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逐漸邁向現代化農業
時間:2022-01-18 04:59:00
導語:我國農業逐漸邁向現代化農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剛剛結束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要求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著力點,并對發展現代農業進行了: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發展現代農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無論是保障糧食安全,還是促進農民增收,無論是應對國際競爭,還是持續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解決農業的深層次問題,都必須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近年來,我市各縣(區)在發展現代農業工作中都作了大膽的嘗試;并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杞縣現代農業發展迅猛
近年來,杞縣在搞好農產品生產銷售的同時,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全力培育龍頭企業,拉長產業鏈條,加速了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從而為新農村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發展優勢農產品。近年來,杞縣縣委、縣政府把發展農業生產,尤其是把發展優勢農產品放在了頭等位置來抓,并不斷引導廣大農民什么賺錢種什么,市場需要什么種什么,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的銷售問題。同時,為切實加強對農業工作的領導,杞縣縣委、縣政府還先后成立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領導組、無公害農業生產領導組以及各種專業性的領導組等,引導農民種植耐貯存、產量高、品質好的優良品種。一系列有效的引導措施。有力地促進了杞縣農業生產特別是優勢農產品的生產和發展,進一步優化了杞縣的種植業結構。為解決杞縣農產品銷售問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大力開展技術服務。杞縣加強了與中國農業大學、河南省農科院的聯系,主動與他們攀親結緣,建立了長期經濟技術合作關系。與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簽訂了經濟技術合作協議;這是中國農業大學唯一與縣級政府簽訂的經濟技術合作協議。杞縣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建成的朝來公司,現在已初具規模。加工大蒜、胡蘿卜等農產品,效益非常好,市場銷售供不應求。為進一步提高大蒜的質量和品質,杞縣還與省農科院簽訂了培育脫毒大蒜的協議,建立了脫毒大蒜繁育基地和9個縣級科技服務中心、21個鄉級農業技術服務中心、13個各類農業技術研究會,全縣現有中、高級農業技術人員150多人,為杞縣現代農業生產提供了科技信息服務。
(三)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發展,杞縣逐步確立了“用經營工業的理念經營農業、發展農業”這一農業發展的新思路,大力發展了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業,不斷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有力帶動了杞縣優勢農產品的發展。目前杞縣已形成了以家家福、六福、金穗面業、金菊味精等為龍頭的糧食加工業,以中農大朝來公司、聯富食品公司等為龍頭的脫水蔬菜加工業,以金華棉業、三杰棉業等為龍頭的棉花加工業,以方圓制革、金珍乳業等為龍頭的畜產品加工業,以杞縣醬菜廠、金杞醬菜有限公司等為龍頭的醬菜加工業,糧食、蔬菜、棉花、畜產品等幾大產業鏈得到進一步延伸,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29家,年加工能力80萬噸,實現了農產品的就地轉化,進一步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四)建立行業協會,培育壯大經紀人隊伍。目前,杞縣已建成24個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建立了大蒜、辣椒、養牛、養豬、養羊、養雞等16個專業協會,農產品經紀人達3000人。為實現出口創匯,不斷拓寬農產品外銷渠道,杞縣成立了以高陽國懋公司為代表的一批外貿物流公司,并在俄羅斯等國家和廣州、長沙、武漢、上海、西安等國內,20多個大中城市設立了農副產品直銷點,從而為杞縣農副產品的銷售打開了渠道。目前,全縣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達到29家,大蒜、面粉等產品出口印尼、俄羅斯、蒙古、韓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化解市場風險,杞縣還大力發展農產品儲藏業,全縣建成冷庫360多座,儲藏能力達15萬噸,有效增強了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去年,該縣出口創匯400萬美元。
公共財政助推我市現代農業
2006年,我市各級財政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惠農政策,加大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力度,同時加大對糧食生產區政府的支持力度,極大地調動了政府抓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為助推我市現代農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4337萬元資金直補農民
據市財政局有關負責人介紹,2006年。在中央財政的支持下,我市在對種糧農民實施糧食直接補貼的同時,增加了對農民種糧用柴油、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綜合直補,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韻積極性。
