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產業發展經驗交流
時間:2022-01-18 04:54:00
導語:醫藥產業發展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有野生中草藥1206種,載入中華藥典196種,蘊藏量達500萬公斤,年產10噸以上的大宗藥材60余種,素有“秦東藥鄉”的美譽。近年來,依托區位、資源優勢,緊緊抓住建設陜南藥源基地及列入全省中藥現代化科技示范縣等機遇,按照“建園區、抓龍頭,建基地、抓示范”的思路,不斷完善醫藥產業體系,加快中藥現代化進程,著力打造“秦巴現代藥苑”,醫藥產業發展成為縣域三大主導產業之一。2010年,全縣醫藥產業實現總產值4.6億元,人均增收300元。
1、中藥農業:發展中藥材28.8萬畝,其中木本藥材24萬畝、草本藥材4.8萬畝。從事中藥材生產的農戶達2.19萬戶,建成10個規范化種植和野生撫育改造基地、50個藥材種植專業村,產量累計2.7萬余噸,產值超過1.3億元,結合退耕還林創建的“林藥結合”模式在全國推廣。
2、中藥工業:建成了盤龍生態產業園,引進產業項目25個,總投資9.1億元,發展企業19家,產能達到16億元。盤龍、歐珂等醫藥企業生產水平達到省內領先,11個劑型180個品種通過GMP認證,盤龍七、食道平散等產品全國知名,“盤龍牌”盤龍七片(酒)被評為陜西省名牌產品,列入國家中藥保護品種,輻射帶動了一批中小企業從事保健藥酒、藥膳藥浴、養生茶等系列產品開發。2010年,中藥工業實現產值3.4億元、稅金1800萬元。
3、中藥科技:成立了盤龍醫藥研究所和秦嶺特效藥材研究所,引進了陜南唯一的骨傷及腫瘤工程研究中心,地道品種保護、野生藥材訓化、醫藥品種研發均位于全省前列,培育主導品種4個,篩選地道品種50個,保護頻危品種8個,為研究保護和開發利用秦嶺中藥材打下了堅實基礎。
4、銷售體系:建成藥材交易市場5個,成立藥業協會33個,發展購銷大戶48家,營銷網點遍布全國各大中城市,銷售從業人員達1000余人,藥材、藥品銷售率達100%。
二、存在的問題
1、產業發展規劃滯后。醫藥產業發展戰略定位不明確,優勢品種確定和布局不合理,嚴重制約醫藥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
2、工作機制不健全。一是組織機構不完善,鄉鎮沒有專門的醫藥產業發展機構。二是統一組織協調不到位,中藥現代化、醫藥工業管理、中藥材種植等職能分屬科技、經貿、林業和藥辦等部門,產業發展協調不力。三是資金投入不足,省市沒有專門的中藥產業發展機構,中藥實驗示范、科研培訓、補貼獎勵、培育扶持等無穩定投入來源。四是專業人才缺乏,基層藥業技術干部流失,醫藥企業缺乏高層管理和科研人才,不適應現代醫藥發展的需要。
3、產業鏈條薄弱。一是中藥材基地規模小,市場批量供應能力不足。二是中藥生產與加工、銷售與市場脫節,農戶、基地、公司之間沒有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三是產業化發展龍頭帶動效果不明顯,品牌效應較弱,市場份額低,影響產業規模擴張和層次提升。
4、科技支撐能力不強。中藥材引種試驗示范和野生品種的馴化保護工作開展不足,新科技、新品種轉化和運用慢。中藥材資源的研究、保護、宣傳、引導不到位,濫挖亂采野生藥材現象嚴重,大量野生藥材資源遭到破壞。
三、建議與對策
目前,醫藥產業發展還處于外延擴張的初級階段向加工研發等內涵提升的中級過渡期。因此,今后一個時期,應以外延和內涵擴張并舉為重點,以打造關天經濟區中藥生產加工基地為目標,圍繞中藥材種植規范化、制藥企業現代化、藥品生產標準化、中藥產品品牌化和醫藥市場國際化的思路,加快醫藥產業擴張升級步伐,形成以中藥農業為基礎、中藥工業為先導、中藥科技為支撐、中藥銷售為紐帶的現代醫藥產業發展格局。
(一)修訂醫藥產業發展規劃。結合全縣“十二五規劃”,修訂完善醫藥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調整產業結構布局,壯大醫藥產業規模。重點是:做強一個園區。大力引進中藥材種植、加工、研發、流通項目,加快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的研發、轉化和運用,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把盤龍生態產業園建設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知名的現代醫藥科技示范園區。打造兩大基地。做大作響“盤龍”牌盤龍七片等優勢品牌,著力打造全國風濕及骨傷科產品研發基地和關天經濟區現代中藥生產加工基地。壯大三個龍頭。狠抓傳統骨干產品二次開發和系列產品開發,壯大盤龍、歐珂和植物藥業三大醫藥企業規模,帶動發展一批中藥飲片、中藥萃取物、配方顆粒、藥膳湯料和中藥保健品開發企業。形成四大產業帶:按照因地制宜、優化布局、培育主導產品的原則,形成乾佑河流域五味子、紅豆杉、銀杏等木本藥材撫育改造產業帶,社川河流域丹參、荊芥、板藍根等草本藥材種植產業帶,金井河流域豬苓、天麻等菌類和桑葚等特色中藥材開發產業帶,秦嶺沿線高山鄉鎮秦艽種植及盤龍七、扣子七等地道藥材保護開發產業帶。發展五大品種:以五味子、金銀花、紅豆杉、秦艽、豬苓5大品種為重點,建設2萬畝GAP藥源基地,帶動全縣中藥材種植規模達到60萬畝。培育六大市場:壯大石鎮、縣城、柴莊、鳳凰、曹坪、營盤等6大中藥材交易市場,帶動發展一批中藥材流通中介和大戶,完善醫藥產品流通體系,建設陜南中藥材交易市場。
