幫扶。幫扶中心熱情受理困難職工的救助申請,派人上門核實困難情況,市幫扶工作領導小組原則上每季召開一次會議,研究對特困職工的困難幫扶,對突發事情,則啟動幫扶應急機制解決。如原蚊香廠職工困難職工譚某,他因病多次上省城手術治療,去年病情復發,但治療的費用卻一時難以籌足。幫扶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唐超虎得知情況后,緊急啟動應急幫扶機制,積極組織社會捐助,同時特批幫扶資金2000元給潭某,使他得以及時治療而挽救了生命。事后,潭某逢人就說:“沒有黨和政府的關懷,沒有幫扶中心的應急幫扶,就沒有我的今天,黨給了我第二次生命。”08年春節期間的大雪天災,幫扶中心也通過運作應急幫扶機制,特批2萬元購買御寒物品和食品一批,及時送到32戶特困職工和78個農民工手上,讓他們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類似這樣的例子就有多例,幾年來幫扶中心單為患病職工發放的幫扶資金就有15萬多元。

二是開展“結對”幫扶。2007年,市委、政府再次下發了部門聯系企業、干部聯系困難職工結對幫扶的通知,通知要求每個部門、單位必須服務一個企業,每名干部聯系一個困難職工。服務企業的部門、單位要經常深入企業調查研究,為企業搞好全方位的服務和協調,并認真落實好6包,即包企業問題的協調解決、包企業技改項目的竣工投產、包企業融資需求的銜接、包企業經濟環境的改善、包企業安全生產的督導、包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要經常上門聯系困難職工,了解困難職工的思想狀況、生活狀況,認真困難原因,及時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幫助,直至生活條件改善為止。到目前為止,全市53家部門、單位聯系了38家企業,720多名干部聯系困難職工家庭321個。部門為聯系企業銜接融資6050多萬元,完成機改項目32個,辦事實1200多件。干部為困難職工捐款捐物折合共計370多萬元,解決實際問題750多個。

三是開展“造血”幫扶。幫扶中心在核查職工的困難申請過程中,了解掌握職工勞動技能,多方尋找就業信息,積極為困難職工謀求就業再就業之路。如原雪麗造紙廠職工周俐是單親家庭,自己下崗失業,丈夫因病欠下大筆債務后過世,大女又患病,二女面臨失學。夫家少親朋,娘家在廣西,住在危房里,叫天天不應,求地地不靈,欲哭無淚,家庭困難可想而知。幫扶中心得知情況后,領導親自上門看望并送上慰問金1000元,先將其二女聯系到市職業中專學校讀書,并由幫扶中心每年資助學費1000元,直至其畢業為止;大女病愈后,又介紹她兩母女到一酒店工作,此后一家人生活穩定。幾年來,幫扶中心已對75個困難職工實現“造血式”幫扶。

四是開展“愛心超市”幫扶。“愛心超市”一直是我們開展幫扶工作的又一個重要的平臺,它接納愛心,播撒愛意,溫暖萬家。全市七個愛心超市免費為社區低保戶、貧困家庭、殘疾人等困難對象提供一定的生活用品,主要包括大米、食用油,衣服、日用品、書籍等,自己選擇物品,只是不掏分文。超市所需物質我們主要通過三個途徑解決,一是我們每年組織兩次大型的“愛心捐助”活動,全市干部職工積極參與,所募款物全部分配到愛心超市;二是從困難職工幫扶資金里面解決一部分。三年來,我們拿出了20多萬元購買平價物資充實超市;三是接受企業、社會慈善家的捐助。近兩年就受助款物共計36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