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習作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3 09:51:00
導語:低年級習作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低年級培養學生對寫話有興趣,樂于書面表達。特別是對于剛剛步正規學習的一年級學生來說,要以發展兒童語言和思維創新能力為中心,有意識地把看、說、讀、寫有機結合起來,教給學生說話寫話的方法,引導學生用音節、字組詞,用詞說寫句子,進行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
【關鍵詞】口頭表達;書面練習;積累詞語;說寫結合
習作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所以,作文教學在整個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傳統的語文教學,低年級重點進行識字學習和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稍作一點兒完整句子的寫話訓練;到中高年級再進行段、篇的系統訓練。這固然有它的好處,但弊病也是顯而易見的,即由低年級到高年級過渡時坡度大、“教者難,學者怕”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低年級培養學生對寫話有興趣,樂于書面表達。語言與思維是一對不能分割的統一體。所以,我從一年級就開始對學生進行習作方面的培養研究,重點培養他們從小就具有習作意識。對于剛剛步正規學習的一年級學生來說,要以發展兒童語言和思維創新能力為中心,有意識地把看、說、讀、寫有機結合起來,教給學生說話寫話的方法,引導學生用音節、字組詞,用詞說寫句子,進行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
1.從教材的“字、詞、句”入手打好習作的基礎
語文教材是多個專家從多個角度編寫而成的,它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精華結晶。所以要想使學生的語文素養深厚就必須學好語文教材。所以老師對教材的利用是進行習作教學的關鍵。
1.1學好漢語拼音,為閱讀鋪好基石。在學習漢語拼音時我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孩子在課堂上就將知識消化,并滲透漢語拼音的拼讀,讓孩子對拼音產生濃厚的興趣,為他們認讀漢字做好鋪墊,更為他們閱讀習作鋪好基石。
1.2認讀漢字,營造語文氛圍。漢字是通向知識殿堂的必由之路,只有將漢字學好了,才能大量的閱讀,才能使自己的習作輕松自如。
課堂上我注重學生口頭表達的訓練。看圖時,注重培養他們觀察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學習漢字時,要他們說說漢字的結構,并口頭書寫漢字的筆順;學習課文時,要他們表達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總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讓孩子多動口說,時時注意他們的表達,糾正他們的表達,從而達到口頭表達能力培養的目的,為他們書面表述打下扎實基礎。還無形中滲透了習作的方法,為他們習作意識的形成起來重要作用。
以上這些做法我是有意無意地在為孩子習作做鋪墊,慢慢滲透習作的知識。
2.重視背誦,積累詞語,打好習作基礎
背誦不但能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更能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小學生正處于記憶的最佳時期,小學階段背誦的東西往往可以終生不忘。根據這個特點,我讓學生熟讀、背誦一些語言經典的范文。凡課文中要求背誦的課文讓學生全背,逐個檢查。對課文中不要求背誦的讓學生將重點精彩段記下來,并要求學生在作文中靈活運用。實踐證明,學生背的多了,詞語也就豐富了,因而寫的文章就比較精彩。這樣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不僅使學生學到了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方法,而且培養了學生理解課文的能力和選取材料、認識事物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3.訓練說寫一名完整的話;把培養學生說一句完整的話,把事情表達清楚作為看圖作文的起步
3.1根據課文插圖,指導學生說一句完整的話。如:教《植樹》這幅圖時讓學生看圖,看看圖上畫有誰,他們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接著讓學生一個一個問題回答,要求學生說完整的話,最后指導學生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練習說話。經過這樣反復訓練,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且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3.2在課外活動中進行說句練習。為了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培養學生注意觀察周圍事物的良好習慣。教師充分利用課外時間,讓學生按“什么時間,什么地方,誰在干什么”的句式進行說話訓練,可說你看到的、想到的、聽到的。如:“早上,我在上學路上,看見一位伯伯打掃衛生。”“活動課,同學們在操場上打球。”“一天,小紅和小明在路邊種樹。”“早上,我聽到了鳥的叫聲。”通過這樣的訓練,既豐富了學生的活動內容,又提高了學生說一句完整話的能力,更培養了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3.3說寫結合訓練。在訓練學生說一句完整的話的基礎上,進行寫一句話的練習。在教學當中,(1)是我的訓練形式靈活多樣。如用“很多”練習說話:“早上,學校來了很多學生。”“早上,很多學生到學校學習。”(2)我盡量讓訓練的內容豐富,如用“關心”說句子,有的學生說:“媽媽關心我的身體健康。”有的學生說:“老師關心同學們的學習。”這些正確的句子說是那么的通順,內容是那么的豐富,寫就不成問題了。
4.進行句群說話訓練
在學生會說寫一句完整的句子時,教師還可以有意識地進行一些句群的口語訓練,使學生能把事情表達得更加生動、具體。如在《植樹》教學時,在學生會說“四個單句”后,加大難度,進一步啟發學生:為什么要植樹,當時的天氣又怎樣,景物怎樣?能按從近到遠的順序觀察畫圖,根據圖中人物的動作、神態想象他們各自是怎樣做的,干得怎樣,結果怎樣嗎?然后讓學生討論討論,再讓學生圍繞“什么季節,什么地方,有哪些人,他們在干什么”來練習說連貫的話。因為他們的觀察有順序,所以他們的思維就很有條理,說出的句子就一板一眼了。持之以恒的這樣的訓練,不僅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敏捷度得到了很好的激活,可以隨心所欲地發表自己的意見,鍛煉了敢說、敢問的膽識,而且改變了以往課堂上單一古板的“要我學”的教學方式,大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所以,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教給學生說寫方法的同時,還要在觀察、想象、語言表面的訓練中要注意和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學生就能夠由說一句完整的話逐步提高到說一段話,為中年級的句段訓練和篇的訓練打下基礎.
5.教會學生對習作的批改方法
每次習作作品都要認真講評。每周一我都要對他們的文章進行批改,然后將集中問題在班上進行講解,并教給他們修改的方法。像有的文章開頭不知道空兩格啦,句子表述不太完成了,段與段之間不知該怎么處理啦等難點問題進行講解。對學生習作內容進行講評,范讀優秀習作(語句通順,表達完整準確,書寫格式正確),評講出優點之處,學生從中受益很深,下次習作總是會有進步。
“萬丈高樓平地起”。說話與寫話的訓練是一個長期持久,循序漸進的過程,它既不能“拔苗助長”,也不能聽之任之,需要低年級的教師從小學生的認知出發,要不厭其煩指導,學生才能在學習中增長知識,在訓練中豐富情感,才會一步一個腳印走得輕松、走得愉快、走得塌實!
- 上一篇:街道總工會企業經驗交流材料
- 下一篇:工會困難職工幫扶工作經驗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