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工作者創先爭優經驗交流

時間:2022-07-01 04:50:00

導語:法制工作者創先爭優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法制工作者創先爭優經驗交流

近日來,以在全黨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為契機,為履行市領導和市委政法委賦予的“教育挽救問題未成年人”的重要使命,我局組織指導新成立的市未成年法制教育中心,正確面對缺經驗、缺人員、缺經費、缺保障等種種困難,積極探索破解難題之道,勇于攻堅克難和創新實踐,在逆境中成功開創特色法制教育,教育矯治工作卓有成效,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起到威懾作用(4月份,我市刑事案件比3月份下降15.6%,同比下降4%;尤其是未成年人涉嫌違法犯罪率3月份同比下降21.9%,4月同比下降6.6%,比3月份下降21.9%),得到了省市有關領導和政法機關的充分肯定,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全省各市縣許多家長紛紛要求把問題孩子送來接受教育,中央、省、市等10多家新聞媒體網絡進行了10多次專題采訪報道。我們的經驗做法如下:

一、用信念燃放激情,使隊伍鼓足斗志。中心抓住管教民警這個關鍵,針對成立初期部分民警工作信心不足、畏難情緒較重等情況,中心科學確立了“教育、感化、挽救”工作方針,強化“踐行使命、求實創新、矯治育人、打造和諧,追求卓越”核心理念,樹立“沒有教不好的學員,只有不稱職的教官”,“進來一個,變好一個,成功一個”雄心壯志,凝聚民警士氣,激勵隊伍斗志。教育管教隊伍做到“三心三真”,即對學員談心教育耐心,觀察學員思想變化細心,解決學員問題有愛心;幫助學員掏真心、動真情、下真功,激勵隊伍將自己的滿腔真情和愛心轉化為學員教育轉變的催化劑,自覺消除思想上的誤區和雜念,廣泛形成不做“功虧一簣,貽誤人生”之人,愿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之舉的良好風氣。

二、用溫情融化心結,幫學員找回自尊。為解決問題少年普遍自尊心受損、心結難以解開的心理難題,一是做到“三對待四知道”。要求教官們對學員像父母對待子女,像醫生對待病人,像老師對待學生;知道學員基本情況,知道學員主要違法犯罪事實,知道學員社會關系,知道學員文秘雜燴網現實表現,用真情撫慰學員心理傷痛。二是搭設了兩座“心橋”。中心廣泛調動社會資源,在學員和社會之間搭起了“連心橋”和“愛心橋”。4月以來,通過省電視臺、南國都市報和南海網公開征集20多人愛心志愿者走進中心開展幫扶;1名沒有監護人的學員得到愛心人士的親情認領和安撫;市司法局和市檢察院7名女干警、農墾社區4名退休女職工組成“愛心媽媽”幫教組,堅持每月2次到中心進行幫教,幫學員消除心理陰影。三是推行人性化管理。推行學員稱民警為教官、輔導員,減少了抵觸情緒,拉近了心靈距離;統一免費配發了服裝、被褥等全套生活用具;定期安排家長和監護人與學員吃親情餐;組織教官為學員縫補衣服;組織醫護人員每天定期對學員進行巡診;教官每晚巡房為學員添衣掖被,不斷增進學員親情感、認同感和歸宿感。

三、用文化孕育心智,教學員學會自強。為培育學員心智,樹立自強理念,一是普及文化教育。成立了文化教育組,對學員開展掃盲教育,普及文化科技知識。二是實施傳統文化教育。邀請海口孝廉國學啟蒙中心的8名老師每周1天連續兩個月組織學習《弟子規》等,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熏陶學員。三是開展“六個三”活動。通過開展寫三封信、唱三首歌(《生命之河》、《感恩一切》)、《跪羊圖》、讀三本書、寫三篇感想、做三件好事、寫三本日記六項活動,每個學員都寫出了感情真摯的悔過書,有6名學員積極提供線索并配合公安部門破獲案件15宗。四是創辦特色學習教育園地。定期出版《陽光地帶》教育報刊,建立集心得體會、電視知識等于一體的學習宣傳欄,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五是開展興趣培養。作家原上草自愿到中心幫教,重點對愛好寫作的學員進行引導培養。六是動員全社會提供學習教育保障。全市政法系統開展“我為挽救未成年人捐一本書”活動共捐書2380冊;市教育局免費提供了100套課桌椅和100套校服;市勞教所從有限行政經費中預借了20萬元管理教育經費;省綜治辦林捷主任、市政府劉慶聲副市長等領導分別親自向中心捐款1000元,市司法局組織全局干部開展“為挽救失足少年獻愛心捐款”活動,共捐款20000多元,積極為學員創造和改善學習教育環境條件。