市委、市政府把糧食直補和綜合直補作為去年向全市人民承諾辦好的“十件實事”之首,市委書記劉長春親自帶隊深入農村調研,與廣大農民群眾和基層干部面對面宣傳惠農補貼政策,檢查政策落實情況。提出了“一分錢不能少,一戶不能落下,一天不能耽誤”的要求。去年,我市糧食直補和綜合直補通過農信社“一卡通”方式一并兌現給農戶,全市糧食直補和綜合直補資金達14337萬元,畝均補貼26.75元,兌現補貼總額為歷年最多,兌現進度最快,廣大種糧農民非常滿意。
7422萬元資金獎勵產糧大縣
2005年,上級部門下達我市產糧大縣的獎勵資金2926萬元,市屬5個縣享受此項獎勵。2005年我市5個產糧大縣不斷加大了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使產糧大縣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
2006年,我市5個產糧大縣繼續享受獎勵,中央財政共撥付獎勵資金4496萬元。獎勵資金的增加和及時到位,進一步調動了縣、鄉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增加,促進了生產和農民增收。
2012萬元小麥良種補貼納入政府采購
去年,省財政給我市安排小麥良種補貼資金2012萬元。市財政部門在總結過去良種補貼經驗和做法的基礎上,對種子企業實行招標采購,并將良種補貼由暗補改為明補,受到了農民群眾的歡迎。其做法是:財政部門將2012萬元小麥良種補貼資金印成“良種補貼券”,分發到5縣6區種糧農民手中。農民憑券到政府招標確定的供種企業購買良種,既保證了優良品種的推廣使用,又使自家的良種補貼資金足額用在了刀刃上。
240萬元農機購置補貼發放到位
2006年,我市繼續對農機購置進行補貼,上級部門共撥付補貼資金240萬元。市財政部門根據農業生產需要,對195戶農民購買大中型拖拉機、耕作機械、種植機械、收獲機械等進行補貼。
共帶動農戶投入資金970萬元,全市共購置190臺拖拉機以及大批的水稻聯合收割機、秸稈還田機、旋耕機,全市農業機械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農村大地唱新歌
——尉氏縣現代農業發展綜述
“只有農業實現產業化、現代化經營,才能增加農民收入,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談到目前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狀況時,尉氏縣縣委書記曹法英高興地告訴記者。
尉氏縣大力推廣名、優、特、新品種,建立名牌農產品園區。目前,該縣已引進洋香瓜、油桃等新品種30多個,建立了30多個頗具規模的名、優、特、新農產品園區,面積20多萬畝,畝均效益3000元以上。如今,尉氏縣高效農業生產園區已被定為省級示范園區。位于該園區的七彩虹無公害蔬菜基地占地面積1000畝,主要生產芥藍等無公害蔬菜。每天可提供無公害蔬菜10噸,從新鄭機場空運到香港、澳門等地,年產值達1500萬元,實現年利潤380萬元。中澳合作霜生金飛馬食品有限公司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道路,目前年生產能力達1200噸,產值超億元,已成為尉氏縣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
該縣還調整畜牧業品種、品質結構及生產結構,重點推廣瘦肉型豬、高產奶牛、優質羊等適銷對路的良種畜禽。目前,全縣已形成西部沙區養牛羊、南部養豬、中部養雞、賈魯河灘魚鴨混養4大基地,并相繼建起了萬村生豬飼養小區、孫家村肉牛飼養小區等。截至目前,全縣餌養小區達42個,入駐小區農戶達580戶,年創產值近億元。全縣畜牧業實力進入全省16強。
該縣圍繞棉花主導產業,按照產、供、銷一體化經營的要求,大力發揮自身優勢,做大做強棉花產業。目前,該縣擁有棉紡企業20多家,紡紗規模達30萬錠,其他涉棉企業近1000家。
棉紡行業年產值10億元,利稅近億元。尉氏縣是河南省8個特色紡織工業基地之一,主要包括尉氏紡織有限公司、京尉紡織有限公司、威獅棉業等企業。其中,尉氏紡織有限公司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強力開拓國內、國際市場,產品已達6大系列200多個品種,是河南省紡織行業的兩面紅旗之一,被評為全國棉紡行業人均利稅30強企業。
什么是現代農業
黨的十六大報告將“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作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提出。但什么是現代農業,人們的認識并不統一。我國上世紀60年代提出實現農業現代化奮斗目標時,人們一般認為,農業現代化就是機械化、水利化、化學化加電氣化。
學界的眾說紛紜,導致實踐上的無所適從,各行其是。因此,要建設現代農業。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現代農業。
從理論上講,現代農業包含以下4個特點:第一,現代農業是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為先導,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新的農業科技革命不是近代農業技術一般意義上的發展,而是分子和信息水平上的重大技術突破,它正在為現代農業搭起一座嶄新的技術和生產平臺,使現代農業成為現代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第二,現代農業是正在向多元化方向拓展的一種新型產業。現代農業由傳統的初級農產品生產,向著農產品加工、制藥、生物化工、能源、環保、觀光休閑等領域拓展,形成一個以生物產品生產為基礎的、多元化的新興產業。傳統的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界限趨于模糊。第三,現代農業是貿工農一體化經營和面向全球經濟的商品農業。第四,現代農業是資源節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農業。現代農業以高投入、高產出和高代價的近代農業為鑒,以資源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為其時念,其生產過程是清潔的,產品是綠色的,是品質標準、安全性以及環境質量。實行標準化和嚴格檢測監管的綠色產業。
從實踐上看,現代農業應具備以下7個基本特征:(1)生產過程機械化。(2)生產技術科學化。
(3)增長方式集約化。(4)經營循環市場化。(5)生產組織社會化。(6)生產績效高優化。(7)勞動者智能化。
- 上一篇:醫藥產業發展經驗交流
- 下一篇:環保局建設項目健全交流材料