(二)聚集醫藥產業發展人才。一是加強專業技術人員培訓。支持盤龍公司申請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加強中藥領域的科研創新;招聘一批省內外中藥高級科技創新人才,加強醫藥產業開發科技力量。二是開展農民實用技術的培訓。培養一批本土科技種藥人才,加強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力度。三是支持各類人才向醫藥產業流動。鼓勵機關和事業單位人員到醫藥企業掛職鍛煉,在鄉鎮農林水牧中心設置藥業專干崗位,對醫藥產業干部隊伍按干部年輕化、技術化、全面化和專業對口的要求配強、配硬、配全。
(三)完善醫藥產業發展體系。一是加快藥源生產體系建設,促進中藥材種植規模化和規范化。大力推廣林藥結合和糧(菜)藥套種、兼種模式,抓好五味子、金銀花、紅豆杉等木本藥材,豬苓、天麻等菌類藥材,以“七”類為主的地道藥材和秦艽、板藍根、丹參等種植效益高的草本藥材示范種植,建立2萬畝GAP種植基地、10個繁育基地和10個特色藥材種植基地,為醫藥產業發展提供穩定資源。二是加快中藥加工體系建設,推進中藥產業化進程。做大盤龍生態產業園,以盤龍公司、歐珂公司上市為目標,圍繞中藥飲片加工、配方顆粒生產、中間體萃取、保健品開發等項目,發展一批有市場競爭力的醫藥加工企業,推動醫藥產品生產、研發、銷售集群化,將園區建成集中藥科技研發、示范種植、加工銷售、藥療保健為一體的產業發展洼地。圍繞中藥保健、藥膳、化妝品、護膚品等系列產品開發,鼓勵和支持多層次、多成份、多形式興辦中藥加工和營銷實體,完善中藥加工體系。三是加強產品研發,提高科技支撐能力。引導和鼓勵企業增加醫藥科技技術創新投入,推進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為支撐、市場為導向、產品為核心、產學研相結合的醫藥創新體系,走自主創新發展道路。以盤龍醫藥研究所為基礎,組建陜西省中草藥研究院,重點研制開發風濕骨傷與腫瘤病類中藥產品,積極開展代用茶、五味子果酒等保健品的開發,推動資源優勢向產品優勢轉化,做大做強秦巴藥苑—品牌。四是加快流通體系建設,大力開拓中藥市場。適應醫藥市場機制改革,指導醫藥企業和醫療機構落實醫改政策,推動一批產品進入國家“醫保目錄”,擴大產品銷售、增加市場份額。整合縣內醫藥企業的營銷網絡、中藥材交易市場,建設大型中藥材交易市場,鼓勵醫藥公司、經紀人和外地客商開設購銷商店,構建中藥材基層聯銷網絡。壯大中藥材營銷經紀人隊伍,扶持發展中藥材專業協會,建立中藥材技術綜合服務網絡,靈通中藥材生產技術和購銷信息,拓寬中藥材流通渠道。
(四)建立長效工作機制。一是開拓融資渠道,加大產業投入。積極推進盤龍公司、歐珂公司等醫藥企業上市融資和股權融資,爭取各類政策性資金支持,破解資金瓶頸制約。整合農業綜合開發、退耕還林、農業產業化等國家政策性資金,集中扶持地道中藥材規范化生產。加強醫藥產業招商引資,積極引進國內100強醫藥企業到我縣投資落戶。建立中醫藥研究開發的風險投資機制,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二是落實優惠政策,增添發展活力。實行機關和事業單位人員到醫藥企業掛職制度,保留級別和編制、待遇,促進人才向醫藥產業聚集。積極鼓勵和扶持綠色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對種植戶給予一定的補貼,對種植大戶和中藥材基礎建設推廣好的鄉鎮給予獎勵。引導林業企業和職工開發建設中藥材基地,形成林藥結合的規模化生產。吸引境外大型醫藥流通企業來我縣設立分支機構,落實相關稅收減、免、緩優惠政策。重視中藥知識產權保護,加強與省內外的傳統醫藥學術交流和經濟合作。三是加強組織領導,創優發展環境。借鑒產業發展初期“一個主導產業、一個工作班子、一套扶持措施”的運行機制,把任務分解到田,把責任明確到人,嚴抓工作落實。在制定政策、提供支持、提供服務等方面加強組織協調,明確責任、理順關系、協調管理,優化醫藥產業發展環境。
- 上一篇:鄉鎮春季農情調研報告
- 下一篇:我國農業逐漸邁向現代化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