四、用法理矯正行為,促學員守法自律。為解決學員守法自律意識普遍不強的難題,一是實施一守則兩規范教育。讓學員熟知中心的各類規范性制度要求,增強自我約束意識。二是實施法紀教育。組織學員有重點的學習《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禁毒法》等電視法規知識,強化電視意識。三是開展以案析理現身說教。結合學員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和講解,開展思想互動交流,組織曾經是失足少年的愛心人士朱先生進行現身說教,使學員在寓教于樂中明辨是非,認錯悔過。四是實施心理矯治。與海口經濟學院心理學康喬、李麗慧教授共同研究制定了一套問題少年心理矯治方案,逐個建立個體心理檔案,結合問題少年心理特點,每周安排3個課時,連續8周進行團體心理輔導。邀請心理輔導專家傳中、王海玲等老師每周進行個體心理輔導,并與省團委辦的“12355”青少年心理咨詢熱線掛鉤,為問題少年及其家長提供心理咨詢服務。與省營養家協會共同組織“心理破冰”拓展訓練,使學員通過親身體驗,重塑自我,全方位矯正不良行為。

五、用勞動鍛造良習,讓學員成長自立。為激勵學員熱愛勞動,養成良好習慣,提高生存能力,一是培育自理能力。按照準電視化的要求安排每周一天的隊列訓練,增強學員的身體素質和執行意識;從教疊被子、洗衣服、整理個人內務做起,堅持每日做到內務管理四個統一,四個定位,從行為舉止上培養學員好的養成。二是組織習藝勞動。從海南藝源工藝品有限公司引進了制作手鏈的習藝技術,每周安排學員進行一定時間的習藝勞動,讓他們學習一些必要的生活技能,培養用勞動創造價值意識,摒棄好逸惡勞、坐享其成等惡習,塑造健康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三是培育生存技能。海南花仙子美容學校愛心人士孫女士,專門指派2名具有豐富經驗的美容美發師,到中心向學員免費傳授美容美發技術,并承諾可為優秀學員提供就業崗位。省企業家協會也派人到中心為學員免費提供就業培訓,努力讓學員各有一技之長,能夠自食其力。

六、用感恩凈化心靈,引學員歸入正途。利用“母親節”契機,精心策劃了“為母親擦一把汗、送一杯水、洗一次腳、扇一陣涼、交一次心、獻一句話、鞠一個躬”等專題系列感恩活動,集中組織學員熱誠實在的為親人進行一次感恩,令參加活動的所有母親、愛心媽媽、志愿人士、媒體記文秘雜燴網者等無不動容,感慨萬千。好幾位學員媽媽含著熱淚禁不住拉著教官們的手說“我的孩子自出生以來從沒有為我做過這些,太感謝你們了,我的孩子交給你們我就放心了!”。同時中心開通了“親情熱線”、“教官熱線”,由中心教官、輔導員定期與學員家長聯系,開展面對面溝通互動教育;在學員中廣泛開展“我在中心如何盡孝道”專題討論,組織學員每人做一件孝敬父母的事,激勵學員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會,自覺接受教育矯治,順利回歸家庭社會,勇于破解發展難題開創特色法制教育。

七、用機制規范運作,保教育持續發展。中心建立了家長培訓機制,定期組織學員家長和監護人進行培訓,邀請教育專家傳授教育孩子經驗方法,推進家庭幫教科學化。建立了對學員在中心教育矯治情況的考核機制和評估機制,激勵學員接受教育的積極性,提高教育矯治的科學性、實效性。協調市公安局、司法局、教育局、團委、婦聯、關工委、文明辦等部門,由市政法委、綜治辦牽頭,在中心召開聯席會,成立市未成年人教育矯治工作領導機構,建立大矯治機制。同時,深入分析我市問題少年的狀況,不斷創新教育矯治機制和模式,努力推進大矯治工作發展,精心打造海口特色法制教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